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同一天,第17军军长高桂滋和84师都经历了严酷的考验。
我曾经见到过一张17军军长高桂滋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材高挑,两颊塌陷,瘦骨嶙峋,目光炯炯。据17军老兵回忆,那时候的杂牌军17军经常吃不饱饭,每人每月仅供应30斤粮食,而且还是包谷面居多,当兵打仗需要好身体,一天一斤口粮哪里够吃啊!军长高桂滋带着大家在山坡上挖野菜,将野菜放在包谷面里一起煮食,即使这样,还是不够吃,军中每天只能开两顿饭。而且那时候因为军中缺乏运输工具,每支部队都要派出大量人员从黄河北岸去背口粮,这些背粮的人翻山越岭,一走就要好几天,才能返回队伍。而同时期的日军,因为装备精良,拉运粮草使用的工具全部是汽车。中条山会战之初的东坞岭战斗,八路军和国军一起伏击的,就是日军的300辆运粮车队。
除了吃不饱饭,他们还穿不暖衣。老兵们说,中条山的冬天滴水成冰,房檐前的冰溜子几个月都不能融化,野外里的积雪有半人高,到了午夜,狂风呼呼地刮着,将站岗的士兵冻成了冰柱子,所以哨兵需要不断地活动身体产生热量,而房间里的士兵也不好受,他们不得不以“打脚头”的方式睡觉,互相抱着对方的脚取暖。
然而,这样一支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的杂牌军队,却照样给了日军沉重打击。
当预二师第四团第一营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时,84师还在日军的包围圈中左冲右突,觅路突围。
5月11日拂晓,84师分为四支,四个团各为一支,从不同的方向向外突围。午夜时分,四个团都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可是,找不到军部,找不到高桂滋。
高桂滋在哪里?
5月9日这天,高桂滋不但联系不上预二师,而且军部也和84师被日军冲散了。
四面都是日军,满耳都是炮声,眼前到处都是硝烟和火焰,军部来到了一个叫做柴家圪垛的小村庄,高桂滋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让他去第五集团军曾万钟司令部的驻地马村。在硝烟弥漫和震天动地的轰炸声中,高桂滋率领军部突围,冲向马村方向,想要与第五集团军司令部会合。
可是,还没有走到马村,就听到马村方向传来密集的枪炮声,侦察人员带来的情报是,日军正在全力攻打马村,足有数千人。早在中条山战役之前,日军就已经摸清了国军所有部队的驻军情况,所有团以上指挥部的所在地,所在地的驻军数目,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当战役一开始,日军一方面派遣伞兵切断所有的交通要道、桥梁、涵洞、隧道,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国军的司令部。
蓄谋已久的日军主动出击,毫无防备的国军被动挨打。
高桂滋站在山峁上,望着马村的冲天火光,他想去解救,可是手下兵微将寡,主力部队84师和预二师都下落不明,如果带着17军军部去解救,无异于抱薪救火。
凌晨四时,第五集团军司令部派来一名参谋,告诉说让高桂滋不要去马村了,马村正在激战。司令部派参谋跑步来通知,估计电台也被炸坏了。
5月10日的晨曦照耀着中条山,中条山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每道山谷每道山梁都是红色,那是被鲜血染红的。
高桂滋带着17军军部向北行走,想与主力部队汇合。走不多远,身后传来了接踵而起的爆炸声。日军的飞机看到了高桂滋和17军军部的行踪,已经占领了马村的日军立即倾巢出动,一边用重炮轰击,一边派出大队骑兵追击。骑兵像一朵黑云,沿着大道小径飘来了,噔噔噔的马蹄声,似乎就响在耳边。空中,三架日军飞机展开了扫射和轰炸,高桂滋的身边不断有人倒下去,马在悲鸣,人在呻吟。
这是一场杀戮,一场实力严重悬殊的杀戮,一场天平严重倾斜的杀戮,占领了空中优势和地面优势的日军,用钢铁机器冲向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这是希特勒的装甲师侵入波兰的重现,当作战双方的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时候,战争就会变成杀戮。
千钧一发之际,军部特务营营长齐天然踊跃而出,率部抵挡日军,掩护军部向北撤退。
84师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高桂滋的消息,他们派出多路侦察人员寻找高桂滋下落,均无功而返。
高桂滋军长在哪里?事实上在当时遍地烽烟的战场上,要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没有了军长,没有了电台,没有了上级的指令,84师的师长团长们只能自己判断敌情,商量突围方向。可是,深陷方圆几百公里的中条山战场,他们就如同万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环顾四野,茫茫一片,哪里才是坚实的陆地?当时,国军完全陷入了被动中,天上是日军的飞机像鹰群一样穿梭飞舞,地上是日军的坦克像狼群一样来回奔袭,在这样一场事先精细规划的战争中,日军像拿着手术刀一样,将国军的阵地切成了方方块块,国军只能手持与飞机坦克根本就不能匹敌的枪支,各自为战。
最后,84师决定从闻喜县东北穿过铁路,渡过汾河,向阎锡山第二战区所在的吉县突围。吉县的西部,就是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越过黄河,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在的陕北。当年,毛泽东和阎锡山只有一河之隔。黄河东面,是阎锡山;黄河西面,是毛泽东。第二战区的司令部驻扎在黄河东面的几眼土窑洞里,后来,这几眼土窑洞所在的村庄被命名为避难堡,现在,来到壶口瀑布的游客,向东方望去,一眼就能够望到山崖上的这几眼土窑洞。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两名国军将领战死中条山战场。他们是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和第三军12师师长寸性奇。
唐淮源出生于云南,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投军三十年,从排长升至军长,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抗战开始后,率滇军来到中原作战,后移防中条山。
中条山战役开始的时候,唐淮源带着第三军坚守在西面阵地,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几度易手,但终于因为后援不继,又与两翼友军失去联系,形势极为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