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穷文富武”。旧时学拳是很花钱的事,穷得叮当响的商师爷却在武术上学得一身本事。他的学艺经历,说来辛酸。
他先后曾拜过好几位师父,第一位师父是董秀升,以行医为生;第二位师父是穆修易,主要是务农为业;第三位师父是曹克,系河北人氏,是以钉鞋为生的小生意人。
商师爷入董门是由李桂昌介绍的。董秀升是一位有名的中医,他在《形意五行精义》自序中说:“既服务于医事,日与病人周旋,营营于寒热表里,斤斤于补泻温凉,极劳极苦极沉闷。日所见多憔悴之色,耳所闻唯呻呤之声。”所以他中年行医之余热衷于倡导武术。
董先师晚年染上了吸大烟的瘾。那时商师爷只是做点卖烧饼、蒸馒的小本买卖,供不起师父大烟土,所以学艺也非常困难。
商师爷名治,长锁是他的字,河北宁晋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从小随父母一起逃难,是他父亲用扁担箩筐挑到山西去的,在太原定居后,住在满洲坟,就是现在五一广场晋阳饭店的后面。
这个“满洲坟”,原来是专门埋葬满洲人的地方。明亡满族人入关建立清朝后,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都驻有八旗军队,八旗官兵携家带口,在所驻城市都有专设满洲人生活区,也有专设葬地。这些葬地是禁区,不准进入践踏,到清末时禁令松弛,一些逃难的人没有地方居住,于是就在那里搭个简易的遮风避雨棚子来栖身,后来人越来越多,就成为了住宅区。
商长锁没有进过学校,没有文化,别无谋生长技,解放前,在街头摆了个摊子卖烧饼、馒头,做点小生意,虽然无大的利润可谈,但也还勉强能维持生计。他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学拳练武。
有句话说“穷文富武”。旧时学拳是很花钱的事,穷得叮当响的商师爷却在武术上学得一身本事。他的学艺经历,说来辛酸。
他先后曾拜过好几位师父,第一位师父是董秀升,以行医为生;第二位师父是穆修易,主要是务农为业;第三位师父是曹克,系河北人氏,是以钉鞋为生的小生意人。
商师爷入董门是由李桂昌介绍的。董秀升是一位有名的中医,他在《形意五行精义》自序中说:“既服务于医事,日与病人周旋,营营于寒热表里,斤斤于补泻温凉,极劳极苦极沉闷。日所见多憔悴之色,耳所闻唯呻呤之声。”所以他中年行医之余热衷于倡导武术。
董先师晚年染上了吸大烟的瘾。那时商师爷只是做点卖烧饼、蒸馒的小本买卖,供不起师父大烟土,所以学艺也非常困难。
商师爷曾尽其积蓄,花120块银圆为董先师买了件“摊羊皮筒子”。 “摊羊皮筒子”是山西方言的叫法,是一种类似马夹的无袖开襟皮背心,是羔羊皮的。这种皮料毛短皮软,皮内有绒,在羊皮料中属于质地最好。
当他兴兴致勃勃地送去董家孝敬时,董先师正躺在炕上抽大烟,连头也没抬起,看都没看一眼,很不在意地说了句:“你扔到柜顶上吧”。
曹师说,有一次商师爷问董先师:“师父,虎扑子(即虎形)是怎么回事?”董老先师怒道:“一个虎扑子三千块光洋哩!你能学得起!”吓得商师爷再也不敢多问了。
商师爷很有人缘,与几个师兄弟都相处得非常好,比亲兄弟还亲。于是凡师兄弟们学到的东西,都来商师爷家相告。
尤其是被当时称为董门“四大金刚”之一的张振刚,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到商师爷家中作客,两人相互切磋技艺,并把他在董先师那里所学到的东西,全部再转告给商师爷。所以后来商师爷向曹师他们一提起这些往事,就对他的那位张师兄谢不绝口。
为什么张振刚能从董先师处学得拳艺呢?原来张是一位火车司机,是当时拿高薪的职业。他跑车能买到大烟进供师父,董先师抽大烟来劲后,就兴致很高地教拳。
董先师去世后,也就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商师爷又拜在穆修易门下,继续学练形意拳。
每逢年节,他都去穆家“拜节”,送上两袋白面,一篓菜油。那时山西习惯用来装油的篓子是荆条编的,刷上桐油后,装油不漏。穆是太原市郊马庄人,他中年以后虽在各学校兼任武术教职,但其家主要是以种地为生,平时吃的是自产粗粮。商师爷送去的白面是细粮,穆能吃上细粮,有点感动,于是解囊相授。得到了穆先师真诚的传授,从此技艺大进。
商师爷遇上他的第三位师父曹克,那还是在跟穆先师学拳的过程中。说到这事,曹师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过一个小故事。
商师爷每天早晨都去满州坟空地练拳,街道转角处有一位钉鞋的老人,也每天早早地坐在那里开始干活。
一天,商师爷练完拳以后正往回走,路过这位老人面前时,老人就用小锤子使劲地往鞋底上一砸,边砸边嘀咕了一声:“唉!白磨鞋底子。”当时商师爷以为他在和别人说话,没有在意,于是就走开了。
第二天练完拳又一次路过其旁时,老人又说了一句与昨天完全一样的话,商师爷一看周围并没有其他人,心想这个老头自言自语,可能是在说他手里所钉的那只鞋的主人吧,所以还是没有在意地走了。
第三天商师爷再次走过他的身旁时,他又重复了一句“唉!白磨鞋底子。”
商师爷就站住问道:“老先生,你这是说谁哩?”
老人长叹了一声:“唉!还能有谁,说你哩!”
商师爷问道:“难道你也会练拳?”
老人说:“不敢说会练,只是略知一二。”
商师爷那时还不到40岁,正是血气方刚之年,于是就用有点不服气的口气说道:“那咱们比试比试?”
老人慢条斯理地站了起来说道:“你随便上吧。”
商师爷一个箭步崩拳窜了上去,可还没接触到老人家的身体,自己却早已被摔倒在地。站起来后还是不服气,说“再来!”于是一连摔了三跤,才知道遇上了高人,跪下就磕头,老人将他掺起来说道:“年轻人有前途,好好学吧。”
商师爷把老人接回家中,办了一席拜师酒,从此不再让老人上街钉鞋,供养了起来。于是就跟随曹克先师学习形意太极(也叫“五行太极”)、擒拿、点穴、器械等。
这位曹克先师,说来还真具传奇色彩,他在商师爷家住了几年后,大概在1951年前后,却突然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了。
太原解放不久,商师爷被吸纳进了山西酿醋厂。他没有生育儿女,后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商明喜。这个养子小时喜欢打架闯祸,商师爷不肯教他。但他脑子灵活,别的徒弟上门学拳,他在旁看时也学了一些招数。后来他自己又找师伯,也就是商师爷的师兄王世海学。
说到商明喜小时的淘气,有件事可见一斑:一天早上,商明喜出门到大街上蹓跶,遇上他的一位师叔买好早点回家,一手端油条,一手端着热豆腐。他走上前很热情地递烟,这位师叔因两手都端着东西,连声辞谢。商明喜硬是将烟塞到他嘴上,然后借点火之机,一拳把他打了个面朝天,转身一溜烟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