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桂林保卫战》续四】

桂林城防司令卫云淞下令阚维雍的131师担负东、北两面的防守,许高阳的170师担负西、南两面的防守。

曾经规划的两个军防守桂林,而现在只剩下了两个师25000人,要与10万日军作战,结果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但是阚维雍毫不气馁,他对战士们训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长官部既然派遣131师坚守桂林,131师每个人就要与桂林共存亡,决不投降日军。

桂调元认为,当时重庆方面和白崇禧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已经决定放弃桂林。但是又不能把桂林轻易交到日本人手中,所以就仅仅派遣两个师来防守。后来,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师居然殊死抗争,给了日军极大杀伤。

大战在即,从东边吹到桂林上空的风也带着一股血腥味。阚维雍对将士们说,不怕日军来进攻,最怕日军不来进攻,我们就在桂林城里等着他们,桂林就是他们的丧身之地。

131师将士们热血沸腾,都表示誓与桂林共存亡。

桂林保卫战的意义,不在于胜败,而在于明知无法战胜,还在殊死奋战。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坚强不屈,不畏强bao的精神。

131师防守的阵地成为日军的主攻方向。

卫云淞名义上是桂林城防司令,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守城的将士实在不够用,所有人都派上一线作战,而桂林城防司令部只有卫云淞一个人。

有一天,一个身躯高大的中年男子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登上了设在鹦鹉山上的城防司令部,找到卫云淞。他一走动,右腿就嘎嘎作响,显得很困难。

卫云淞一见到他,就喜不自胜。这个拄着拐杖的人叫陈济桓,当初坚守南宁抗击滇军,创造桂军神话时候,卫云淞的搭档就是陈济桓。陈济桓骁勇善战,文武双全。抗战前夕,他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为了躲避农妇,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成骨折,以后就落下了残疾。此后,陈济桓离开桂军,开金矿,过着富家翁的日子。这次,听说日军进犯广西,陈济桓丢下金矿生意,主动请缨,要和老搭档卫云淞一起坚守桂林。

于是,两个人的桂林城防司令部成立了,卫云淞是司令,陈济桓是参谋长。城防司令卫云淞、131师师长阚维雍、170师师长许高阳都是中将军衔,而陈济桓的军衔也应该是中将。

当初,陈济桓在桂军钢七军任职时,军衔是中将。然而,这个军衔是桂军授予的;后来,陈济桓去开金矿,脱离了桂军,桂军纳入了国民革命军体系,将官们的军衔重新授予,就没有了陈济桓的军衔。现在,陈济桓重新回到桂军中,担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卫云淞就笑称,陈济桓是一名“黑将”,因为大战在即,国民政府来不及授予他中将军衔。

陈济桓说:“‘黑将’我也干,只要能保家乡,打鬼子。”

于是,桂林城的守军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拄着拐杖,拖着右腿的男子,查看防御阵地,指导将士设防。战士们看到陈济桓走过来,都会挺直胸膛,肃立行礼,有的战士眼中含着泪花。

残疾将军又回来与大家并肩作战,桂军将士们无不深受鼓舞。

【《桂林保卫战》续五】

桂林保卫战前夕,日军飞机经常会来轰炸,而且投弹准确,陈济桓判断,城里一定有日军的特务,如果没有日军特务,日军飞机的丨炸丨弹就不会这样精准。那时候,大兵压境,城防司令部要求所有不参战人员,全部撤出城里,以便桂军放手一搏。桂林城里山重水复,洞穴众多,陈济桓便命令士兵一个洞穴一个洞穴检查,看是否有躲藏在里面的人,果然,找到了四个说着中国话的人,然而,搜身的时候,从他们身上各搜出了一小瓶镇痛的吗啡,而且小瓶上还印刷着日文。这四个人果然是日本特务,潜伏在城里,为日军轰炸指示目标。每逢日军飞机飞临桂林上空,他们白天用小圆镜折射阳光,夜晚发射信号弹,让城中的粮弹囤积地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和阚维雍将军一样,陈济桓将军也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来守卫桂林。

城中老弱妇孺撤退完毕后,陈济桓下令封堵所有城门,这样的行动无异于破釜沉舟,封堵城门,敌人很难攻进来,而城里的守军也不能逃出去。陈济桓教导守城将士们,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陈济桓坚守城池,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他的老搭档卫云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神勇的“黑豆将军”了。在桂林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卫云淞偷偷地派人在漓江上架设浮桥,想要提前逃跑,陈济桓闻听后,派人炸掉了浮桥。陈济桓的凛然正气让卫云淞不敢报复发难。

陈济桓有条不紊地做着大战前的一切准备,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全州失陷了,大小溶江失陷了,桂林城里已经听到了日军的炮声。陈济桓在漫天的硝烟和隆隆的炮声中写下遗书。那时候,妻子怀有身孕,尚未生育,陈济桓在遗书中说,如果他大战未死,孩子就名“可卫”,表示桂林城可以守卫;如果他战死了,孩子就名“可伟”,让他以后成为一个人格伟大的人。

当时,桂林城里没有撤走的将军,还有31军参谋长吕旃蒙。

吕旃蒙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中央陆军大学第13期。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坚决要求去抗日一线作战,就被调到预备第二师做参谋长,当时,预备第二师的师长是陈明仁,和他同是中央陆军大学第13期的同学。这年秋,预备第二师开往昆仑关前线,而吕旃蒙新婚不久,就要求上阵杀敌。

在昆仑关血战中,吕旃蒙带领一支部队坚守一处山口,阻击日军合围预备第二师。当时,这支部队与日军激战七天七夜,天上,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日军优势的兵力疯狂冲锋,吕旃蒙率领着这支部队死战不退,他的脖子上、肩膀上多处负伤,仍大呼酣斗,指挥杀敌。七天后,陈明仁率部赶来,终于杀退了日军。

战后,在庆功会上,预备第二师师长陈明仁流着眼泪对全体将士说:“没有参谋长的血战,就没有我们今天在这里喝酒庆功。”

昆仑关大捷震惊国内外,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战胜了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和日本的一流师团“钢军”第五师团,日军海军一直看不起日本陆军,他们一直认为他们天下无敌,甚至狂妄叫嚣仅仅凭借海军就能够打败中国,而现在,日本海军居然刚刚在钦州湾登陆,还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多远,就被中国军队打败,而且战胜他们的部队中,绝大多数还是中国的杂牌军,日本朝野上下极为震动。

后来,昆仑关立碑纪念这场战役中殉难的抗日志士,杜聿明将军亲自撰写碑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无日不战,无战不烈,我军万众一心,前赴后继,不辞攀跻之苦,不畏堡垒之固,炮火交织于山谷,血肉横飞于林麓。攻占之艰,牺牲之烈,自兴军以来所罕有,攻坚克险,实开抗战之先河,足寒敌胆,丕震军威……呜呼!壮志往矣,丛葬山阿,战绩长存,永垂不朽。爰聚忠骨,启隆冢于昆仑关西侧之阳,为建塔坊,并树碑志其姓名,计官兵阵殁者三千四百有奇,慰藉英灵,用彰忠烈……”

昆仑关大捷共击毙包括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700人,生俘102人。

昆仑关大捷后,吕旃蒙被调到了第16集团军张发奎司令部任少将参谋。

桂林保卫战前夕,明知道桂林将会有一场大战,日军10万之众即将兵临城下,吕旃蒙仍然主动请缨,要求亲赴桂林前线指挥作战。当时,司令部驻扎在柳州,张发奎已经决定让他随司令部撤退到贵州,可是他坚决要求亲赴一线,并说:“大敌当前,正是报效国家之时,我怎能去后方苟且偷安。”司令部的其他人也一起劝说他,可是他说:“我去意已决,定当驻守桂林,与敌决战。”张发奎拗不过他,只好任命他为31军参谋长,当时,31军驻扎在桂林,正欲与敌决战。

临离开柳州,吕旃蒙与妻儿告别,当时,司令部已经决定让司令部一些将领的家属撤退到三江少数民族地区,防备日军屠杀。在柳州车站,吕旃蒙对妻子说,他此去桂林是送一批军火到前线,不日就会回来。妻子说桂林大战即将开始,她很担心丈夫的安危。吕旃蒙说:“如果我真的战死了,会有人照顾你的,你好好照顾好自己和女儿。”那时候,他们的女儿吕玲仅仅四岁。

吕旃蒙在妻儿泪眼注视中离开了柳州,后来,妻儿一直在等着他能够平安回来,没想到等到的是他战死沙场的噩耗。

吕旃蒙来到桂林后不久,积极备战,然而,由于战略计划发生改变,31军军部和46军军部都奉命撤出桂林,准备在外围伏击日军,作为31军参谋长的吕旃蒙理应随同军部一起行动,可是,吕旃蒙坚决要求随同31军131师留下来,与敌军决一死战。当时,谁都知道两万之众与日军10万决战,胜算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吕旃蒙自蹈死地,决心用自己的身体,阻挡日军的枪林弹雨。

战前,在131师誓师大会上,吕旃蒙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国家危难,我们当兵的正应杀敌建功,报效国家,尽一名军人的职责。”他教导大家踊跃杀敌,决不后退一步,并说,如果自己畏战逃命,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开枪。

少将参谋长如此英勇,战士们无不深受鼓舞。桂林城的老人说,时,将士们大声呼喊:“精忠报国,决一死战。”山鸣谷应,声震旷野,场面极为感人。

10月29日,一小股日军从桂军防守的猫儿山前的甘蔗林里窜出,向131师的阵地发起了进攻。激战的时间并不长,三名日军被击毙。日军拖着这三具死尸又窜回了甘蔗林里。

桂林保卫战开始了。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