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序言

我本人喜欢,也爱写作,平时常到各大收藏市场去逛逛。写这部书纯属偶然。那是1年前的一个秋天,我正在为我的一部作品《大收藏家》搜集素材,父亲给我介绍了一个他的朋友。这位朋友不是收藏界的人,是个手工艺人,雕刻石头的。

一来二去,我和这位“六爷”熟悉了,其实如果谈瓷器,谈青铜器,六爷可能不知道什么,但是还有一项,就是各种石头,价值连城的田黄石,印章之王鸡血石。

“六爷”告诉我,他们这行里有位“腕儿”,我要听故事找这位,他的故事绝对能写本书。

经过六爷的介绍,我见到了这位“腕儿”,六爷说我眼前这位干巴巴的人,瘦的跟柴火棍似的,就是一个行业的“腕儿”。

这位的行业,就是一个这些年神乎其神的行业——赌石。

好像行里的人,都是自来熟,聊着聊着都很投机,见这位“陆先生”的第一面,我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写成书。

“陆先生”压根没有什么架子,而且很直爽,爱好交朋友。尤其是我们第一面的一段对话,更加让我“跨辈”交了这位朋友。

作者:“我听六爷说行里的人都说您看赌石的眼力在中国是这个。”我伸出了大拇指。我接触过一些记者朋友,他们告诉我,和有成就的人交流,上来肯定是要夸对方的,这样便于以后的采访。

“陆先生”笑了一下,“我跟你说,赌石这玩意,谁也没有十拿九稳的,我名气大,是因为我赌涨的石头比赌垮的多,准确的说,我赌涨的石头,大部分都是公开解石,所以大家都传我眼力好。我看不好的石头,都是自己在家里擦,所以赌垮了也没有人知道。”

“呵呵。”我笑了出来,这位还挺实诚。

第一章

(1)入行

我趁着这一周时间,搜集了很多关于“陆先生“的资料,网上的资料大部分都是一些传言。

作者:“您当时为什么进入这行?”

陆先生:“为什么?穷的呗。”

作者:“我听过这行有句谚语,叫:穷走夷方急走场。说的是穷人急着挣钱,就到玉石场去倒腾倒腾。”

陆先生:“你这就理解错了,这句话的意思远没有说的那么简单,穷人到了那里好找钱,要是急的等钱用,就跑到玉石场买些明货,就是已经解开的石头,返回腾冲加工,是可以利用缅甸和云南当地的差价赚上一笔钱的。”

作者:“这句话其实是个‘赚差价’的路子?”

陆先生:“可以这么说吧,不过还有一层意思,当时缅甸政局混乱,很多人逃难到了玉石场,当了挖玉人,走场也算是穷人避难的一种方式。我当时也不是光因为穷,去外地的一个表亲回来说,云南那边很多人都发了,所以就跟着去了。”

作者:“之后呢?您是为什么加入这行的。”

陆先生:“那边人富裕呗,一提缅甸好像很落后的样子,那都是没到过当地或者不熟悉那里情况的人,任何地方都有穷人和富人。好比今天一提越南,感觉那不怎么样,其实现在人家高楼大厦不少,都开始全民公投选举领导了。缅甸那边也是,很多人靠挖石头发了家,当地还有民谣,现在我都记着:‘玉匠生的雀,有钱不做活,听到锣鼓响,蹲到戏台脚,今天逛龙光台,明天耍白衣阁’。”

作者:“类似于我们这边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陆先生:“差不多吧,不过石头买卖要是真开了张,也许能吃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也可以。”

作者:“发财的人很多吧?”

陆先生“怎么说呢,要是一个行业从业人员有1万人,最后100个人发了,你说算多算少?”

陆先生开始回忆道:

30年前的一天,我离开了家乡。之前一直在一个小村庄过着务农的生活。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到我走的那天,弟弟妹妹还很小。

当时我也没认为自己会有今天,甚至连什么是翡翠都不知道,更别提赌石了。老表告诉我,说他去的那个地方,满地都是宝石。父母跟村里人说,说家里的娃儿出门挖金子去了。

我当时的理想特别简单,多给家里买几亩地,买几身新衣服,回来给隔壁丫头买条新丝巾。。。。。。

我穿着家里唯一一件拿得出手的衣服,我二杆叔儿子当兵寄回来的一件绿军装,两个兜的,听二杆叔说,他儿子很快就要在部队里提干,提干就能寄回来四个兜的军装了。二杆叔听说我要到外面去“闯世界”,把这件衣服给了我爹,说娃儿出远门,可不能让人家笑话,那是当时我们见过的,最好的衣服了。

怀揣着淘金梦,我跟着老表就这样离开了家乡。

不知道过了多久,也不知道是怎么走的,总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外面的世界哪里都是新鲜的。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的记得,刚到缅甸玉石场看到的情景,我前天傍晚到的,然后很早就睡了,那是到玉石商第二天上午:

一个个玉石工人在炙热的太阳下工作,那些卖力的年轻人,每个人都不断重复着一个动作。这让我想起了老家农民的耕种,一样的辛勤,一样的被晒的黝黑。可是家里的粮食除了交税,口粮,村里再多收一些,几乎剩不下什么。以至于经常要上山挖野菜,回家煮着吃,有时候还吃不饱。后来我知道,村里多收的粮食,不是国家规定的,而是当官的多收的,村里人都老实,再加上没什么文化,趁着文化大革命没过几年,村支书就说是毛主席的号召。直到多年后,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去省城上大学,接触外面的世界,才知道那多余的粮食不是政府收的,也不是党收的,更不是毛主席收的,是村干部收的,这些年多收的这些粮食,变成了村支书家里的小高楼,变成了村长家的大瓦房。当90年代,被村里人问起的时候,村干部又会说,邓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国家政策。村干部又拿小平同志压人。

直到今天,村官们还是当地第一首富。不卖粮食了改卖地。一样的发财,一样的不讲理。

我前几年回了趟老家,把家人全都接到北京。我们那新任的领导,靠卖地大发利市,家里有2辆小轿车。你跟他讲理,他跟你将法律,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

那位干部有一句话说的特好,“啥叫政策?既然是政策,就是不跟你讲理。”

比起80,9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许在第三世界国家缅甸干活的挖玉人更加幸福吧,虽然当地不搞GDP,生活水平也不算平均值。

玉石场里最多的,就是当地靠石头发财的传说,比如民国年间,绮罗乡段家巷有个玉石商人叫段盛才,他从玉石场买回一块重约300多斤的翡翠毛料,其外表是白砂,许多行家看后都直摇头,因为太大的毛料一般不会出好翠,因此没有人出价。他本人觉得看走眼了,就把这块石料随意丢在院子门口,让来客在那块石头上拴马。时间长了,这块拴马的石头被蹬掉一块皮,显出晶莹的绿色,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解石,解出的是上等翡翠,后来这块原料做成很多只手镯,水头极好,感觉镯子就像在清澈透明的水中,从此段家玉名扬中外。

还有个姓余的,14岁就被他爷爷带到缅甸玉石场去挖玉石,这一挖,就挖了18年。从少年时期一直干到中年,他终于干不下去了,找玉石场老板算工钱。

玉石场老板分给他19块翡翠毛料当作工钱,他便将毛料运到腾冲去解石头,谁知解开头一块看,大失所望,石中根本没有翡翠,于是,接着连解17块,全都不值钱。

赌石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一个小人物的奋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赌石故事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29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