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孩儿只是潞王,被朝臣或世人弹劾攻击无关痛痒,最多不过赶孩儿出京,反正迟早要出京的,孩儿也不怕。”
言下之意:他这个潞王被牵扯进去无所谓,但万历皇帝被牵扯进去恐怕就不好了。
李太后是个玲珑剔透的人,当然一点即明。
见儿子跃跃欲试又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李太后最终还是拗不过,点头同意了。
但她同意只是出于对万历皇帝的担忧,真怕有参与。
“娘,那孩儿去了哈。”
“儿要记得,不要干预锦衣卫调查,不要仗着你潞王的身份指手画脚,不要……”
“知道了知道了。”朱翊抢断,一阵风似的冲出去。
“哎!”李太后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她也没有闲下来,而是朝着乾清宫的方向去了。
……
“伴伴,伴伴,等等我。”
朱翊气喘吁吁,追赶上垂头丧气低头走路的冯保。
“伴伴,我是来帮你的。”
冯保停下,“潞王爷,这下您高兴了吧?将奴婢给坑惨了。”
“我相信梁桂梁邦瑞父子的死与你无关。”
“哼!”冯保一声冷笑,道,“本就无关,奴婢倒是不怕。只是,经此一闹,奴婢被世人当作无恶不作的大恶人,也不知娘娘以后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奴婢不?”
“这个伴伴大可放心。”朱翊抚慰道,“娘信任你二十多年,绝不会因为一件事而轻易改变对你的印象。要改变早就改变了,娘清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奴婢是个什么样的人?”冯保情绪低落地道,“奴婢现在自己都也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翊想起不久前李太后对冯保的评价,这时候刚好用上,所以回道:“娘觉得伴伴是个小节有失但大节有守的人,所以你就不要担心娘对你的信任了。”
“是吗?”冯保反问。
“哦,伴伴不会以为这次舆论是娘亲暗中推波助澜的吧?”
“不瞒潞王爷,起初奴婢还真是这么想的。”与朱翊冯保现在也不用见外了,所以口有心出,“但后来梁氏父子一死,奴婢立即明白不可能是娘娘。”
“为什么?”
朱翊问。但其实他不用问也知道原因,只是见冯保情绪如此低落所以顺着他的话头。
“那还不显而易见吗?掀起再大的舆论,也只能说明那是在提醒敲打奴婢;然而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害死梁氏父子,那就是明显想栽赃给奴婢想害奴婢,动机不一样。潞王爷也知道的,奴婢跟了娘娘二十多年,对娘娘太了解了,娘娘是不会干出这种事儿的。再说了,娘娘哪有这个必要?只要她给个眼色,奴婢一切都明白了。”
“那伴伴以为是谁害死了梁氏父子呢?”
“现在不好说,还是等待调查结果吧!”
“伴伴相信我吗?”
“潞王爷什么意思?”
“说来还真点对不起伴伴,本来没想着将这件事搞这么大的,只想你为我二姐选出一位好驸马,同时给伴伴一个小小的警示,让你收敛收敛,却没想到,事态现在发展成这样,完全超出了我的可控范围。”
这时候,朱翊抱着坦诚的原则,也没刻意隐瞒什么,带着几分歉意由衷地说道。
冯保心领神会,连忙说道:“潞王爷不必内疚,此事说来终究是奴婢先犯下的错。奴婢见钱眼开,将潞王爷的话当作耳边风,如果一早就听潞王爷的劝,便不会接受梁桂的无理请求。此事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奴婢如同潞王爷一样,也是没有想到。”
“此事由我而起,我一定会给伴伴一个交代。”朱翊拍着胸膛信誓旦旦地保证。
“多谢潞王爷一番好意!不过奴婢还是奉劝潞王爷不要插手,否则会连累到您。很明显他们是冲着奴婢来的,潞王爷您想,有胆量向奴婢开刀的,试问天下有几个?潞王爷只是亲王,过多干预与您不相干的事不好。这是奴婢的肺腑之言,还望潞王爷听纳!”
朱翊笑了笑,问:“我不怕,你怕吗?”
冯保亦笑:“奴婢怕什么?都敢这样欺负到奴婢头上,还用怕吗?”
“那就好!这件事我帮定了伴伴。伴伴放心,我可是得到娘亲的许可了!”
“好吧!”冯保点了点头,心里涌现一股暖流,“奴婢却之不恭,谁让咱俩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蚱蜢呢?”
……
还是需要求一波订阅求一波票啊!也恳请各位大佬如果方便的话给推荐推荐。写书不易,新人更不易。
梁桂的官儿虽然不大,可因梁氏父子的死牵涉到冯保,加上又有李太后的指示,所以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亲自前往调查。
张居正当政时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粉丝,比如:金学曾(现任福建巡抚)、王篆(原巡城御史,现任两京都御使)、李幼滋(原工部尚书,现致仕回籍)等等,刘守有亦是其中一个。
刘守有是麻城人,与张居正是老乡,曾高中过武科进士(注:小说需要,考究党莫考察中武进士的时间,反正刘守有高中过)。
所以作为张居正的一个铁杆儿粉丝,自然官运亨通。
虽然此时的锦衣卫的风头已被东厂盖过,但锦衣卫指挥使还是很牛叉,依然堪称可横着走的级别。
当然,因为刘守有与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后世有些人讽刺这个时期的锦衣卫无异于是张居正的一条看门狗。
这说法极不恰当。
张居正对锦衣卫没有指挥权。
而且,那个时代所有的内外大臣,即便如刘瑾、高拱、张居正、冯保、魏忠贤等那样超级无敌的大咖,想要拿掉他们,通常也就只需要皇帝一句话。
所以,大权说到底还是被皇帝牢牢控制在手里。
锦衣卫自始至终都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的。
……
来梁家督案的,除了锦衣卫指挥刘守有,还有五军之前军左都督张元德和巡城御史王守中。
冯保回司礼监等待调查。
朱翊当然去了现场。
此时的梁家已被封锁起来,不让闲杂人等随便进出。
但朱翊肯定是个例外。
刘守有、张元德、王守中几个负责督查此案的官员见他过来,纷纷上前行礼。
三个人都知道朱翊现身这里并不稀奇,毕竟患了痨病的梁邦瑞想娶朱尧公主是他捅出来的,尽管他其实也牵涉此案。
“有何发现?梁氏父子到底是如何死的?”
朱翊一去便问刘守有。
无论前世还是现世,朱翊算得都认识刘守有。
但对刘守有的认识除了锦衣卫指挥使外,还有一桩千古悬案,那就是刘守有与中国国宝《清明上河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