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戒备期间,往张大学士府跑得勤的,当然要数朱翊、冯保和胡诚三个了。
朱翊去是为了拯救张居正和张家,既包含治病的因素,又包含长远的政治考虑。
冯保去是因为遇事喜欢找张居正通气儿、商量,至少他暂时对申时行还不怎么感冒。
胡诚去的目的最单纯,他纯粹是为了探病、治病,毕竟朱翊的威胁恐吓让他丝毫不敢大意。
……
动刀的日子一确定下来,朱翊便去了一趟张大学士府。
张居正尽管得到了休息,可熟悉痔疮这病的都知道,因为痔核脱出而无法还纳,只要不切除,依然很难受,行动不便。
自然呆在床上的时间多,不过气色看上去没有之前那么难看。
朱翊直接去了卧室,现在两人关系过于亲密,张居正也没有起身行觐见之礼。
这次没有带付大海,朱翊是一个人来的。
由于他的忙活,游七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了。见他进来,游七连忙一仍旧贯搬来一把太师椅,放到床沿请他就坐。
除游七,卧室里没有其他人。
朱翊坐下。
原来感觉与张居正说话需要处处提防小心,现在真心换真心,取得张居正的信任后,也就不用顾忌什么,大可畅所欲言。
坦诚与关怀,无论古今在任何世界都是交心的通行证。
……
冯保这两天有些不开心,一想到五十万……他就想骂人,可不知道该骂谁?又岂敢骂谁!
而且这个消息他还得捂着,不然传出去肯定会炸开锅的,对双方谁也没有好处。
用脚都能想明白嘛:一方面会指责朱翊胡闹,另一方面会抨击他贪污受贿,扒他的黑料。
五十万两真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所有京官两个月的俸禄加起来都达不到这个数。
但其实,他内心最痛恨、最忧伤的根源也不是这个。如果不是近段时间亲近朱翊,又怎能给那家伙机会讹上五十万的机会呢?
再一追问,为什么要亲近朱翊?还不是因为万历皇帝越来越疏远他,而且明显感觉到时不时地借题发挥找他的茬儿。
这才是根源。
五十万两银对他而言多吗?扪心自问,当然不多,朱翊估计得没错,他拿得出来。
关键是,出五十万,是给朱翊作为饯行之礼的……那家伙要离京去外地啊!
他是司礼监掌印,岂能不知道亲王一旦去了外地,就永远没有回京的机会?
那他的担忧、他的幻想……全部将化为泡影。
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痛!
五十万,如果能消除他心中的痛,又算得了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五十万不能不给,给了就相当于打了水漂……朱翊离京,永远都没机会回京,那对他还有什么好处?
更别提他的什么幻想了。
心下郁闷,冯保便一人去了自己琴房,取出一张锦琴来。
每当心情郁结,他就喜欢借助弹琴来舒缓一下情绪。
这张锦琴是唐朝宰相令狐楚家中传下来的宝贝。
令狐楚一生仕德宗、宪宗、敬宗三朝,也是中兴名臣。令狐楚通晓音律,家中养了一班歌伎。
说起锦琴,一般人首先会想到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首诗。但内行的人其次还会想到令狐楚(曾举荐、教过李商隐,尤其是骈文技巧)。
冯保坐在锦琴前,抚摸着琴身两端用宝石镶出的回形花纹,他用手轻轻地一拨,羔羊皮制成的丝弦立刻发出润厚的回声。
冯保左手抚琴,右手按弦,令狐楚填写的《宫中乐五首》,在他的弹奏下吟唱出来了。
楚塞金陵靖,巴山玉垒空。万方无一事,端拱大明宫。
雪霁长杨苑,冰开太液池。宫中行乐日,天下盛明时。
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春风真有意,一一丽皇居。
月上宫花静,烟含苑树深。银台门已闭,仙漏夜沉沉。
九重青琐闼,百尺碧云楼。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一曲弹罢,冯保还沉浸在唐代宫廷音乐的氛围中。
比起当下流行的大内御乐,他似乎更喜欢雍容大度激情四溢的唐代令狐楚谱写的《宫中乐》。
良久。
冯保自言自语,叹息道:“天下盛明,宫中方可行乐。令狐楚生为名臣,殁有理命,终始之分,可谓两全。先皇四位顾命大臣,如今除了我,只剩下一个危在旦夕,真不知我将来的命运又该如何啊!”
他嘴里的“先皇”当然指隆庆皇帝。隆庆皇帝临终托孤,其时四位大臣在场:高拱、张居正、高仪、和他冯保。
高拱在万历皇帝继位不到一个月便被罢黜,已于万历六年家中去世,而另一个顾命大臣高仪在高拱被罢黜后一个多月便病死了。
除了他,真的只剩下张居正一人,但眼下也是病倒在床。想着自己当下的处境和将来无法预料的命运,冯保更是神伤不已。
……
汉军争看绣裆,十万貂旄一女郎。
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
(裆,即两裆,古代一种背心,男女皆可用。妇女穿的常饰采绣,所以说“绣裆”。
“看他用箭是谁长”中的“他”,以现在的语法,应为女字旁“她”。)
话说这首诗出自江南大才子、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即徐文长之手(另两大才子是谢缙、杨慎)。
诗是用来记录一位传奇的少数民族女子演武、射猎时的盛景,字里行间表露出徐渭被这位女子的风采所深深吸引,并热情洋溢地赞美讴歌了这位女中豪杰。
诗中描写的这位女主人翁名字叫作“三娘子”,史称“钟金哈屯”,是蒙古黄金家族(广义上指成吉思汗所有子孙,这里指狭义上拖雷、忽必烈的后裔)嫡系后裔俺答汗的王妃。
俺答汗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被明朝政府封为“顺义王”,三娘子被封为“忠顺夫人”。
她可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而且,她的传奇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力(到底怎么传奇,稍后再叙)。
江南大才子徐渭为何识得蒙古族的三娘子呢?
这还得说到大明的一位封疆大吏吴兑。
吴兑是浙江山阴(即绍兴)人,他是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
吴兑与徐渭是同乡。
徐渭也是浙江绍兴人。
他们两人的关系起初还是非常要好的,然而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
吴兑连举乡试、会试(连举就是今年乡试通过,刚好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又通过),直接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官运亨通,直至同时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最后又调至北京担任兵部尚书。
反观徐渭,论才华,他不知甩出吴兑多少条大街(徐渭到底有多牛就不赘述了,相信稍微爱好一点文学的朋友都清楚)。
可徐渭终其一生只是一名生员,即秀才,他总共考了八次(三八二十四年)都没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似乎这是某一类极致文人的宿命)……与吴兑完全不同,徐渭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当然,两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走上了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