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秋 下午 16:11:23
第三节 现实启示
庞统是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其才学与诸葛亮相当。然而,他却有着两次“面试”失败的经历。
东吴名将周瑜死后,鲁肃恐自己难以胜任其职,便向吴王孙权举荐庞统。孙权约见庞统,见其相貌怪陋,便心中不悦,试其才学,问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答曰:“不必拘泥,随机应变。”又问以其与周瑜相比如何,庞又答曰:“所学与周大不相同。”仅此两问,孙权觉庞统自恃狂妄,且轻视周瑜,更为不悦,便以“待用时再请”为托词而辞之,此乃庞统第一次“面试”失败。
再一次是,西蜀军师诸葛亮得知庞统才略过人,便向刘备推荐。刘备召见庞统,庞统昂首作揖不拜,且直言快语,很是放肆。刘备心中自然不喜欢,再加其貌不扬,便只安排他当了县令。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竟一时无用武之地。
庞统何以两度“面试”失败,原因是双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先说孙、刘一方,即客观原因。作为用人者的孙权、刘备,由于坚持以相貌英俊和为人谦恭与否为用人标准,故而当“面试”庞统时,见其相貌不佳且恃才傲物,对自己又欠恭敬,便认为此人不宜录用或不可重用,结果与英才失之交臂。再说庞统这一面,即主观原因。庞统虽然才智出众,但过于自负,且自视清高、目空一切,这就难免使人产生狂妄自大之感,因而遭冷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现如今,各单位都把人才视为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并想方设法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但在具体运作之中,要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应该说仍有不少阻力。尤其是一些领导只看到人才的“特短”、看不到人才的“特长”,总觉得有个性的人才用起来“刺眼”“扎手”,不听使唤,结果把本该用起来的优秀人才弃之不用或挪作他用。在这方面,我们应坚决摈弃孙权、刘备的做法,提倡用正确的观点选人、用人。事实证明,只要领导能正确地对待人才,人才就会不断涌现,就会把聪明才智竭诚奉献出来。
概而言之,庞统“面试”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领导干部要想选好用好人才,必须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而作为人才,既要自尊、自重、自励,也不能恃才骄傲。只有彼此尊重、心心相印、目标一致,才能真正创造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做到人尽其才,才能不断把国家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姗姗 下午 16:17:26
这个现状分析得一点不错,把政府的选拔干部实质暴露得淋漓尽致
姗姗 下午 16:17:40
尤其是一些领导只看到人才的“特短”、看不到人才的“特长”,总觉得有个性的人才用起来“刺眼”“扎手”,不听使唤,结果把本该用起来的优秀人才弃之不用或挪作他用。
阿秋 下午 16:18:18
我以为你走了,发你回家看的
姗姗 下午 16:21:28
好,我要走了,你有的就发着,这几天在家没上网
阿秋 下午 16:22:08
哦,好,一路平安!
姗姗 下午 16:23:06
谢谢,你也尽可能早点回家,天冷呢
阿秋 下午 16:24:06
哦,知道了,下班尽快回家
阿秋 下午 16:24:16
886
姗姗 下午 16:24:26
88
日期:2010-11-18
姗姗 上午 08:31:52
一声问候,收到就行;要是很忙,不回也行;今天的你,顺心就行;看完之后,笑笑就行。愿你今天明天永远快乐!
阿秋 上午 09:35:42
早上好!
姗姗 上午 09:35:42
[自动回复]您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您联系。
阿秋 上午 09:35:49
第四节 现实启示
三国中的马谡,因为失了街亭,不仅留下了吹牛、华而不实的名声,也丢了大好性命。甚至于也让智慧象征的诸葛孔明背上了不会识人的罪名,虽然没人敢说,一切罪名也由马谡扛着,但诸葛孔明的嫌疑是挥之不去的。
为什么诸葛孔明会派马谡为主将,去守关糸到大军成败的、万分重要的街亭呢?难道真是诸葛孔明一时的兴起用人失察?或者说是诸葛亮当时确实无人可用?笔者认为都不是。无论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众口一词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么重要的岗位,怎么可能在用人上不慎之又慎,诸葛亮能随便派一个他认为能力不行的将军去镇守吗?再说诸葛孔明可谓聪明一世,阅人无数,经验丰富,怎么会在使用马谡的事上犯糊涂呢?笔者认为说不通。再说无人可用的疑问,不说当时有无其它将领可用,就是给马谡当副手的王平转正一下,诸葛大军也不会因为失了街亭而狼狈逃窜。所以说诸葛孔明用马谡守街亭还是认为他能担负此重任,马谡是有能力的。
马谡自加入刘备集团,表现应该是不错的,否则,他不会被提拨的这么快,也不会得到如此重用。能在智圣诸葛亮的参谋集团中做到高参的位置,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诸葛亮准备伐魏的计划,马谡肯定参与策划与制定了,能参与制定国家军事大计的人,绝非一般的人。而且,在做一些重大经济、军事决策时,诸葛孔明常常摒弃别人,唯独与马谡商讨。马谡确实也为诸葛孔明出了许多好主意,取得了很多实效,比如最著名的使用离间计,弄得魏国关于司马懿要“窜党夺权”的谣言四起,壮志未酬的司马懿不得不被免职还乡,去了诸葛孔明的一心头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