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和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走到瓦胡同村口细看蹲在大门两边的那对石狮石栏和匾牌两边的对联:横卧洪固塬上喜迎八方瑞气;雄踞大雁塔下笑展万里长风。我曾对坤说:相比于村中的简陋脏乱,这副对联到是底蕴十足。可坤却笑着说:俗话说得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你怎么知道这村里面不是卧虎藏龙?后来坤无意中聊天提起,大雁塔下游人如织,各地游人游到大雁塔逛饿了,大都会拐到瓦胡同寻吃的。瓦胡同里面的洞天,就是这各色小吃。这可是十三朝古都之地,天子脚下的皇城。听说当年全国各地的名吃御厨皆汇聚于此。皇朝倾了,呆惯了京都的厨子们自然便散落到这京都附近的民间了。瓦胡同里的很多小吃历史悠久,很多店里面打出百年老汤、百年秘制的招牌,你敢说那都是忽悠人的!坤的这番话,让我不禁对瓦胡同另眼相看,也对久居于瓦胡同的坤有些刮目了。

找工作的闲暇,我走遍了瓦胡同的每一家旧书店。挨着墙壁一架又一架的各类教材和专业书籍,还有文学小说杂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尤其让我这种书痴见了更是眼花缭乱,如同唐僧取经到西天见着了真经。那份内心里的狂喜是无法说清楚的。那些陈年古籍,不是商务印出的就是上海古籍版的,年代久远,纸张发黄。但都摆放的整整齐齐。虽然,在那段日子里,经济相当紧张,有时候甚至一块钱的馒头可以凑合一天。但我还是买了自己早就眼馋不已的几本古籍和一摞历年的译林杂志。旧书店的价格也相当实惠,译林杂志几乎是一块五一本。坤说也只有我这种人会饿肚子买这些古董。但是当你真正地读懂了它,它便会给予你更多的回报。我始终相信,书籍的力量只有喜欢读书,珍惜书籍的人才会懂得阅读中的那份莫名的亲切与快乐!

译林杂志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的主阵地。早期著名的翻译家傅雷、萧乾等名家皆为其主要编译成员,许多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著名小说都最早在其上面出现。不过在瓦胡同的书店里有很多外国小说的英文原本,大多是从外院和各高校外语专业流落出来的。只是咱的英语水平有限,实在缺乏去翻阅这些原版英文经典的勇气。

05年的冬天实在是冷,没办法才动手买了蜂窝煤,点燃了原来住北山门时用的炉子。可是煤块实在太潮,黑烟直冒却不见火苗。由于烟囱管道封闭不好,四处漏烟。一时房子里如同着火。我被熏得脑袋直发晕,火苗才一点点冒上来。我感觉胸口发闷,呼吸困难,有些二氧化碳熏中毒的征兆。害了怕便锁门跑了出去站在瓦胡同的巷子里大口吸气。

后来还是坤下班回来,才帮忙用胶带封闭了烟囱的接口。情况好转,房子也有温度了。出去买了点八宝粥,哥们两个一起坐着一边熬粥,一边看从和平门同学林那里带过来的小电视。晚上我们不敢把炉子弄的太旺怕中毒,又都怕冷。于是两个人便挤在一张床上背靠背而眠。两床被子全盖上,身下的电热毯还是凉不塌塌的样子。城中村的冬天就是这般难熬,尤其是早上起床出门,实在不想从用体温暖热的被窝里爬出来,可是又不得不爬出来的那份无奈,真是无法言说啊。下雪后,早上更是寒风刺骨,巷子里少有行人。路上的积雪经过行人的踩踏和车辆的滚压,全是污黑的水迹。一经夜又变成了冰,于是便经常看到一不小心跌跤的人满嘴骂娘的腔调和一身污迹面容痛苦狰狞的惨相。

历经几番周折,我终于找到了份糊口的工作。地点在小北门,距离瓦胡同相距甚远。早上起来无论是赶公交还是骑破驴,时间都相当紧张。忙起来后就干脆住在工作的地方了。一个多月后,为了工作方便,我彻底离开了瓦胡同。实际上,我真正居住在瓦胡同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可在我的记忆力,我却似乎在那里住了比三年还要久。从2001年的第一次走入,到2010年的彻底拆迁。十年光阴里,每年总有些日子我会流连在那里。连我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只是,离开后在节假日的时候,我还是会过去看看,和坤聊聊天。其实,那段日子里,我最应该感谢人的就是坤了。他所给我的帮助让我没有在最艰难的时刻放弃自己。尤其是我们在瓦胡同周围的旧书店里转悠的日子,让我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文化氛围。而能够让我的肠胃温暖的那些小吃,就更不能忘了。直到今天,一旦想找某种书,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瓦胡同周边的书店。一旦游玩到了大雁塔,我也总会转悠到瓦胡同。而翠华路财院门口的那家旧书店的老板,和我早就成了熟人了。

而在2009年的夏天,我和坤以及林还有林刚两岁的丫头一起在刚建成的号称中国第一文化MALL的大唐不夜城游玩。这个大唐不夜城正位于曲江新区的管辖之下,以大雁塔为依托,北起玄奘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贯穿玄奘广场、贞观文化广场、开元庆典广场三个主题广场,六个仿唐街区和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电影城、陕西艺术家展廊四大文化建筑,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480米,总占地面积967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如此的恢弘气势之下的瓦胡同拆迁的命运是早就注定的事情,当我们走完了以盛唐历史人物为主题的1500米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一转头,便是瓦胡同村朝东方向的入口处。只是,这里已经彻底成了别墅群。只剩下了瓦胡同一处破破烂烂的民居村落了。当时我们都嘲笑瓦胡同说,这简直是皇帝门口的叫花子嘛!

如今叫花子彻底结束了它的命运,只是听说村中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槐在拆迁中被拦腰折断,令无数年老的村民们为之痛伤落泪,仰天长叹!

古槐的根深扎于瓦胡同的泥土,泥土不存自然夭折;农民的根也深扎于瓦胡同的土地之中上,没有了土地,他们的根就裸露在了城市的滚滚洪流之中。只是这城市的滚滚洪流,真的能带给他们的灵魂以泥土一样的慰籍与温暖吗?

(10)最初的告别

2001年11月29日,这是一个告别的日子。我们“新闻VIVE"的第一任班主任田俊鹏老师辞职即将离开。这一天,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一种沉默压抑的气氛之中,整个教室里更是一片凄风苦雨。男生的感伤是沉默内敛的,女生的眼泪却在这一刻如轻舞飞扬般洒落。

至今也不记得,是谁提议全班举行的那场别开生面的告别晚会。当那些伤感的歌声如泣如诉般在教室里响起,我们的眼前都是如一的烟雨迷蒙。是的,这一天的所有情景此刻都还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之中。这一天的所有情景在以后的人生中也都会完整地保存在“新闻VIVE”所有同学的记忆之中。因为,这是我们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次离别。因为,这是一种特别纯洁的师生之谊。或许我们更应该说,这是一场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真情告别。因为,田老师也刚硕士毕业,而我们也刚结束高中时期,正在满怀期待的青春憧憬之中走入大学。而正是田俊鹏老师,给了我们全班同学一个崭新别样的大学启蒙。

其实,田老师并不代课。只有自习和班会时间他会给我们讲解一些关于大学,关于新闻,关于诗歌,关于生活的事情。那时候他也是住四个人一间的教师宿舍。每天的晚自习他会陪我们一起上到熄灯时间,然后再一起通过连体教学楼与师生公寓之间的漫长道路,回到各自的宿舍。一路上,他会有说有笑,风趣幽默地给我们叙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完全地打成一片,内心透明。清爽的笑声时而会从他的身边响起,伴随的是一片青春的风铃,悦耳。舒心。尤其在新闻系举行的内部5个班级之间拔河比赛上,他却以他瘦削的体格与卓越的智慧带领大家拼得了第一,让主席对其从此刮目相看,只要有班会,绝不带领兄弟们迟到,并批语:此人很有思想。这可能是主席三年大学生涯对所有老师中评价最高的了!

西漂十年:80后睡在西安城中村的日子》小说在线阅读_第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千恨百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西漂十年:80后睡在西安城中村的日子第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