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准确地说,明亡应该始于那次临幸风流事件,偏偏诞生皇长子朱常洛。
虽然朱常洛走了他老子万历皇帝的老路:万历皇帝也是因为他的老子隆庆皇帝临幸李太后而诞生。
但不幸的是,朱常洛的运气远远没有他老子好,他娘亲王氏更没有李太后强。
李太后可是一个陪着说话让人欢喜的主,深得隆庆帝的宠爱。
而万历皇帝却讨厌王氏,厌屋及乌,也很不喜欢朱常洛他这个皇长子,由此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围绕皇太子的册立问题,大臣与万历皇帝斗了十五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大案迭起,政治斗争暗流汹涌。
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最复杂的政治事件。
没有之一。
朱常洛的出生真是个悲剧,对所有人都是悲剧。
好像就找不到一个受益者。如果非要硬找,那也只能是从中投机倒把的小人。
他爹万历皇帝经历国本之争后心灰意懒,与大臣怄气,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
他娘尽管被封皇贵妃,仅次于皇后,可地位并没有提高,被软禁在景阳宫,过着远远不如宫女的生活,长达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
王淑蓉在深宫中苦熬了将近三十年,始终没有盼到出头之日,最后哭瞎双眼饮恨而终。
而朱常洛自己,直到十三岁那年万历皇帝才让他读书,险些成为大文盲一个,后来发生轰动朝野企图刺杀他的“梃击案”。
再后来,他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便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白的死去(至于他的死是否与红丸有关,依然是个千古之谜)。
对于那些维护正统的大臣,同样是大悲剧。
国本之争期间,共逼退首辅四位,部院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的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对于朱明王朝的运势就更不用说了。
本来因为否定张居正以及他的改革,大明就已经江河日下。
经历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后,大明更是像得了溃疡一样,眼看着日益腐烂却只能徒然兴叹。
如果朱翊早来两个月,他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止万历皇帝那次事件。
男人风流,尤其是皇帝,关爱一下身边缺乏爱的滋润的那些可怜的女人,本没什么大不了。
可不喜欢没有爱,为什么非要去呢?
因为真爱而诞下的孩子本也不多,孩子不会缺少什么。
关键是,为什么要逃避不负责任呢?
若是常人,事态也不至于那么严重,可那是皇帝啊!
偏偏皇后没有生育,诞下的还是皇长子。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在古代有多厉害!
很可惜朱翊来晚了,王淑蓉已经怀上万历皇帝的孩子。
总不能狠心摧残一个孩子的生命吧?只能慢慢扭转了。
要拯救大明,这件事必须得面对,而且还得漂亮地解决。
反正朱常洛肯定会按照历史的剧本出生,并成为庶长子。
后面还得看朱翊的了。
……
关于万历皇帝临幸王淑蓉,诞下庶长子朱常洛,以致引发史上要命的国本之争……可要说全是风流惹的祸,肯定也不尽然。
要知道,将朱常洛生下来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即便万历皇帝即将发现郑贵妃才是他一生所爱和精神支柱,后来想立她儿子朱常洵为皇太子时,朱常洛的出生依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可历史上为什么还是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国本之争呢?
以朱翊后世的眼光看,其实处理立储的问题上,要命的是万历皇帝优柔寡断的性格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那一套伦理道德标准这才是致命的。
熟知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因为郑贵妃深得万历皇帝的宠信,万历皇帝便想立她儿子,也就是三皇子朱常洵为皇太子。
所以册封郑氏为皇贵妃,位于皇后之下其她嫔妃之上。而后宫素来子以母贵(反之亦然)。
这样,三皇子朱常洵的地位就超越了皇长子朱常洛,可以顺理成章立为皇储。
然而,这只是万历皇帝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绝大部分文臣看来,这是以幼凌长,自然不合伦常之道。
可这时候,万历皇帝找不到充分的理由公开表明自己的意图,只能找种种借口来拖延。可以说,他一直在犯错误。
第一个借口是,以朱常洛的年纪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折磨(这显然很荒唐,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
第二个借口是,立储大计属于皇帝的职权,不容任何人干扰逼迫(这不可能,自古帝王无私事。别说古代,就是现代大公众人物,都做不到,因为继承权的问题会牵涉到利益);
两个借口都不奏效后,万历皇帝又忽然别出心裁,同日册封三个儿子为王,而不册封太子,继续回避拖延。
臣僚们自然不能接受这种做法。
没辙,万历皇帝只能继续找借口了:王皇后还年轻,仍有生育的可能。如果王皇后生下儿子,那子以母贵,自然就不用争了。
这算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种种借口,实际上表明,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没有足够的气魄。
也正因如此,臣僚们的抗议自然不会偃旗息鼓。
如果,万历皇帝强势一些,硬气一些,难道真的一定会发生国本之争吗?
在朱翊看来,立储问题的僵局十几年都不能打破,原因并不在于律法。
如果站在律法的角度,万历皇帝一定要废长立幼,就是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并不是找不到理论上的支持。
假若将立储问题看作是一个法律案件,交由一个独立的法庭来判定,那万历皇帝委托律师根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来辩护,胜诉的可能性得有七八成。
这就意味着,万历皇帝完全有能力将朱常洵推上太子的位置。
首先,朱常洛虽是皇长子,可并不天生就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他几个弟弟同样没有这个权利。
皇帝的儿子在被册封之前统统没有权利,否则就不用特别举行册封太子或封王的典礼了。
就是说,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赋予才有,不赋予就没有。
其次,立长不立幼,只是传统的习惯,叫宗法也可以,但并不是强制性的法规。
尤其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更是明显。明成祖以第四子的身份,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根本不考虑他二哥三哥的优先继承权。
如果非得坚持继承皇位必须按出生次序来定,那不等于是要否定永乐皇帝的合法性吗?
第三,根据太祖洪武皇帝的规定,嫡子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优先继承权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还是子以母贵,皇子的地位取决于他母亲的地位,出生年月乃属次要,并非关键。
那么,朱常洛的母亲王氏是恭妃,而朱常洵的母亲郑氏却是皇贵妃,谁更有优先继承权?
第四,再退一步,如果非要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不可,万历皇帝仍然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