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强他们下车漫步到了位于寺院广场的如来八塔前,在夏日晨曦的映照下,这八座6米多高的佛塔整齐美观的排成一线,洁白的塔身熠熠生辉,格外醒目,这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绩而修建的。从这里抬眼眺望那依山就势而建的寺庙殿宇,红红的墙,碧绿的檐,一座座金色的屋顶泛着灿灿光芒,还有那身着袈裟往来行走的僧人,整个的莲花坳让人感到佛光普照,恢弘庄严,顷刻间,他们的心灵也莫名其妙的跟着神圣起来了。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建筑,外墙通贴绿琉璃砖,房顶为镀金铜瓦铺成,最上面是金色宝顶,极是壮观。殿中有纪念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的大银塔,这塔12米高,据说塔中还有一棵菩提树。相传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在此地生下他,断脐时婴儿的血滴入土中后长出一棵菩提树,信徒们便在菩提树处修建了这个大银塔,之后又围绕着塔修了寺。是先有塔,尔后有寺,塔尔寺就因此而得名了。如果你站在这座大殿中,就会有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的感觉,茫然失去自我,自我已是虚无,只感知着佛祖的存在。
李多强、铁牛、王伯翔三人默默地看着虔诚的信徒们点燃着祈祷和祝福酥油灯,良久无语,想法迥异各不相同。
转而进了最宏伟的宫殿大经堂,大经堂建筑面积达1900多平方米,殿内有108根雕刻着美丽图案的大柱子,经堂宽阔,可供2000个喇嘛集体颂经。大经堂的柱子上包着蟠龙祥云藏毯,地上铺着华丽地毯,到处可见唐卡和堆绣,四周木架上满是经书。在这蔚然壮阔的经堂里,他们或许才真正感知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夺目。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让他们感到自身的卑微和肤浅;祈寿殿也是给他们留下印象挺深的印象。一个小型院落,玲珑而别致,是为七世达赖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内外院墙均镶嵌精美的琉璃砖雕,院内有几棵的菩提树,树下有块叫“憩石”的巨石,据说是宗喀巴母亲在上休息过。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和四大金刚等塑像。令人最惊叹的是殿中层层重叠的木刻浮雕,手工精湛细致,形象栩栩如生,是塔尔寺的艺术精华。正当是在夏季,祈寿殿院中的菩提树枝繁叶茂,花朵怒放,也因此称为花寺。
塔尔寺的确很大,有600年的历史,占地60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52座,殿宇僧所9300间,鼎盛时期僧侣3000多人,是闻名遐迩的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还有很多值得参观的殿堂,如小金瓦殿、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和四大经院等,这些殿各有特点,各藏精华,各显灵气。号称塔尔寺艺术“三绝”的壁画、堆绣、酥油花,果是名不虚传,给人的印象极深,大长见识。每一座殿堂内都可以看见壁画,或是直接绘在墙上和梁上,或是画在布幔上,色彩鲜艳,能保持经年不褪色,且内容繁富,寓意深奥,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心思迷离。堆绣更是精彩绝伦,是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各种图案,再把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之后在上面绣上佛象、佛教故事、山水、花卉和鸟兽,精美异常,是非常特别的宗教艺术品。塔尔寺的酥油花也是举世无双,是其独有的油塑艺术,用纯净的白酥油加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制作出的各种物件都非常的精巧,形象十分逼真,绚丽多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其实,在塔尔寺的游览过程中,最让李多强感到心灵震撼的是它那极具神秘,又极其神圣的宗教氛围,这是他后来在其他名山寺庙无法感受到的。走过了那么多宗教胜地,唯有塔尔寺拨动了他内心深处的琴弦,让他在冥冥中感知生命的超然弦律。此时,他无法用语言描绘这种感觉,只感觉心灵在经受着一种挣扎,体会到了令人敬畏的宗教力量。 多年以后他才明白,是什么力量,让那些虔诚的信徒,在寺庙前,在大殿中,一丝不苟地做着五体投地式的顶礼膜拜,这头一磕就是半年多,足足要磕10万个啊!是信仰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佛。
从塔尔寺回到兰州后的好长时间里,置身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他的思绪总会不自主地飘向西宁那神圣的殿堂,直到二十几年后重游塔尔寺时,回想起这次心地单纯,涉世浅薄的塔尔寺之旅,原来只不过追求是到此一游的新鲜,当初的感触是多么幼稚!如今,年已不惑,经历了人生的林林总总,尝受了名利的得得失失,感受了情感的起起伏伏;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无奈、爱恨情仇的无悔、生死离别的无助,才在若有似无中体会到了那份安宁,感受到佛法浩荡的神圣。听说人生有三个层次:先是物质生活,是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享受文化、艺术感官,体验人间情感;最高层次是灵魂生活,那就是宗教信仰,给心灵安个家。从物质到精神的生活层面相对容易介入,只是每个人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一生中波澜跌宕,欲望难平而心灵劳苦。只有当一个人上升到灵魂生活的高度,皈依宗教,心灵才有了归宿,就象那些执著的教徒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佛,肯于用今生的苦来修来生的福,生命又有了新的意义,连死亡都不惧怕了,那肉身之苦就不为苦了。李多强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终究与佛无缘,但他清楚佛教对人类的好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唤起人性本善的爱,是教人认真修行,是劝人要清心寡欲、宽容忍让、为人从善、不做恶事。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世界该会有多美好。佛祖说:“一切众生,悉能成佛。”自己凡心太重,六根不净,下不得苦肯定心也修不成佛,信奉佛教的道理,虽不能成教徒,也可奉行佛教的宗旨,学着看破红尘,洁净灵魂,多做善事,善待他人,努力为来生做些积淀。 ---- 这一趟塔尔寺之行,让李多强感触颇多,乃至于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也似乎明白了王丹照大哥单单送来《西游记》的良苦用心。
第三天一大早,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他们驱车直奔青海湖,汽车在高原的公路上一路疾驰,抬眼望去,公路竟似没有尽头,一直延伸到天的边际。过了日月山和倒淌河,公路两边渐渐开阔起来,厚厚的云朵下面,有成群的牦牛和绵羊在流动,草,更是绿盈盈的,青海湖的夏意正浓,一路好风景美不胜收。
不知过了多久司机师傅猛然说:“注意看前方,青海湖快到了!”他的有些兴奋和激动,毕竟也是一个二十郎当岁的的年青人。铁牛以及坐在后排的李多强和王伯翔立即从座位上起身,眼巴巴地盯着窗外,面色和心情有点惶恐起来,仿佛要见梦中情人一样的激。突然,一条蓝色的细线跃入眼帘,“看那就是青海湖!”司机师傅用手一指大声说道。
青海湖如同一位仙女一样从天边跳到了他们眼前,撞击着他们心脏。在高原的炽烈阳光下,青海湖是那么的蓝,蓝得让人沉醉,那是一抹横亘在地平线上的深蓝的线,颜色是深海的深蓝;他们离蓝色的线越来越近,深蓝色的线慢慢地变成了一条深蓝色的带子,蓝色的带子上是天蓝色的天空,深蓝带子下面是金黄色收割过的油菜田和泥土。当他们终于伫立在青海岸边时,才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叫青海!因为这就是海。辽阔、深邃而且咸涩,虽然被陆地锁住,但她仍然是海。他们贪婪地呼吸,贪婪地近观远望。景色实在是太美太美了,文字笔墨在这种煞心的美景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描述得出这种美景的正确形态,在自然的神功之前他们彻头彻尾地折服了。
阳光灿烂绚丽,清风拂面,这种醉人的享受,使他们久久不愿离开,身旁虔诚的信徒们正在一步一叩首地绕着他们心中的圣湖膜拜。
面对碧蓝青绿、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湖水,手捧不知名散发动人香气的野花,蓝天白云下,只觉魂魄飘飘荡荡,浑然不知去向了何方……, 那一片梦幻一般的湖水,如同刀刻一样,在他们年少激荡的心间留下深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