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梁梦龙着急地道:“潞王爷,杭州真会发生兵变吗?”

“谁知道到底会不会一定发生兵变?”朱翊不紧不慢地道,“本王只是鉴于巡抚吴善言镇抚一方力有不逮,感觉会出事儿。”

申时行忙道:“既然如此,那臣八百里加急,传信给吴善言,让他好生提防杭州兵变。”

“来不及了。”朱翊摇头,“申阁老还是准备物色一位铁腕人物前往杭州替换吴善言吧!”

申时行和梁梦龙都有所疑虑,毕竟杭州那边儿也没有传来信息,现在一切还只是停留在朱翊的猜测当中。

“嘿嘿!”

见申时行和梁梦龙沉吟不语,朱翊又冷笑一声,说道:“既然不信我,那又何必登门拜访求证?这里还真不欢迎你们。”

这种话,这种语气……世上也只有朱翊敢,再找不出第二人了。

申时行还好,性子一向温和,对朱翊的不客气,表现平静。

梁梦龙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望着申时行,摆出一副随时起身要走的架势。

但申时行沉得住气,坐着一动未动,不慌不忙地道:“潞王爷,如果真如您所料,那该派谁顶替吴善言巡抚浙江呢。”

“嗯……”朱翊故作沉吟,“兵部右侍郎张佳胤吧。他担任过应天、保定巡抚,又曾平定过安庆兵变,经验丰富,是个合适人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张佳胤……”申时行点了点头。

梁梦龙虽然没有吱声,但也跟着点了点头,显然表示认可。

只是让他们感到惊讶,一向不靠谱的潞王爷,居然对张佳胤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信任。

关键,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认为张佳胤是最合适的人选啊!

潞王爷,神了。

但他们都刻意将惊讶掩饰,并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来。

朱翊明知故问:“怎么了?申阁老和梁尚书认为不合适吗?”

申时行谨小慎微地回道:“还是暂且先不表态。”

“那两位可以回去了。”朱翊毫不客气地抬手送客。

没辙,申时行和梁梦龙只好起身告辞。

一番交谈不仅没有让他们感到心安,反而让他们多了些焦虑:难道杭州真的会发生兵变?而且已经来不及挽救了……这不是意味着正在发生或马上发生吗?

一出慈宁宫偏殿,梁梦龙忙问:“申阁老相信潞王爷?”

申时行反问:“梁尚书不信?”

“那咱需要做准备吗?”

“可此事如何准备?虽然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毕竟只是预测不是事实啊!准备有何由头?”

“是啊!”梁梦龙叹息,喃喃地道,“本期望未雨绸缪,可潞王爷偏偏说已经来不及了。”

“本想再问问,倘若真的发生兵变,严重吗?会有什么后果?可惜潞王爷摆手逐人无心再谈。”申时行语气中尽显遗憾。

梁梦龙讳莫如深地道:“这也可以理解,潞王爷刚被人弹劾,若突然如此逆天,恐怕迎来的不仅仅只是弹劾啊……”

……

不仅朱翊知道,三娘子的名声在京城虽然还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但知道她的人也不在少数。

毕竟大明与土默特部的“通贡互市”就是在她积极努力下完成的。

要知道,三娘子出嫁之时,正值明朝政府与西北塞外草原的关系极度紧张时期。

在她出嫁之前,由于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不守信诺,一边打着称臣朝贡的名义骗取明朝的赏赐,一边又背信弃义出兵抢掠明朝边境。

所以,明朝曾多次拒绝阿拉坦汗有关“通贡互市”的要求,对蒙古实施贸易制裁,又强硬地杀死了在紫禁城朝堂上放肆威胁明朝皇帝的阿拉坦汗派来的使者。

阿拉坦汗见“朝贡”不成,急需的铁锅、布匹等求而不得,便亲自率领蒙古铁骑直逼北京城下,劫掠昌平等周边州府,骚扰了八天。

史称“庚戌之变”。

北京城险些失守,好在他们来势汹汹的目的并非攻城、夺位,只为物资、通贡、互市。

最后在奸相严嵩一党的把持之下,明朝政府与阿拉坦汗达成了在大同等地开辟互市贸易的协议。

然而时隔不久,阿拉坦汗又出尔反尔,背弃誓约,率军进攻大同等地,再次挑起战端。

从公元1550年到1571年,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阿拉坦汗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嘉靖皇帝对此深恶痛绝,史载他“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

当然,蒙古的入侵亦遭到明军顽强地抵抗,同样也是损兵折将,人民流离失所,农牧业生产萧条。

双方在多次交战中,明朝涌现出像马芳等许多优秀的将领,几次重创了阿拉坦汗的军队。

而另一方面,由于阿拉坦汗曾经向明朝称臣,出身黄金家族的其它部落对他的汗位蠢蠢欲动。

这样,以致于原本有利可图的南下劫掠又因为明朝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入不敷出,更是威胁了阿拉坦汗的统治地位,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明朝的关系。

正是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三娘子嫁给了阿拉坦汗。

面对剑拔弩张的严峻形势,三娘子以其聪明才智力排众议,积极主张与明朝政府和好。

公元1571年3月,经过三娘子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实现了通贡互市。

除了三娘子,对明朝政府这边而言,像高拱、张居正、王崇古、谭伦、方逢时、吴兑等朝中大臣,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当时的首辅高拱,“通贡互市”视为他的一大政绩。

与明朝政府成功实现通贡互市之后,西北塞外草原上的几千里边境地带也很快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定、繁荣的景象。

大明西北边境由此获得了长达几十年的安定和平的环境。

所以,有关三娘子的事迹,在京城经常被当作美谈。

曾朝节奉旨说服她嫁给继子黄台吉,自然再次引发热议。

之前,已经热议过一次,都表示不看好,现实却成功了。

然而,议论来议论去,他们却不知道将这份大功归于谁。

归于曾朝节吗?他去了,可是他去一句话都没说啊!那派谁去不是去?没有任何差别。

归于吴兑吗?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服三娘子,而要多此一举奔赴京城请示并派遣使者?不还是说明他没有足够的信心吗?

归于三娘子吗?她那么聪明,却不惜冒着分裂土默特部的危险率兵出走,说明她本心很不愿意!如果没有钦差使者前往,如果没有吴兑,她会回心转意吗?

归于潞王朱翊吗?好像怎么也轮不到他头上吧。若说有,只是举荐曾朝节,可举荐曾朝节去一句话都不让人家说啊!

……

就此,万历皇帝的圣旨随之下发各大衙门,可从中看出些眉目。

封土默特部大汗黄台吉为顺义王。

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这是第二次册封相同的封号)。

擢升吴兑为右都御使(原来他兼任右副都御使。明朝都察院除了左都御史外,其他职务一般都由外地官员兼任,这与都察院代天子巡视地方的职责有关)。

擢升曾朝节为侍读学士(虽然从侍读到侍读学士只升了一级,可多个“学士”头衔大不一样)。

大明巅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背锅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巅峰第1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