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曹操只是利用,而刘备是复辟(当然真实的目的是自己当皇帝)
这也是刘备能鼎立于三国之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这点上,因为何进与刘备 曹操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当时的情势决定了任何人都知道 先立新君的重要性---所以,何进比董太后抢先了一步,立刘辩为敌
问题在于,何进的第二步错了
何进的第一步是抢立新君,第二步必然是抢夺对于新君的控制权,
纵观整个汉朝,当皇帝还很小,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控制皇权的主要是三股势力:外戚 宦官 官僚贵族;在东汉末期,主要是外戚与宦官轮流当政;在皇帝成年之后,东汉的政治格局是外戚 宦官 官僚贵族三方相互牵制
而何进是外戚,自然就将宦官当做了敌人
问题在于,宦官是公开的敌人,其实还有潜在的敌人,何进根本就没意识到
谁控制了皇帝,谁就控制了天下;所以,任何都想控制皇帝,只是没有能力而已---所以,何进只要稍微动脑子,就知道董卓是不能进京的
因为只要他控制了皇帝,就可以号令天下,包括号令何进本人---比如说废除你何进的大将军职位;
董卓连皇帝都敢换,怎么不敢换掉你这个臣子?
这是何进犯的第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搞错了敌人---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董卓进京就由手下变成了敌人
何进的愚蠢在于 根本不知道谁是自己的潜在的敌人
董卓这样的人既有控制皇帝的野心,也有控制皇帝的能力(军权),控制皇帝只欠唯一的要素:空间距离---就是因为西凉距离皇宫很远,所以,董卓不能控制皇帝,现在何进主动招董卓进京,就等于在为董卓控制皇帝创造条件
第二个错误就是 不该与宦官为敌;这点曹操就看的非常清楚;我们看看曹操说的原话:“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这个前半句评估宦官的势力
就是说,宦官既然存在,就说明宦官有存在的土壤,只要土壤在,必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董卓有野心 有视力,唯一缺的是距离---就是因为相距太远,董卓才没有能力控制皇帝,现在,何进招董卓进京,其实就是在为董卓控制皇帝创造条件
而 根本不是自己的敌人的宦官,董卓却偏偏为敌
那么 为什么我说 宦官不是何进的敌人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宦官争夺的无非是对皇帝的控制权,而皇权本来就在妹妹何皇后的手上,这样内有妹妹把关,外有自己的兵权,还怕宦官翻起大浪吗?
第二 宦官是杀不尽的,这点曹操看的很清楚
曹操就说过“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
换句话说,宦官势力的存在是因为有皇权这个土壤,只要皇权在,就有土壤在,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在这点上,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就看的非常清楚“宦官统领禁省,乃是先朝立下的制度,不可随意废除’
因为皇权的存在,就必然导致宦官势力的膨胀--而且你要控制宦官,只要控制皇帝就可以了
曹操后来就是这么控制汉献帝的
注意 不能铲除宦官,这点很多人没看清楚---我看了很多人的评论,包括所谓的历史学家的评论,都没看到这点
不能铲除宦官,只要控制宦官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看看 铲除宦官的后果
这点曹操也说的很清楚: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换句话说,何进铲除宦官的想法一旦泄密,就会被灭九族
其实,何进本人被杀,就是因为行事不密---大张旗鼓地找董卓进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了,宦官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所以 何进铲除宦官 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态度上的错误,根本就不该铲除
第二 能力上的错误,不该大张旗鼓
第三 不该借用外兵
其实 要控制宦官很简单,就是胁从不问,首恶必除
假设你全部铲除,就是与所有的宦官为敌,而且从手段上来说,根本没有做到的可能
而你只是杀首恶,就等于在威慑宦官,将宦官集团控制在手中,另外,从可行性来说也是成本最低的
就是只要动用一个狱吏即可
这里就可以看出何进的两个性格弱点
第一 不知道动用国家机器---动用狱吏本身就是采取司法手段,这是成本最低的手段;而招董卓进京,这是采用军事手段
第二 过于相信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采取军事手段来解决内部问题,这是最愚蠢的,这点,在近代也发生过,比较敏感,大家就不要追问了;
内部问题只能内部解决---就是用法律来解决,这是常识,假设你动用解决外部问题的军队来解决内部问题,直接会导致人们对于权力合法性的追问
就是说,假设你董卓的权力是合法的,需要动用军队来镇压吗?
至于董卓为什么如此相信军队的力量,我前面分析过
董卓出身于杀猪佬家庭,自己又是因为镇压黄巾起义才崛起的
闪也 去觅食
哦 刚才天涯通知我,我的帖子在涯娱乐_影视_映画天下"栏目的头版 谢谢大家的支持啊
所以我说,楼主的那些理论放在武松身上,不合适,做为一个低级打手,你以帮会老大的素质去要求他?????
=============
唉 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不是以老大的素质去要求
而是说 这样的人要做老大,缺少哪方面的素质
或者说要做老大,该注意什么
很多的老大本身就是小混混啊,比如说刘邦 朱元璋 哪个不是混混?
武松,准确的说法是一个愤青,而且是出生在贫民窟里面的愤青,他能看清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所以 显得肤浅,看不透本质。看透了本质,也就不会再好心办坏事了。当然,年轻人精力旺盛,看不清状况就冲动是正常现象。
愤青唯一缺的,是系统的知识梳理和细致的推理分析。
再加上持不同意见的人的不同利益归属,以及不同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消息真真假假,忠奸难辨
这点在武松对待 施恩 孙二娘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施恩跟蒋门神没有根本的区别,而且蒋门神未必不是一个忠义的人,至少在保护‘张都监’的财产--快活林--上是尽力了;只不过是施恩与孙二娘先于蒋门神认识武松而已,就是说施恩与孙二娘占有信息上的‘先占优势’,结果形成了路径依赖与锚定效应,武松自觉不自觉地将施恩的敌人当成了自己的敌人,所以,武松被人被人利用和误导都是正常的。
愤青面对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三点:
1,找准火候,首先要拖,就是明月照青楼所说的“忍耐与等待”。这不代表不报仇,时机不对只能越办越糟,记住,委屈不是沉不住气的理由。
等待的过程其实就是筹集资源与寻找时机的过程,机会不对 资源稀缺是办不成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