其实,阳康就侍立在旁,可李伟视而不见。
朱翊一来乔装改扮过,二来坐在蒲团上,背对着李伟,李伟当然没认出来。
太一道人腆着脸陪笑,但也没说什么。王爷的地位比侯爷高。
李伟性急又生气:“你只顾笑算哪门子事?倒是说话呀!”
“我说外公,怎么哪儿都有你的份儿呢?”朱翊这才一扭头。
李伟立即转怒为笑:“哎呀,原来是好外孙你呀!今儿个不是冯公公专门来拜祭祈福的吗?你怎会……”
“外公冲进来作甚?”
“我也是来拜祭的,因为刚选好一块儿吉壤,要修坟。好外孙,你也是来拜祭的吗?”
“没那兴致。”
“那你为何要乔装改扮?”
朱翊不冷不热地看了李伟一眼,嘿嘿两声笑,说道:“再乔装改扮,也不及外公你这一身行头。”
说到这儿,朱翊忽然灵机一动,站起来,抬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外公来拜祭吧。”
李伟不由得一愣,诧异地望着朱翊,这可是破天荒地第一次感觉到外孙竟这么友好啊!
李伟拜祭时,太一道人同样在旁边击磬诵祝了一番。
礼毕。
冯保和徐爵又回来了。
李伟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可毕竟也混迹了官场那么多年,朝廷的礼仪规矩还是懂得一些的。
“我说外孙,冯公公,你们一个王爷,一个司礼监掌印,同时出现在白云观,就不怕闲言闲语吗?”
只是说到这儿,他才恍然顿悟般第道:“哦,这就是好外孙乔装改扮到白云观的原因吧?”
继而又诧异地道:“可你俩为何非要赶在同一天来呢?但放心,我回去后不会瞎说的。”
冯保笑道:“选吉壤花钱的事儿我回去便知会太后娘娘。”
“冯公公办事儿我放心。”李伟喜笑颜开第妃地道,“那我先回去了。”
“外公慢走!”
朱翊这一声客气,又让李伟不由得扭头看了一眼,然后一个劲儿地琢磨外孙今儿个咋这么热情?
待李伟走后,太一道人对冯保说道:“冯老公公,幸得潞王爷看得起,他已经答应收我为徒了。”
冯保微微一滞,又收徒?那这回用意何在?想着以朱翊的性格,断不会无缘无故收太一道人。
但瞧太一道人的神情,似乎也蛮开心乐意的,毕竟他的身份可比不了头号秉笔张鲸。
此时太一道人在,冯保也不方便细问,只好说道:“哦,潞王爷随奴婢一道回宫吧。”
“算了,伴伴先回,我刚收了一个徒儿,还有些话要说。”
冯保也不纠结,一道出去本也不好,便径自去了。
就在当天晚上,如朱翊所料,冯保来了。
首先肯定是要问收徒的事。
朱翊也没打算隐瞒,笑着解释道:“白云观有备可查的子粒田共一百二十顷,平常还有一些高官大也零星赠送了一些,合计差不多有两百顷田地,这个数目肯定还会不断上升,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冯保讶然:“潞王爷觊觎这个?”
“我收张鲸为徒,拜师礼可是十万两银,收太一道人分文未取。”
冯保诧异地道:“可白云观的田地也不能据潞王爷所有啊!”
朱翊微微一笑:“我又没说要据为己有。”
“那潞王爷觊觎田地作甚?”
“也不是觊觎田地,不过是想挣点钱罢了。”
“潞王爷想挣钱,直接让太一道长孝敬一点嘛。”
“他能孝敬多少?”朱翊笑道,“伴伴罩着白云观,平常他不是还得孝敬你吗?”
“……”冯保愣了一愣,未置可否,心照不宣。
“我问过太一徒儿,白云观的田地都是租给附近居民,靠收租换些银两,那都是小钱儿。”
冯保眼睛陡然一亮,迫不及待地道:“莫非潞王爷还能靠那些田地挣大钱儿?”
“有多大不敢说,但起码要比现在他们挣得多。”
“什么法儿?”
“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法儿。”朱翊信心十足。
“如果这样的话,那奴婢名下也有一些田地,不妨交给潞王爷一块儿经营,到时候挣的所得与潞王爷五五分成,您看如何?”
冯保对朱翊的信任逐步提升,还不知道什么挣钱的方法,便亟不可待地要将田地交给朱翊。
但朱翊摇了摇头,说:“我是潞王,不能从事生产经营,伴伴又不是不知道,我只能交给你方法,至于孝敬我多少,就看你们的了。”
“还是五五分。”冯保大方地道。
“嗯,”朱翊欣慰地点头道,“与伴伴合作一直还算愉快。来,伴伴,给你看两样东西。”
说着,朱翊取出两幅图像递给冯保。
可冯保左看右看,也不知什么东东,生平从未见过。
“潞王爷,这是什么?”
“都可以看作是超高产农作物,一是番薯,一是马铃薯。”
“啥?番薯?马铃薯?”
李伟不仅成功地从武清伯升为武清侯,而且还得到李太后的同意,万历皇帝将颁旨礼部为他勘定吉壤修坟的事宜……
这对于一项喜欢吹嘘的李伟来说,无疑风光一时。
但是,京城当官儿的并不关心这件事的本身,而是纷纷猜测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的微妙变化。
可也只能是猜测,没有人敢去探问李太后心中的真正所想。
然而,人性总是如此,越是不明白吧,就越想搞明白。
关键是,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当官儿的前途。
这天,顺天府宛平县石景山王伟的家里非常热闹。
王伟,即永年伯,也就是当今王喜姐皇后的亲生父亲。
王伟是浙江余姚人,世袭军职出身。
因为他为人厚朴谨守本分,而女儿王喜姐自幼在京城长大,又长得温婉端庄,小鸟依人……
所以,早在万历四年,就由两宫太后主持,为万历皇帝选定了皇后也就是王伟的女儿。
当时,王伟还只是京城里的一个千户所镇抚正五品的武官。
在京城,人们总喜欢讥笑这等官儿是“啄木官”。
或许也正是如此,才合了李太后的心意。
毕竟李太后自己出身卑微,所以一心想找个小户人家的女儿,嫁给万历皇帝当她的儿媳。
依照李太后的观点,小户人家的闺女贤淑善良,懂得艰难,不会胡搅蛮缠不识大体。
因此,当时从上千名待选的淑女中单单挑选了王喜姐。
第一这是王喜姐的福报,第二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
但无论怎么说,王喜姐当上了尊贵的皇后(而且是明朝皇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就在万历皇帝与王皇后大婚之时,万历皇帝就提出来了,要给自己老丈人王伟晋封。
可张居正坚决反对。他以前朝赏赠太滥遗患无穷为理由,专门写了一篇《论外戚封爵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