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号院711是我们最初的宿舍。但是并非全是一个班的。八个人的宿舍,起初只有老大、童老二,黑脸和尚肥仔和我是属于一个班的。可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情,因为军训时候我们还没有分班呢。大致上一个宿舍都是同系同学。但是也有外系同学的暂时入住。因为当时新生挺多,宿舍需求紧张,而准备投入使用的几座新公寓楼还是装修粉刷阶段。而军训期间的营连编制也根本没有考虑什么系与系的区别。所以我所在的三营八连可以说什么系的都有,至少我知道的训练时我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分别是环艺系,电子一系,外语系,和商务系。但是我们基本住在相临的4到7号院。
所以,就整理内务的检查每天都有不同营连的连长和指导员来到宿舍。我们训练本来就累得半死,还要被叠被子这样的天下第一难题所折磨。现在想想真不知道那些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应对检查的办法总了以下两种,以供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军训时参考。
一,样品当供品。
也就是把指导员示范叠成的被子供奉起来,不动。这样既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练习标准,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应付检查。只是那个供品的主人就难免惨一点,晚上要和衣而睡,哪怕冷得哆嗦也不能破坏供品。因为供品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只不过,不是每一个教官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愿意为你示范的。记得小柯同学所在是二营一连的指导员为小柯相继示范了三次,乐得小柯不停地说谢谢啊谢谢啊。可是那道德败坏的指导员走的时候,把自己叠了三遍的作品重新摊在了床上,说:“继续练习吧,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任务。”说完还在小柯的肩膀上拍了几把。结果他老人家家刚一出门,小柯同学就彻底瘫软在床上了。
二,自己动手,应付检查。这样可能会辛苦一点,但是能学到真功夫。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工:一般有拍、挤、拉、捏、砍五种手法,自己体会就可以,但要有很大手劲。
2、压:我是将被子第一折折好后,放在席子底下,睡了一晚。然后拿出行李箱、凳子,当然还有你的体重,每折一道就使劲压。
3、撑:要是有块木板之类的就方便多了。当然我们那时谁也没有想到。一般是往被子里面放书,我是放的衣架。
4、熨平:谁要是带电熨斗就太爽了。我拿的是饭盒加热水。
5、折边:这是最麻烦的。当时用手捏了很久,后来发现用夹子绝对是个好办法,这是我的原创。我用了40多个夹子把被子边夹了一周。这创意在宿舍很有影响力的,简单而实用。
6、定型:好不容易折好了边,为了长久,请使用发胶锗哩水。
7、保存: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地上铺张报纸,被子放上面,检查时再搬上去。(如果不放心,就先把被子放好,以后人就睡在地上或写字台上。记住,坚持到底就是成功!哪怕感冒也要忍住!)
8、最简的方法:“教官我没看清楚,用我的被子再演示一便吧”!
9、一般一床高质量的被子,四个人要四十分钟。一个人的话,可能一个半小时。都是一次性劳动,就看有没有耐心和创意。
10、被子一般中间很空,查内务时,不用的小东西(挂件、化妆品)如果柜子放不下,就塞在被子里。
11、被子拿到后千万不能晒,一晒软泡泡的,费劲可就海了。
为期两周的军训终于结束了,后天就是“十一”长假。哥儿几个在宿舍脱下臭烘烘的军训服,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回忆着军训见闻。
两周的军训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起军训汇演结束的时刻,大家疯了一般地抢着和美丽的王雅茹指导员合影。追着我们的英雄连长高振儒留电话。特别是大家把我们的英雄抬起来抛上空中的那种狂欢的劲头真的令人难忘!
是的,就在新疆木同学代表我们和王指导员打赌失败之后,没想到高连长却特别向上级提出增加新的训练项目,那就是一套被他演绎的出神入化的健身拳,融汇了擒拿格斗的基本要领且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就是这套拳让我们代表三营在节目汇演预选中脱颖而出,最后在全校军训汇演中被评为集体一等奖,我们三营八连也被授予“英雄标兵连”称号。这样的殊荣怎能另我们不激动!忘不了在整个训练排演的过程中,王指导员用她美丽的身影,婉转的歌声,给予我们的鼓励。尤其是那晚集体娱乐时间她唱的那首《明月千里寄相思》,绵厚而不失清甜的嗓音,丰富而又辽阔的情感积淀,让这首满含深情的歌曲成为我们军训生活中最美好的经典回忆。
是啊,时间就是有如此奇妙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两周前,我们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两周后我们却成了难舍难分、齐心协力的兄弟,为共同的荣誉发奋拼搏,激动泪流。时间又是如此地残酷,当我们激动奋发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分别的时刻就到了。烈烈的锦旗还在操场上空飘扬着,这融为一体的连队却要解散。官兵之情,师生之谊。在十五天的时间里我们承受着生命中剧烈的变动。它改变的是我们对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贴身体验。是的,当我们有人流泪的时候,高连长就是用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军人的钢铁意志。
然而,一个集体的结束。只能意味着另一个集体的迅速成立。毕竟,我们是学生而不是军人,是学生就必须有班级。而我们的班级就是“统专新闻VIVE”,这个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永远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7)瓦胡同--:城中村第一情侣村
2010年八月,西安市国土资源局曲江新区分局的一纸拆迁公告彻底结束了瓦胡同村无比辉煌的历史,让曾经和现在居住此地的无数大学生情侣唏嘘感叹,热泪横流。搬迁的时刻,久居此地的诸多校园情侣们不敢说一步三回首,却也是遥望无限情!
2001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到瓦胡同村。那时我的一个高中铁哥们正租住在此村开始法律自考本科的奋斗历程。因为本是同乡且性情相近。于是一逢星期天我们便会结伴而游,谈笑逛街,吃喝玩乐,很是尽兴!也正是这个缘由,让我认识了这个日后号称“城中村第一情侣村”的瓦胡同村。
那时的瓦胡同还没有过度的开发,但也已经很是繁华。只是冬季呼呼的北风凛冽,我和哥们星期天大清早起床,因为实在受不了这四处透风的出租房里如冰窖一般的寒冷。便穿上棉衣走出门外,在冰雪凝结的马路上跑步热身。高低不平的街道不时会让我们失去平衡,倒身于现在已是大唐不夜城的曲江新区的马路之上。也许是因为初到西安的兴奋,让我们对于这座古城的每一处村落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寒冷并不能阻挡我们的满腔热情。更准确地说也许应该是豪情!
接上文:
瓦胡同村盛名在外的确不是谣传,它位居翠华路南里,稳居大雁塔之下,北临植物园,南望钟南山。右前方便是大雁塔,而今周围被耗资数十亿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全景水幕公园大唐芙蓉园。左手紧邻陕师大校区家属院西门。附近汇聚了西电、外国语大、财经学院、西北政法,远接西安美院、石油大学等西安高等学府。与我们大陆学院南北相望。此地可谓是南郊大学城的核心腹地。
从奢华无比,融合复古与现代的大唐芙蓉园一路往西,转入翠华南路,站在植物园门口从26路终点站抬眼望去,一个黑色鎏金匾牌,上有四个金黄璀璨的形体书法大字,便是:"瓦胡同村"。
雁塔以唐僧取经著名,胡同则以脏乱响世。略有洋人走过,也能撒下不少诧异。入村的路旁撑起两行简易房。住村的多为同丨居丨的大学生和一些职场新人。在各大高校的BBS上有良多"胡粉"(瓦胡同村的粉丝简称)对瓦胡同大加赞美,以至有人把它描绘为大学生同丨居丨的天堂,打工者栖身的家园,梦想的天堂、人间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