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询率领着他的一个师的部队,在徐州、山东枣庄、滕州、菏泽、安徽砀山、淮北一带打了不少胜仗,对盘踞在徐州、枣庄一带的鬼子和汉奸造成了严重威胁,后来,鬼子汉奸集中力量大扫荡,把运河支队打残了,又重新组织、武装,人数更多。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支在徐州、枣庄的传奇部队被编入人民解放军,随后南下,打过南京、上海,一路南下。后来就不详了。
解放战争中,有相当多的战士都是山东大兵,当然包括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部队--------运河支队。
2012-8-17 22:37:00
父亲在运河支队任保卫司令胡大询的连长,有自己的一只手枪,父亲曾给我比划那只枪的大小。
后来,奶奶生了重病,父亲是家中长子,冒着杀头的危险,夜里潜回村子看望奶奶。据父亲讲,那时家里没有吃的,一家人都经常挨饿!爷爷一个人挣一家人吃的,奶奶重病、几个叔叔都很年幼,那时都才十岁八岁。
部队给了3天假期,父亲不知不觉错过了假期,等赶回部队的时候,部队一个领导气的要关父亲禁闭。
父亲脾气坏,也不解释,居然气的大骂领导,说:你们都没有娘吗?老子不干了!
就这样,父亲一撂橛子,把他的手枪一扔,回家当了农民!
几十年后,他回忆起来也没有什么后悔,他说:当时,胡大询不在部队里,如果他在的话,父亲是他的叔叔,也不会怎么样的。
后来,胡大询派人来村里请父亲几次,让他回去继续干,但父亲脾气倔,就是不回去,事情也就算了。
哈哈哈,现代人很多人会说父亲是逃兵怎么怎么的,其实,那个时代的逃兵特别多!也都没有怎么样!更不可能枪毙,何况胡大询是父亲的侄子,他又是部队的最高领导,更不可能把老爸怎么样的。
土改时,父亲在村子里当了村长,个子不高,腰里挎了一把盒子枪!那时,盒子枪可是个时髦玩意。
2012-8-17 22:52:00
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这里特别把母亲的一段回忆放在下面,这段经历很传奇。
母亲1930年生人,是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刘庄人。十四五岁就搞起了革命,受赤化宣传吧? 也正因为宣传革命,被还乡团追杀,在大姨和大姨家人的冒死帮助下,黎明前,太阳还没有升起,大姨夫就带着母亲出了村子,往徐州姑妈家去了。
母亲和大姨夫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天刚刚亮,还乡团就赶到了村子里,这时,幸运的是母亲已经走远,死里逃生!那个还乡团的眼线扑空了!
母亲就住在今徐州市奎山派出所附近的姑妈家里,一直住到了徐州解放。母亲的一个亲奶奶的二哥也因为被还乡团追杀跑到了上海,在上海混到了解放,才回到山东老家。
母亲的这个二哥有个大儿子,现任山东军区的一个将军,在济南住专门的将军楼。我在山东济南上大学的时候,曾经专门上门看望过他,我喊他表哥。很有本事。
2012-8-17 23:24:00
胡大毅烈士就义后,村民传出他的口述遗言:孙业洪王八蛋,老子来了十整天,不敢与我见一面,大敌当前不抗日,杀害同胞称好汉。
枣庄市烈士陵园
1987年枣庄烈士陵园建成,内建有“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碑体为青色花岗岩,庄重、古朴,寓意烈士们无比坚强的革命信念和意志;亭子四周地面和围栏由白色花岗岩砌成,寓意烈士们为民族解放事业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高风亮节。碑亭四周松柏和花草环绕,寓意着革命烈士精神万古长青。
1993年6月2日 徐州市“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在贾汪举行。由原运河支队领导童邱龙、王永廉负责筹备,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碑名由张爱萍题写。碑亭为“日月亭”,由舒同题写。[2]
2012-8-17 23:34:00
父亲没有革命到底,呵呵,也不算什么吧?中国革命的千千万万的无名战士都倒下了,死在了革命的道路上,也没有留下什么。
父亲好像从没有后悔当年的决定,为了老奶奶的身体,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毅然回乡当起了农民。
他说,如果继续革命,谁也不知道后果怎么样,他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人很多都打死了,也有几个混的不错的,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母亲的一个近房哥哥,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个子很高大,一挺机枪扛在肩头,非常英武!在南进大别山的时候,战死在茫茫的大别山里,没有任何音信,家里挂了军属牌,如此而已。
母亲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只是跑的快,才没有被抓住!哈哈,听母亲讲,她年轻跑反(逃难)时,都是跑第一!哈哈,逃难我母亲跑第一!很不简单!
2012-8-17 23:43:00
讲一下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父母亲的爱情故事,在现在看来是个十足的笑话,哈哈哈
鬼子投降了,徐州解放了,汉奸卖国贼再也不能公开来祸害老百姓了!
母亲住在徐州她的姑妈家里,就在奎山派出所旁边,哈哈,据母亲讲,那时的徐州什么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小城市!往东过了黄河就没有了人烟!往西到了现在友谊商场,就到了真正的乡下!真正的徐州城就是户部山、马市街、鼓楼一带,小的一B,一泡尿尿到两头,哈哈哈哈
2012-8-18 0:10:00
母亲个子很高,很结实,是劳动能手,编席子编的又好又快,曾经家里的顶梁柱,没有母亲,姥姥姥爷一家人会都饿死在泗洪县。
抗日战争那几年,姥姥受一个泗洪县的娘们欺骗,那泗洪的娘们是姥姥家邻居,泗洪县半城人,她想回老家,但没有船,走不动。
抗战那时候,老百姓到哪里都是走路,要么坐船。姥姥家在微山湖畔,鱼米之乡,生活还过得去。母亲那年十三四岁。
泗洪娘们整日骗姥姥说她老家多好多好,姥姥脑袋一热,就一家人撑船从微山湖南下,经韩庄水闸往东,经徐洪河,往东往南,南下洪泽湖,到了半城。
到了地方后,那泗洪娘们一家人下船会老家了,扔下了姥姥姥爷一家人走了。姥姥傻眼了!
因为水土不服,爷爷和大姨病倒了,姥姥是小脚,下不了地的,两个舅舅都还只是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只有母亲十三四岁,就是母亲这个女孩纸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洪泽湖里割苇子,驮回来编席子卖钱。
年幼的母亲每天就这样超负荷滴劳作,割苇子、编席子,养活一家老小。
现在想起来,真的不可思议,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纸,还正天真的玩纸飞机、跳大绳呢,但母亲已经开始了劳作。整整干了一个夏天。度过了人生最悲惨的一年。后来,姥爷和大姨身体慢慢好了,家里才慢慢正常起来。
大约1944年吧,姥爷卖了从微山湖带来的船(必须卖船,因为船不是机动的,不能从南往北逆水行船),推着小轮车,一路辗转,向着徐州走来,过两山口,进了市区。
每当我驱车从南京往徐州,经过两山口的时候,我总是很感慨,母亲当年就是从这里,推着小独轮车一路来到徐州的。
我的小姨,那年生在泗洪县半城,因为家里无法养活,又因为是个女孩,姥姥一狠心送人了。
后来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姥姥弥留之际,差遣大舅和二舅专程从山东老家赶到徐州,找我的母亲,一起去半城寻亲。他们俩那时小,必须喊上我母亲,否则,他们肯定找不到。
母亲当时已经六七十岁了吧?流泪了,二话没说,起身就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小姨当时哭的泪人一样,她反复说为什么要找她?为什么要扔掉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才想起来找她?
我听了,潸然泪下,那样一个苦难的时代,抗日战争!死了不知道多少人!苦了不知道多少人?作为中国最名不见经传的小老百姓,你们吃的苦究竟有多少?似海深吗?
小姨有几个孩子,永远留在了泗洪县半城。姥姥去世以后,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