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日子再次袭来,那几天,整个人瘦了一圈。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当时咱要没点过人的心理素质和顽强毅力,很可能就被困难放倒了。哭有个屁用,这回我真玩命了,拼命督促工人认真干活,天天熬夜陪他们。好在按时按量交工,实效如效果图一般,甚至更好。布艺老板够仗义,结账时多给3万辛苦费。综合算下来,这工程不仅没赚到钱,还尽赔7万!导致我头一次没能按时给债主打款,对了,房租又要到期了,下一个工程在百盛商场,进场押金5万还没着落……
我没资金,有点积蓄都被债主给抽走了,没像样办公场地,没规模化的广告宣传,没合适的团队,全凭自己单枪匹马地在战斗,好在我还有敏捷的头脑和一颗不屈的心。记得那时我的QQ名都叫“一颗奔腾的心”。自己在装修行业走了两年多,正当要咸鱼翻身之际,却又横遭惨烈打击。真应了那句老话,好事都是一波三折地向前发展的。
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历经近3年艰难时光,终于还清欠债,重获自由之身。我又可以抱走个西瓜眼都不眨了,感觉好幸福。
吃瓜时,忽然想起,装修真不是人干的活!刚开始给人家装修,为了不被某些狡猾工人欺骗,整天和施工队搅和在一起喝酒聊天,自己暗中偷学施工工艺,学得好辛苦。原来咱是出入高级写字楼的,衣服穿得时分光鲜,可那时的形象是地盘工像咱,跟春晚的黄大锤一样。
刚干到第二家装修活,装修队里新请来的那个水工,是个二把刀,竟将住户水管搞成“爆破”状,大水从六楼一直淹到二楼,幸好那时的人还实在,看我可怜也没玩命计较,只是修补了事。后来,我狠抓施工质量和人员素质,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才杜绝这类家装悲剧重演。
两年后自己跑到山西平治给煤老板精装别墅,我前脚刚走,保镖后脚就牵来两条西伯利亚猛犬,恐吓我的工人们好好干活,他们一见这等咆哮阵势,腿肚子直转筋,晚上跑个精光!后来工钱翻倍,外带奖金才算圈住人,四个月后算盘一打,预计的十几万利润被狼狗吃了!
没有游不去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靠,外债净了,非人生活彻底滚蛋了!心情好,看北京天空都跟夏威夷的湛蓝天空似的。
三年下来,我大概挣到150多万,除了还外债100多万,赔客户损失十几万,再刨掉生活费,现在手头还有几万存款。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此话不假。我终于可以很安心下馆子吃顿饺子,再也不担心那种电话一响,心肝乱颤的痛苦感受了。
其实,当初我以为自己还完外债后,会非常疯狂地发泄,会四处游山玩水,甚至把最后一笔钱甩到债主脸上!但清债完后,不知为何,我内心挺平静,没有太高兴的劲头。也许是岁月磨平了当初的激愤,也许是时间麻痹了长久的痛苦,总之,水到渠成的事儿,没啥值得骄傲和大书特书的。
清楚记得,那天为庆祝自己重获自由,我和小王两人买了一箱啤酒、一条云烟、拎盒糕点匣子,打几个凉菜,搞点卤肉,回到出租房,关起门来从上午一喝到半夜。哭呀,笑呀,闹呀、喊呀、感叹呀,回忆呀,沉思呀,抒情呀、骂街呀,撒泼呀,放肆笑呀……,七情六欲表演个够。
有过这类经历的人,我相信也是这样的心态,没啥特别激动,内心挺静的。大家不信?要不也来尝试一把?哈哈
没有女朋友的日子,咱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到了圣诞和情人节,又感觉好孤单寂寞。在装修行当中,想认识个好女孩好难好难。客户买房装修大都是为结婚,材料供应商是男人一统天下,只有为数不多的女设计师点缀着,可咱是在家办公啊,根本接触不到她们。自己不仅一穷二白,四壁皆空,而且是穷人中的穷人,按阶级划分属于赤贫一类。对了,光是穷也就算了,有时间有闲情也成啊,可咱日日夜夜都是超忙状态!
就这等破条件还想找女友?虽然男性荷尔蒙天天分泌,但我保持了“清醒”头脑,但有时发现自己审美标准很不靠谱,唉,估计是被憋的。
人都快30岁了,还处于没车、没房、没钱、没闲的四无状态,闹心。生活还要继续,后面挑战更艰巨,我创业雄心依然在燃烧,后面的路在何方?继续从事装修?再次投身传媒业?还是重新打工学本事?下一步发财机会藏在哪里?我又该何去何从?
北京平面传媒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已号称京城三大报,确立了牢固市场基础。1998年创刊的《北京晨报》作为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依然在京城畅销,至于其他小报混得大都是半死不拉活。
我原来所在报社几经改制,现已被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收编,发展前景也看不出一片光明。唉,看得上眼的几大报,正在发展蓬蓬勃勃发展着,人家不缺广告总监、更不缺社长助理。
碰巧,一家新出版的财经类杂志正在招广告总监。我决定去搞一把。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应聘经验和技巧,虽不能保证人人皆屡试屡中,但却保证咱从无失手。
我在应聘前,会仔细研究对方资料,然后再结合自己应聘的目标岗位,写个书面计划报告。主要写两点,一个是现在公司存在的问题,二个是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报告书上从来不介绍过去的经历,只说公司眼下的事情,简单明确。
在我十年职场生涯,面试人物无数,但从来就没有一个这样做的家伙,所以大部分人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人和人其实智力都一样,但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做事结果那就打不同了。对于面试,大家都有经历,自己回忆一下,为什么不提前做点功课,打个有准备的必胜之仗呢?
书接上文
那家财经杂志我暂且称为K杂志,现在还在发行,背后点名说人家不好。他们创刊不足一年,但想法很宏大,立志要在不远的将来,与财经类杂志的老大《财经》并肩,两年内超过《新财富》、《经理人》和《中国企业家》等大牌刊物。面试前我把K杂志快翻烂了,做到胸有成竹后,写了个报告。
面试那天,我见到了K杂志老板,李总。李总出身风险投资业,现是杂志社出版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敢想敢干,但性格急躁,有时急于冒进。
我啥也没说,先把报告递上去。很快,李总脸上浮现出点笑纹:“雨总,杂志广告的销售策略写得不错,能发现问题,也提出解决办法。但有个问题,其他人简历都有自己过去介绍和业绩表现,你怎么一字不提?”
“李总,您面试最关心什么?当然关心的是能否招到管用的人才,策略报告上我说的对路,自然用我。如果我使劲讲过去自己的经历和业绩,您关心吗?没体验就没共鸣。留点神秘感多好。”
策略报告起了催化作用,双方谈话由面试逐渐转变成闲谈性质的聊天了。我首先告诉他,手里这期K杂志哪些是收费广告,哪些是赠送。李总好奇,忙问为什么。
“大企业投放广告,是按计划发布,我在同期其他大牌财经杂志没看到这广告,而K杂志独有,显然是白送。”
“好,有个问题,你在4A广告圈里人脉如何?”
早知道他要问这事儿,我顺手从书包里掏出个皮本子:“李总,本儿上记录了100多个顶级4A公司的联络,不仅包括公司的媒介、计划、客户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他们的性格、资历、爱好,甚至细致到服饰爱好。”
之所以有这个准备,不是咱装神仙,而是经验所致。平面媒体有两句行话,“报纸是快餐文化,杂志是精品文化。”、“报纸卖皮,杂志卖题”。报纸首页封面设计好,比如超级明星访谈,则能有效带动销售;而杂志封面标题好,则销售旺,二者卖点不同。
请大家注意,凡是国际著名的奢侈品、化妆品广告,一般只投放高端杂志,鲜见于报纸,为什么?因为杂志品味更高,符合品牌定位,而读者群的购买力层次也高于报纸,适合品牌在消费意见领袖群中建立形象。
所有大牌客户的广告基本由4A广告公司代理,K杂志想在广告上有所建树,必然离不开4A公司的帮衬,所以我是有备而来。
这本子是咱在报社时客户通讯录的整理版,内容翔实,栏目清晰。嘿,放在李总面前,他迅速从前翻到后,从后走到前,不经意间脸上再次浮现出一丝赞许笑容,看,离成功不远了,我心理暗自得意起来。
“好,有个问题,你在4A广告圈里人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