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那么,这些个“马车”当中,哪个最重要呢?

这个问题毫无悬念:消费。

其实说白了,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消费。

因为,只有消费才是让经济成果反映到日常生活的最直接方式,是让人类感受到“富裕”与“幸福”的最直接方式。

所以,说“经济”的终点就是“消费”一点儿都不为过。

不止如此,即便拿经济增长本身说事儿,在所有这些“马车”当中,只有“消费”才是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唯一手段,而且,也只有“消费”才是保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独立性”的唯一途径。

道理也很简单。

你“投资”是为了什么?

为了多生产东西。

生产出来东西为了什么?

为了让人家买。就是说为了被“消费”掉。

所以,如果你的“投资”最终不能转化成“消费”,你投的那些钱就得打水漂,这就叫“穷折腾”、糟蹋钱。

因此,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由于没有“消费”兜底儿,根本不可能做到“可持续”。

再说说“出口”。

“出口”是个什么东西?

是把东西卖给外国人。

说白了,就是靠外国佬的“消费”来拉动我们的经济。

这里就有个大问题:你的经济发展得看人家的“脸色”。

人家高兴了,多买你点儿,你就多发展会儿。

人家不高兴了,不买或少买你点儿,你的发展就得立马停下来。

一言以蔽之,“出口”带来的经济发展,主动权不在你自己的手里。

人家想把你怎么着,就把你怎么着。

看你闹心不闹心!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对于“经济”这个“大轿子”来说,只有“消费”才是最靠谱、最踏实、最值得信赖的“马车”

其他两架马车说白了都是“权宜之计”,是无奈之下才被找来给“消费”打打杂的帮手而已。

指着这两架马车吃饭可不行,那可就活活要了亲命了。

但是,偏偏是我们中国,现在正在干这种要了亲命的事儿。

现如今的中国,三驾马车明显瘸了腿儿,而且瘸的还是最不应该的“消费”这架马车的腿儿。

我们现在的经济,“投资”和“出口”可谓气势如虹,但“消费”却迟迟跟不上趟,给不上力。

这带来了一个恶性循环。

“消费”越不给力,就越得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投资”越多,产能与产品就越过剩,可自己人又买不起,只得卖给外国人,就是说,只能靠“出口”来消化这庞大的产能;而且,由于产能过大,在把东西卖给外国老板之前,我们自己人往往会先掐将起来,竞相降价,让外国佬捡了个大便宜,直美得人家屁颠儿屁颠儿的,乐得“坐山观虎斗”,尽享“渔翁之利”。

这还不算完,人家得了便宜还背过身儿来骂你,让你楞没脾气!

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不被彻底斩断,我们的经济永远也不可能踏上健康发展的坦途。

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增加天下百姓的收入,将放逐多年的“消费”这架马车重新找回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那位说了,增加百姓收入会有恶化通胀的风险,所以未必是个好办法。你看看,现在百姓的收入没怎么长,物价都一个劲儿地上升,你这要是把百姓收入再升上去,物价还不得顶到天上去啊!

此言看似不虚,因为说的确实也是事实。

但仔细想想,却未必站得住脚。

让我们重新剖析一下通胀形成的三条轨迹。

其一: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消费的东西变多,需求也更多,但供应却一时半会儿跟不上,所以只有涨价,形成通胀;

其二:大家的收入并没怎么提高,但是拥有较高收入的人数增多了,消费的东西就会变多,需求也更多,但供应却一时半会儿跟不上,导致价格上涨,形成通胀;

其三:大家的收入并没怎么提高,拥有较高收入的人数也没怎么增加,但是社会上的闲钱多了,它们就会到处寻找“猎物”,伺机而动。某种东西好歹有点儿动静,比如说因为季节、气候、运输、储存或者舆论甚至谣言等突发性原因价格有松动的迹象,这些闲钱就会立马大肆进入,疯狂炒作,导致价格“非理性”上涨,从而形成通胀。

当然,也还会有其他一些可能,在这里不再赘述,因为最主要的通胀轨迹就这三种。

那么,我们中国目前这通胀的动静,到底是哪种轨迹的“杰作”呢?

相信不用我说,你也会立马给出正确答案。

没错儿,是第三种。

就是说,我们现在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较高收入人群也并没有显著的增加,但消费品价格却有“显著”的增长,这除了用“热钱炒作的结果”来解释,实在找不出其他更好的理由。

这就是问题。

老百姓收入没增加,消费的东西没增加,价格却“涨”了,这意味着老百姓手里的票子更不值钱,等于事实上的消费能力的下降,说白了,就是生活水平的下降。

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价格的上涨,我们的GDP照样会增加。

这就是GDP老兄的本色:不管内容,只看结果。

所以,收入提高,往往并不是造成通胀真正的“罪魁”,恰恰相反,收入的提高常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通胀的不利影响。

说得再直白点儿,由收入提高带来的通胀要比由炒作带来的通胀“良性”得多,是个值得欢迎的通胀模式。

不止如此,收入的提高甚至有可能解决“炒作性通胀”的问题,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

道理也很简单。

为什么社会上会有那么多“闲钱”?

顾名思义,因为这些钱没地儿去。闲着也是闲着,不折腾点儿事儿出来整个儿就是浪费。

但假设普天下百姓收入都能有个显著的提高,消费力迅速上升,那么,国内经济一定会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时候保准儿满世界都是商机,遍地都是黄金,这些“闲钱”肯定会找到数不清的用武之地。

真到了那种状态,每个人都忙着弯腰捡金子,谁还有闲工夫去张罗“炒作”的事儿,和通胀死磕呢!

其实说句公道话,我们给予“消费”的关注,从一开始就严重不足。

这么些年来,我们不停地和“投资”死磕,和“出口”死磕,都是玩儿真的,但我们几乎从未与“消费”真正死磕过。

尽管我们也在不停地说“百姓重要”,“提高收入重要”,“消费重要”这样的话,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东西都停留在了口头上,一到了动真格儿的时候,准没了下文。

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都已经把“消费”这辆马车推到了我们眼前,而且从未如此近过。

这辆车,无论我们是否情愿,都必须上,没得选择。

其实,尽管上车前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阵痛”和麻烦,“消费”这辆马车还是倍儿舒服的,包你上去了就不想再下来。

既然事已至此,你要办的又不是什么缺德事儿,干嘛这么扭扭捏捏的,爽快点儿不好吗?

和“消费”死磕,绝对是一种“幸福”。

这东西不沾则已,一沾上准上瘾,想戒都戒不了。

绕不过去的“三农问题”

我们在前边说到,现如今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在中国已然走到了尽头。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只要我们想实现独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都必须将“消费”这辆马车请出来,并赋予重任。

所以,“促内需,调结构”这句话在现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可争议的热点。

而促进“消费”,忽略占中国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是不可想象的。

光凭剩下的这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城里人,就算撅着屁股天天“血拼”,也不可能拉得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经济这辆沉重的“马车”。

何况城里人手头也并不那么宽裕。

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士兵突击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