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不是,不是。”老者摆摆手,“英王陛下巡城我也见过几次,从来都是骑马,从没坐过轿子啊。”
“那……这打着‘英王府’的牌子,会是谁呢?”古允源不解地问道。
“这老朽可就不知了。”
他不知有人知,旁边一个市侩模样的中年人,就是俗称的“无不知”,什么事儿都愿意显摆自己多知多懂,接口道:“这你都不知道?那轿子里是英王新娶的王妃,听说也姓陈。”
“对!”在他旁边也有一个知道的人,低声道:“听说这陈王妃美貌无比,我听那些从天京过来的老长毛说,就连太平天国出了名的美人洪宣娇,还有天王府里的女官陆鸾凤都被她比下去了!”
“啧,啧。”一干围听的人欣羡的自然是陈玉成的艳福,古允源却大失所望,来人对他而言并无用处,只待轿子过去他还要向前赶路。
没想到的是,就在轿子经过身旁时,地面不平,前面的轿夫腿一软险些摔倒,轿子一歪,里面的人伸手一扶,将轿窗的纱帘扯起一半。古允源正好注目轿子,视线一落在轿中人的脸上,便是大吃一惊,脱口叫道:“依梅?”
他这一声喊得可不小,至少小半条街的人都听到了,周遭的人顿时一片嘈杂,轿夫、护轿的长毛兵也都俱是一愣。
轿子里的人当然也听到了这一声,抬眼一瞧,顿时呆了。这轿中的‘陈王妃’正是被乱兵掠走,失踪半年多的古依梅。她与古允源虽是五、六年没见,然而分别的时候都已是成人,加之互有情意,相貌深印心中,此时乍见彼此一望就都认了出来。
两个人对望着这么一发呆,街上的百姓可就纷纷聚了过来。伴在轿旁的几个下人中,有个仆妇比较聪明,看出王妃是遇到了熟人,可就算是小门小户的媳妇也不能当街与男子攀谈,更何况是王妃了,这要是当街相认,传了出去岂不是笑话,英王怪罪下来,跟着的下人也都有不是。
于是这仆妇急走两步,在轿窗前与王妃低语两句,随即放下纱帘,高声道:“起轿,回府!”
轿夫听了依言而行,古允源一急想要追上去,仆妇来到他身边,用低低的声音道:“这位少爷怎么称呼?”
“我姓……”古允源突然想到方才听人说,这王妃姓“陈”,虽不知古依梅为何要撒谎,但自己冒冒失失地这一答,也许就要给她带来麻烦,因而沉吟不语。
仆妇见状也不再问,只道:“王妃请您到府中叙话,请随我来。”说着前头带路。
古允源跟着她转了几个弯,来到一处宅院的角门,这便是“英王府”了。真正的英王府在天京,这里不过是陈玉成指挥军务的暂住之所,宅院不大,前后不过三进,但防着清兵派刺客,关防却极是森严,只是有那仆妇领着却无碍,从角门而入,穿过一个小花厅,来到后堂的偏屋。
屋内只有个侍候的丫鬟,给古允源奉上一杯香茶,便掩上门不言声退了出去。古允源只得按捺下焦躁的心来静等,不多时门枢一动,一人走了进来。
古允源抬头一看,来人正是古依梅,就见她穿着一件金丝银线、圆领宽袖的凤袍,头戴珠钗,身佩美玉,面上虽带泪痕,却难掩俏丽的容颜。
二人这一见面,因为要说的话太多了,要问的事情也太多了,反而都有不知从何谈起的感觉。
过了半响,古允源才开口道:“你、你还好吗?”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问,古依梅也过了许久才垂下眼帘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好,也许不好,但对我而言都没有什么分别了。”
答了这一句,她也跟着问道:“我爹爹他、他……”
古允源知道她是怕听到噩耗,事情不敢全都吐露,只捡着好的答道:“不要紧,老师的刀伤已然无妨,我是在兵乱后不久便回到了村中,为老师延医治病,总算是保住了老人家的一条命。”
古依梅眼圈一红,珠泪盈盈而下,对古允源下拜道:“多谢你了,我此生恐怕已难在爹爹面前尽孝,只求你为我照顾爹爹。”
古允源也不能伸手去扶,只得闪身避开,急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也不明白,相隔不远,你为何不回家中看看?”
他情急责备,古依梅却颇有不知如何回答之苦,想了想婉转道:“我被乱兵劫走,纵然无事,难道能再回村中吗?”
古允源心中如电光石火地一闪,“名节”二字在心头划过,登时明白了古依梅的苦处。她说的没错,即使她没被兵匪所污,村中只怕也不会有人相信,一旦回去,便成了人人背后所指的失贞女子,今后别说嫁人过日子,就是出门打个水,也要趁天黑才行。退一步说,就算古依梅不怕旁人议论,也要顾及老父一生的清白声誉,所以她宁肯不回乡,宁肯让人以为她死在乱军中,至少能保全家里的名声。
但问题是古依梅到底遭遇了什么?到底有没有被人玷污?又为何会摇身一变成了陈玉成的王妃?这些事古允源都想知道,却都问不出口。
古依梅见他如同骨鲠在喉,知道他想问什么,幽幽地叹了口气:“我那日为了救爹爹,为苗沛霖的兵劫了去,他们败走后,把我带到一处山野中,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