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了一段时间,准备要向鬼崽岭走去的时候,瑶人突然干咳了一声。我马上明白了,就一把拉住了刘雨绮和山谷云子,按照瑶人的说法,女人是不能靠近的,要是哪个女人靠近了鬼崽,轻者上吐下泻影响气运,重则克夫伤子甚至小命不保。
刘雨绮是个小姑娘,我一说她就被吓住了,尽管心有不甘,但是她表示就在外面看着,但是山谷云子不信这个邪。她是日本女子,而且对鬼崽岭有着强烈的兴趣,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我怎么劝说也无用,只好叫云子紧紧地贴着我的衣角,有任何问题就拉紧我。
我做好了任何的准备,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瑶人是什么意思。他说的原话是:如果迎面碰到的是一个面部没有成像的鬼崽,又正好是立着的,那么非常凶险,此时绝不能有女人在场,否则会有血光之灾,该女子神经失常,继而昏迷不醒,不出三日,血管爆裂而死,鬼崽的魂魄也会深深扎根在该女子或者女子惦记的人身上,经久不息,为祸至深。
民间的咒语是可信可不信的,但是出自瑶人之口,我还是有些不详的感觉。
山谷云子是日本人,她才不在乎中国的鬼怪。她紧紧地跟着我,走下去。
果然,满山的鬼崽石像,躺着的,卧着的,立着的,还有散落在树上枝桠上的,林林总总不下几千个。我定睛一看,一个立着的石头像迎面闯入眼帘中,石像的面部轮廓非常清晰,线条很细腻。我的心暂时放了下来,不管是否真假,宁可信其有。从石刻的功夫看,应该是魏晋的作品。
瑶人走在我的左边,神情难得的专注,如临大敌,额上已经有些冒汗了。一向冷静的瑶人都如此,肯定出了什么意外,我们其他的众多人却都没事人似的,仿佛极平常的游客,走走看看,不时发出啧啧之声。
鬼崽岭已经被铁丝网将大部分的石像圈了起来,当地的向导说文丨革丨破四旧的时候这里被砸坏了很多的像,不然起码有几万个,现在看到的几千个各式各色的石像都是小的,有些是从杂草和池塘里检出来的,还有一些在地底下,不过埋得不深,政府已经有专门人管理了,但是村里人觉得这里是禁地,晚上一直闹鬼,以前张阿婆还看见过鬼,像僵尸一样的恐怖,大家焚香化纸了好多天。
我们公开的身份是中国南方楚文化考古调研队,所以我们是以科学的身份在考古发掘,民间的迷信自然不能太信,但是他提到的情况倒不是不可以参考,因为自古以来,湖南民风怪异,湘西赶尸也确有其事,湘南的尸变传闻也一直不绝于耳,我们必须正面地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
“老乡,张阿婆是谁啊,还在吗?”
“去年过了,但是我们村不是一个人见过鬼啊,有阴兵出没撒。”
“都谁见过,可以找出来问问吗?”
“多了去了,见过鬼最多的,就数王鼠。”
“王鼠?”
“老鼠的鼠。这个老家伙一辈子尽看到鬼了。”
王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还没有打招呼,他就像个熟人似的跟瑶人聊了起来,而且尊敬无比。他显然知道瑶人在这一带的名气,说话声都小了很多。
“王大爷,你真的看见了鬼?”
“鬼不鬼的不晓得,但是夜里这里死人在一起聚会还是见过蛮多次的。”
“那不就是鬼吗?怎么个情况?”
瑶人抢先一步,“就是赶尸。”
在中国,早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多年),人们就已经萌生了“入土为安”的观念。直至今日,土葬依然是我国最常见的丧葬方式。然而,对于客死他乡的游子,“落叶归根”可能只是种奢望了。不过,在湖南,传说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能实现这种奢望——这就是“赶尸”,一种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
赶尸是苗族蛊术的一种,是南方楚巫文化的一部分。
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这个活人,当地人叫做“赶尸匠”。其实,说是“赶尸匠”不如说是“领尸匠”,因为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而且法师不在尸后赶,而在尸前带路赶,不打灯笼,,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必须两个以上,赶尸匠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
湖南的路上有“死尸客店”,这种神秘莫测的“死尸客店”,只住死尸和赶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店”,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在赶尸人的专业术语中,并没有“死尸”或“死人”的称谓,死人称为“喜神”(死人的谐音),每次赶尸,必须有两具以上的尸体,不然就不叫赶,叫“背”,找一个胆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待到有了两具以上的尸体,到了傍晚,“先生”就开始作法了。设坛、点香,烧纸,对尸体如此这般的处理一下,便开始出发。他每摇一下铃,手上绳子一紧,尸队就向前走一步——慢慢的。他们走的都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小径,“先生”算好了路程,待到差不多要天亮了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个专为赶尸人服务的小旅店,打尖休息。至于那几个死人,也有停放的地方——这些小旅店无一例外向内开挺的、厚重、上黑漆的木质大门。这门背后,就是尸体靠站的地方。当地有忌讳小孩到门背后玩的习俗,应该就是源于此事。
据有关文献记载,湖南的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法术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岂不影响旧魂灵的投生?
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这两类尸同样不能赶。
赶尸在湖南的湘西最为流行,其中又犹以湘西沅陵、泸溪、辰奚、溆浦四县为最。湘西赶尸流行的原因是赶尸这种奇特的行业,只有在湖南西部才行得通。
一、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
二、只有湘西群众闻见赶尸匠的小阴锣,知道迥避。
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过,他们当然不会准死尸入村。
四、湘西人闻见阴锣声,便会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否则,狗一出来,便会将死尸咬烂。
一切看起来都很恐怖,但是与湘南的赶尸比较,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湖南南部也有赶尸的传统,只是面积没有湘西那么大,而湘南的赶尸,其恐怖程度就更甚湘西了。因为不只是赶尸匠领着一群僵尸在一跳一跳的走,而且他们还定期停下来,举行一个聚会,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派对。与死人的派对,地点是深夜的坟场,而且派对不是一会,是反复地来回,持续一周以上。普通人不要说经历,就是看一眼,都会吓得魂飞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