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孙立人当时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他知道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缅北野人山难以穿越,而且,8万远征军一路北上,粮食肯定短缺,路边野菜野草也会被挖掘一空,能吃的树皮也会被剥光,新38师如果奉令北上,即使不被日军消灭,也会被野人山吞噬。

于是,孙立人巧妙地支走了两名特使,带着新38师没有北向,而是西指,避开比日军更可怕的野人山,撤向印度。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孙立人是一位非常具有预见性和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将军,新38师能够保全,与孙立人的违令行为密不可分。孙立人宁肯背着处罚甚至枪毙的风险,也不忍心让部下走入死地。

再看看杜聿明。杜聿明应该能够知道缅北野人山的可怕,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带着8万将士蹈入死地。为什么?因为回国是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不会与蒋介石争执,即使蒋介石的命令错了,他也执行。

杜聿明这样的将领一生都信奉这样两条:第一条,领导的话永远正确;第二条,领导的话如果错了,请参照第一条。

所以,尽管杜聿明一再打败仗,而职位却在一再上升。蒋介石和杜聿明的关系,就是标准的中国上下级的关系。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只要上级心花怒放,哪管下级水深火热。

明明知道缅北野人山比日军更可怕,还是要让远征军走入绝境。蒋介石昏了头,杜聿明也昏了头。有这样刚愎自用的领导,就有这样昏庸无能的将领。

新38师113团来到了印度安全地带英帕尔的这一天,凌晨七时,杜聿明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密令:“该军应即向印境或印度东北之列多转进,暂事休息……”直到这时候,蒋介石才醒悟过来,才想起了凌晨发电报。

之所以用密令,是担心日军会截听。

我能够查到的蒋介石关于远征军撤退的最早电报,是5月7日发给杜聿明的一封,内容为:“我军应立即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

密支那是缅北城市,片马是中缅交界的云南边陲小镇,这封电报就是要杜聿明立即率领远征军穿越缅北野人山,回到国内。

从5月7日发布的让回国的电报,到现在发布的这封让去印度的密电,时间已经过去了24天。这24天里,不知道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们是怎么考虑中国远征军的事情,是如何指导中国远征军的撤退。为什么时隔24天,才改变当初错误的主张。

中国远征军直到此时才决定去往印度。可是,已经晚了。

因为24天的疲惫,24天的重负,24天的艰苦,24天的饥饿,24天在暗无天日的热带雨林中踉踉跄跄地行走,24天在蚂蝗蟒蛇蜈蚣毒蝎中穿行,中国远征军最后一点精气,已经耗尽了。

耗尽了最后一点精气的中国远征军,用坚强的求生欲望支撑着,又向西行走,向印度的方向行走。

他们在缅北丛林中又走了两个月后,有的陆陆续续走到了印度,有的意外走回了中国,而四万中国优秀男儿,长眠缅北野人山,直到今天,他们的遗骨还浸泡在缅甸阴湿的雨林中,无人收殓;他们叫什么名字,也无人知道。他们的父母妻儿一直在国内等着他们,等待了多少年啊,等得白发苍苍。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倒在了遥远的缅北野人山中;是否知道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父亲,至今尸骨不能安葬,魂灵无法安宁?

昆明城墙上的抗日海报和标语

【3-14】

当年,在缅北野人山中,踏着累累白骨走出来的三万远征军中,有一个人叫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他有一个堂弟叫查良镛。查良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他的笔名世人皆知,这就是金庸,写了那么多武侠小说的金庸。查良铮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他的笔名肯定有很多人知道,这就是穆旦。

穆旦是中国现在最有才华的诗人,与徐志摩齐名。他们的诗歌,比选入我们语文课本中的那些红色诗人的艺术价值要高很多。

1940年,穆旦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前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迁西南后,合成的一座大学。能够在这座大学就读的,都是当时的中国精英。

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夕,号召知识青年入伍,穆旦应征,在第五军军部担任翻译。穆旦的英文非常厉害,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英国著名诗人拜伦、雪莱的诗歌,都是他翻译的。

穆旦终生都没有写下自己在缅北野人山经历的文章,可能他不愿意再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他只用几首诗歌描绘了当年的生活,其中有一首叫《森林之魅》,副标题为“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胡康河谷,是缅北野人山中极为难走的一段路程,几千名远征军葬身此处。我后面要写到这个地方,孙立人带着新一军反攻的时候,也让几千名日军埋骨于此。

这首诗歌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每次阅读这首诗歌,我的眼泪都会流下来。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远征军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互相搀扶者,他们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眼望着祖国的方向,慢慢地倒了下去,倒在了覆盖着一层腐叶的地上……

他们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八个,而是四万人。

查良铮最终走出了缅北野人山,但是没有走出政治运动的冲击,他从1958年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受尽种种磨难,最后含冤去世。去世后两年,他的帽子才被摘掉。

很多从缅北野人山中死里逃生的人,只要留在大陆,在上世纪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饱受冲击。能够活下来的,已经是奇迹了。

缅北野人山,死亡之山。

开满山坡的远征军墓碑,只要春天还在,远征军英灵永在。

【3-14】

新38师已经来到了印度英帕尔的时候,杜聿明率领着远征军还在缅北野人山的崇山峻岭中艰苦跋涉。每天,都有几百名战士倒在密密的丛林中,再也没有站起来。两年后,当新一军大举反攻,再次来到缅北野人山的时候,还能看到当初的情景,疲惫到极点的战士们围坐成一团,却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的肩上还背着枪支,他们的手臂还挽在一起,可是,他们没有力气再站起来。

李文才说:“我们在野人山,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远征军的遗体,有的是一具,有的是好几具。几乎所有人倒下去后,手臂都伸向祖国的方向……”

回家,回家,他们在人世间最后一个愿望是:回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坚实的陆地。可是,家太远了,他们伸出手臂,家却遥不可及。

缅北野人山,至今都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山大林深,燥热湿闷,毒虫遍地,沼泽密布,树木蔽天,葛藤疯长,每走一步都可能掉入陷阱,每走一步都面临死亡。这里不但有狼虫虎豹,有毒气瘴疠,有叮一口就会让人死亡的蚊子,有能将人吞下去的巨蟒,还有神出鬼没,像鬼魅一样的野人。

这里的野人,滇西缅北的人都他们土人,或者山头人。

天下第一军》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下第一军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