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水浒传上说,史进那年十八岁。

实际上这是他入学时谎报的年龄,他那年已经二十一了。

关于这消失的三年,史进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他从小聪明过人,家里觉得让这么个孩子一辈子种地可惜了,就全力供他上学。

史进很争气,一路考上东京太学,给家里狠狠挣了一回脸。

史进至今还记得,那时候每次回家过年,父亲领着自己从驿站走回家时脸上的自豪表情。

“这是我儿子,在太学读书,以后要当大官的!”

不过史进人生的辉煌也就到这里结束了。

几年之后他结束了学业,却发现自己不但没官可做,在东京连份工作都找不到。

他不甘心这么回家,在东京生生耗了两年,仍然找不到活干。

最后他不得不听从了父亲建议,回乡谋生。

史进在家一宅一年多,工作依然没找到,自己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笑柄。

最后不得不掏钱来上吉祥艺院这种野鸡学校,想忘掉四书五经,学门手艺。

因此史进干脆不承认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更不愿承认自己过去三年曾在自己生命中存在过。

于是他谎报年龄,还纹了一身花绣来证明自己一直以来就是个文盲加混混。

关于史进上学的事,他父亲史太公说起来更具体一些。

王进收了史进当徒弟以后才发现,原来史太公自己还认识——他就是客栈的老板。

施耐庵在水浒里提到史太公,说他是“里正”,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是村长,就顺便把史进看成是富二代一类的人物。

这是对宋代基层干部不了解的表现。

里正在宋初的确是相当于村长的一个职务,跟户长、乡书手共同负责督催官府赋税,由村里的几个大户轮流世袭充任。

放到后世,这应该是个极有油水的职位。

但是那时候正值大宋开国之初,吏治清明,因此史家没捞着多少油水,或者他的老祖宗是高尚之人,压根就不捞油水。

到了天禧三年(1019),吏治不是那么清明了,就经常有人写检举信举报里正贪污——按照大宋的国情,这个人一般来说是二把手,也就是户长——于是朝廷规定,收税的活由户长和乡书手负责,里正

改为衙前职,也就是给官府干点跑长途、修公路、看仓库之类的杂活。

可以想象,这是个苦差事,一部分里正因此破产,另一部分又开始写举报信举报户长。

后来王安石相公的变法废除了里正、户长,把全国的乡村编成保甲,由一切权利归保长,谁举报谁就是反变法分子……这才彻底终结了这种冤冤相报。

总而言之,在北宋末年,里正只不过是一个相当于“五保户”之类的荣誉称号,毫无实权可言。

由此可见,史太公家并不是很富裕。

除了经常去给官府无偿干活耽误农时这个原因之外,他们家还为了给史进找个解额(相当于高考录取率)高的籍贯搬了好几回家,固定资产扔了不少。

另外史进多年来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史太公经常感概,其他孩子早早就不读书了,或者在家种地,或者出去当学徒,现在家里都盖了新房。我们倒好……悔不当初啊……

其实史家的经济条件在王进看来还远远没有到一贫如洗的程度。

史太公至少还有一处老宅,改建成了客栈。

施大爷在水浒里误以为这是史进家的宅子,因此大肆描写了一番,说里面有马厩有粮仓,庄客数十——其实那都是住宿的客人,马厩也不过是给客人用的停车场,算不得什么豪宅。

虽说客人没多少,但父子两人至少还能维持生计。

而且史太公听说史进拜师之后,还能拿出钱买酒买鸡,办了一个拜师宴。

在酒宴上,史太公痛陈家史,一边说一边数落史进:你这孩子,这回高兴了吧?从小就老是看那些个传奇(武侠小说),打多少回都不听……在东京没我管着,肯定又没少看……你要是把精力都用在读

书上,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这回你能真练武功了,好好学,学出来咱去县里走动走动,给你找个保安的活干着……省得等我死了你活活饿死……

对于史太公的这些指责,史进一言不发。

等到父亲回房休息了,他才对王进说,我爹这脑子,跟他说不清楚。

我这辈子,就是读书读得太多,才落到现在这步田地。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13

史进在对自己人生的评价这个问题上跟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分歧。

史太公认为,史进这样的独生子是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从小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哪像自己当年,穿着开裆裤就下地干活,什么罪都受过。

但是史进认为,自己的童年很不幸福。

父亲小时候是干过不少体力活,但他所知,这些活也不是一干一天,干完了他就可以满山跑着玩;

而自己却从小就被逼着在家背书,逢年过节都不得休息。

四书五经全要倒背如流,被不过就挨板子。

一天到晚睁开眼就背书,一直到深夜……这种日子一过十年,远不如父亲当年自在。

老爷子现在还能回忆起小时候跟谁一起爬过书捞过鱼,自己的童年却完全没有值得回忆的东西。

史太公始终认为,上了太学就应该能当官,最不济也能去当个教书先生,史进混成这样,肯定是因为没好好学习。

史进却说,自己不是没好好学习,而是思想品德课老是拿不到学分。

大宋实行的先进的学分制,对学生每月考核“行”、“艺”,学分够了就可以升舍,就好象现在专升本,本考研,研究生再考公务员一样,升到“上舍上等”就可以做官,否则就一直读下去。

所谓 “艺”很简单,就是四书五经等专业课。

“行”就复杂多了,除了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还要上好多公共课,包括太祖思想、王安石理论(王安石自己编的《三经新义》)、元佑党(反变法派)批判材料等等。

这些东西在史进看来无聊至极,因此上课经常睡着;

另外这人还有个毛病,那就是对重复超过一定次数的话听不进去,因此“行”考核老是成绩不佳。

偏偏这些东西占的学分比任何专业课都多,因此史进努力多年,实在考不上上舍,就拿了内舍证书出来找工作了。

这里要对北宋末年的教育制度作一点说明。

大宋肇国之初,科举跟以前区别不大,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三年一考,考中就有官做。

后来王安石相公指出,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不科学。

首先录取名额太少,容易漏掉人才。

其次考出来的人尽是书呆子,素质不行,喜欢在变法问题上跟朝廷唱反调。

于是他创立了三舍法,力图一举解决科举制度的弊病。

水泊梁山那些基情燃烧的岁月:山寨大国里富二代与穷二代的战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暗黑山老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水泊梁山那些基情燃烧的岁月:山寨大国里富二代与穷二代的战争第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