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一开篇就提到了太师闻仲,说“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闻太师基本是以一个托孤重臣的形象出现的,但马上就出了一件蹊跷事:“纣王七年春二月,忽然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太师闻仲奉敕征北”。既然闻太师是以文官之首的形象出现的,那为何这次领兵平叛的不是武将之首黄飞虎而是文官闻太师呢?
在第二十七回,闻太师平了东海叛乱回朝,发现一去数年,朝中已然纲纪大乱,名臣良将死了无数,阿谀小人位列朝堂,当即面陈十策要求纣王重整朝纲。眼看就要开始整顿,闻报东海平灵王又反。闻太师又兴冲冲地赶去平叛,使得朝政中兴的希望破灭,终于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当时是武成王黄飞虎带兵平叛,闻太师留在朝歌凭着自己的威望压住纣王整顿朝政,那不是更好的方法吗?
到了第三十一回,武成王黄飞虎反出朝歌,恰逢闻太师奏凯回朝。闻太师先是批了纣王一顿,随后又揪住黄飞虎曾午门大战这一点,将其定性为叛逆,亲自率军追赶,终于逼得商朝武将体系第一人黄飞虎反出五关,满门逃入西岐,成为了西岐正式对抗朝歌的转折性事件。如果当时闻太师不是逼走黄飞虎,而是设法使纣王赦免黄飞虎,再对黄飞虎加以安抚,让他继续在朝歌主持军事,自己主管政务,局面未尝不可从头收拾。他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呢?
我们将闻太师这一连串失策的非正常表现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闻太师根本是想独揽朝政,他不但是要做文官之首,还要挤走黄飞虎夺取军权,成为商朝文武百官第一人。
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闻太师要独揽朝政,并不是对纣王的王位有什么觊觎之心,而是过于强烈的责任感使得闻太师不放心其他人来管这些事情。
闻太师可谓是商朝最后一个重臣,也是最大的忠臣。商朝派去讨伐西岐的战将,立场最坚定、表现最忠心的,最多也就是战死沙场或者自刎殉国,两眼一闭也就什么都管不了啦。闻太师是个例外,他哪怕在死后依然英灵不散,定要先找纣王警示一番,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心力。这一点在商朝满朝文武中只有闻太师和太子殷郊做到了。
其实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闻太师留在朝中处理政务,武成王外出平定叛乱,文武搭配各司其职这才是正道,两个人各自在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这才是最合理的搭配。事实上闻太师对黄飞虎在朝歌长期不作为的表现非常不满,强烈的责任感也使他不放心将兵权交给黄飞虎,但是就为了这个把黄飞虎逼入非投西岐不可的绝境,又太矫枉过正了。其实只要给黄飞虎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他是断然不会造反的,这一点在介绍《黄飞虎的追求》时我们会详细讲。
闻太师的所作所为不禁让人联想起三国的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终于病死在五丈原,也正因为诸葛亮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主管,忽略了后备人才的锻炼培养,才导致蜀国政事一落千丈,在三国中最先灭亡。同样,在最后一个重臣闻太师死后,没有了商容、比干、黄飞虎、闻太师主持的商朝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朝廷调苏护、张山、孔宣去伐西岐,在圣旨中都要许以裂土封爵。比照之前闻太师用一纸公文就能把张桂芳、魔家四将等调来调去,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几次派遣部将讨伐西岐失利后,闻太师决定亲自出马了,他也非出马不可了。外战不利,内务整顿得也不见大起色。第一次回朝提出的十策当时就没有全部通过,当场批准的几条事后没有闻太师盯着,估计也被纣王赖掉了。第二次回朝后闻太师基本上就专心于布置攻打西岐,维持朝廷的正常运作——这两件事情已经没有其他人能替他做啦——没有余暇再上书陈情。想必闻太师亲自出马的一刻,还盘算着讨伐成功后,挟得胜之势奏请纣王改革,自己专心致志地打理政务,局势尚可挽回。
闻太师的自信是有来由的。他征战沙场多年,四处平叛无不马到成功,三军用命,士气高昂,自己在截教留学多年,不但精通五行道术,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丰富的人脉关系,兄弟遍天下,知交满天涯。战事一旦不顺,立刻广邀同学来帮忙。西海九龙岛四圣、东海金鳌岛十天君、峨嵋山罗浮洞赵公明,这些独霸一方响当当的人物,全都紧密团结在以闻太师为中心的讨伐大军中,这样豪华的阵容,简直就是军队中的皇马啊。
闻太师自信满满,因此也大意了。他没有想到小小一个西岐能有这么多出色的战将,还能请来这么多阐教仙人助战,连老子和元始天尊都来了。面对教主级的对手,闻太师和十天君、赵公明、云霄三姐妹输得并不冤,简直是虽败犹荣,因为已经把最后一关的大BOSS都逼出来了,只差最后一口气啊。
不管怎么说,闻太师和他的战友们已经取得了与通天教主相同的战绩。
闻太师率三十万大军征战西岐三年,到最后部将、弟子、同门俱绝,连坐骑、兵刃都保不住,已经可以用“落魄”来形容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身面对有备而来的云中子,闻太师依然很拽地表示:大家的道行都彼此彼此,你能拿我怎么样。云中子挑衅说,你敢过来站在这儿不?闻太师一点不含糊:行啊,我就站你跟前儿,我看你咋整。
什么叫人争一口气?这就叫人争一口气。
闻太师虽然最后败亡在绝龙岭,但是就算死后在封神台上听封时依然威风不减,根本不鸟清福神。在整部书中,论其忠心、论其雄壮、论藐视天下的气概,闻太师在整部书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壮哉,闻仲!
13、黄飞虎的追求
黄飞虎在闻太师外出平叛期间,长期驻守在朝歌。由于其时商容、比干先后去世,作为当时朝歌京畿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他已经成为中央政权中最有威望、说话最有分量、最有可能挽回朝政的唯一人选。但是他长期不作为,硬是眼睁睁地看着朝政大乱,引起闻太师的强烈不满。
黄飞虎为啥要消极怠工呢?
其实,黄飞虎一直是个很有想法、很有追求的人,他从没有过消极怠工,而是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懈地追求。
只是令人遗憾之处在于,黄飞虎追求的不是保国护家,不是匡扶正义,而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追求着荣华富贵啊。
是滴,你没有看错,就是荣华富贵这四个字。
黄飞虎反出朝歌,途中夜宿穿云关,晚上独坐无聊,不觉又是二更催来,想到:“王府华丽,玩设画堂,锦堆绣阁,何等富贵,岂知今日置身无地!”他在逃亡途中最想念的不是亡妻,不是小妹,而是已经逝去的荣华富贵。
黄飞虎从来就不是一个海瑞式的清官,最能投其所好的东西就是财物。第四回苏护奉姬昌之命献女进京,到了朝歌,“苏护先差官进城,用‘脚色’见武成王黄飞虎。飞虎见了苏护进女赎罪文书,忙差龙环出城,分付苏护把人马扎在城外,令护同女进城,到金亭馆驿安置。”
给别人送礼,说明了四点:
1、有事相求此人帮忙
2、此人有能力帮好这个忙
3、如果不送礼,此人不帮忙
4、如果送了礼,此人必帮忙
苏护当时题了反诗,惹恼了纣王,现在又要低声下气地回京面君,虽然已经答应了纣王的要求献上了女儿,但是纣王是不是满意,是不是能就此罢休,一切都是未知之数。所以,苏护需要找朝中说话有分量的高官帮忙。他找了镇国武成王黄飞虎,送上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