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日军开始进攻三个小时后,北路日军开始进攻,这路日军有41师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他们的进攻线路是第五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的结合部,也是中条山守军的软肋。日军的意图是,沿着横岭关到垣曲的横垣大道,占领垣曲县城,然后,兵分两路,与东面日军合围第五集团军;与西面日军合围第14集团军。
战役一开始,日军就猛攻横岭关,坚守横岭关东北侧的赵世铃43军和坚守横岭关西南侧的高桂滋17军,死战不退,交战双方远击近攻,短兵相接,烟雾弥漫,鲜血飞溅,尸横遍野。最为人称道的是,高桂滋的17军有一个连在官店与日军一个中队激战,依托工事,给了日军极大杀伤,后来日军攻上阵地,此连战士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日军全部被杀死,而该连也几乎全部阵亡。
此战,官店村百姓亲眼目睹,他们深受感动,含着眼泪将负伤的几名战士抬到家中,掩护治疗。
后来,因为日军兵力雄厚,又加上有飞机坦克助战,横岭关最终丢失。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沿着横垣大道,向南挺进。
第17军和第43军被迫后退。
第17军军长高桂滋、第43军70师师长石作衡,我会在后面详细写到。
东线和北线日军先后攻破了中国守军阵地,那么西线和东北线情况如何?
西线的日军是以37师团为主力的25000多人,而守卫的国军是孔令恂的80军和唐淮源的第三军,还有公秉潘的整编34师。日军从平陆县张店镇向东进攻。张店镇,我在书中多次写到了这个地名,因为以前第四集团军多次在这个地方与日军激战,每次均取得胜利。张店镇,也是张茅公路的起点,占领了张店镇,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直达茅津渡,茅津渡对岸,就是日军尚未占领的河南洛阳。
日军从第三军和80军的结合部突入,然后分成若干小股对第三军和第80军形成包围,日军对中国军队的驻防太熟悉了,他们清楚地知道从什么地方易于突破,从哪支部队的防线上易于突破。中条山中的每条道路,每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他们都了如指掌。
而且,日军在对中国军队实施了包围后,还知道包围圈里是哪支中国军队,他们叫喊着中国军队团长和营长的名字,督促他们投降。自己的名字都被日军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团长和营长不能不感到心惊。
日军的间谍工作太可怕了。
第三军和第80军尽管浴血奋战,然而却无法阻挡日军的进击,开始退却。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三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第80军27师师长王竣等将领,我也会在后面详细写到。
东北线,是以日军樱井省三的33师团为主力,而守卫的是武士敏的98军等部。
日军是在5月7日的夜晚开始猛攻武士敏将军的阵地,武士敏率领军队拼死抵抗,与日军血战一夜,击溃了日军2000多人的进攻,击毙了滨田大佐等700名日军。当东线、西线、北线各路阵地都已丢失时,武士敏还在激战。
武士敏,我在后面也会详细写到。
8日黄昏,北路日军沿着横垣大道直下,在伞兵部队的配合下,占领了垣曲县城,截断了第五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的联系,也截断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军队与黄河南岸的联系。
9日,这股日军兵分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
11日,两股日军分别与东路日军和西路日军会合。这样,绝大部分中国军队就被日军分割在两个巨大的包围圈里。
14日, 98军42师一个团、93军第10师和新八师等部队在太岳八路军的掩护下,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到达沁水以北,又退到黄河以西。除此以外,其余的部队陷入日军包围圈中。
日军开始派出小分队,寻找两个集团军的指挥部。
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已经全乱了。
穿着军装的日军在进攻,穿着便装的间谍在捣乱,整个包围圈中的中国军队人心惶惶,两个集团军司令也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古代兵法讲:擒贼先擒王。如果开战之初,一下子抓住了敌方的将领,就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条山战役中,日军一开始就将两个集团军司令部孤立起来,让指挥机构陷入瘫痪,也达到了“擒贼先擒王”的效果。
这场战役,日军真是机关算尽,而中国军队却毫不知情。
先说说第五集团军司令曾万钟。曾万钟的司令部在夏县马村,日军早就侦知了他在马村。所以,日军控制了黄河北岸各个渡口后,对第五集团军包围形成,一面派重兵强攻马村,一面把几百名空降兵投放在马村背后的蚁山上,这样,马村的第五集团军司令部就会腹背受敌,命悬一线。司令部卫队依靠两挺重机枪,拼命阻击日军,而日军空降兵依靠小钢炮,将两挺重机枪打坏了。然后,两面日军蜂拥而至。无奈之下,曾万钟只好带着部队撤离,这一路与日军遭遇激战,最危险的时候,他的身边只有几个参谋和警卫。
曾万钟找不到部队,不知道第五集团军的各支部队都在哪里。
据资料记载,中条山战役刚开始一小时,事先空降到中条山的日军和间谍、便衣队,就配合日军的主力部队,炸毁了中国军队的军火库,割断了电话线,突袭指挥部,这样,中国军队师以上的指挥系统就全部陷入瘫痪。因为中国军队中,只有师一级才装有电话。
中国军队只能以师为单位,各自为战。
曾万钟带着几名警卫员昼伏夜行,来到了一个叫做狼虎峪的山谷中,在这里,他们再也走不动了,连续几天都没有吃东西。曾万钟饿昏了过去。附近的百姓上山砍柴,认出了曾万钟,端来了玉米糊糊,曾万钟才活了过来。
曾万钟身体恢复过来后,百姓送他来到了黄河岸边,用羊皮筏子送他过河。
来到黄河南岸的曾万钟,回望中条山,悲愤交加,他发誓一定只要三个月,就渡过黄河北岸,杀回中条山,为死难的弟兄们报仇。
可惜的是,曾万钟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第14集团军司令刘茂恩也连遭惊险。
刘茂恩带着司令部与日军激战多日后,收到了第一战区司令部的电报,命令该集团军向黄河南岸撤退。为了乘隙转移,缩小目标,刘恩茂和参谋长符昭骞各率一部,分路向南挺进。
刘茂恩这一路走到了河南省济源市龙岩镇的时候,突然被日军包围,龙岩镇距离黄河很近。随从人员左冲右突,也无法突破日军包围圈,日军步步逼近,形势危在旦夕。有参谋劝刘茂恩换上便装潜逃,刘茂恩正色道:“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死亦光荣,岂能求一时苟安,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说完后,就要拔枪自杀,左右急忙将他抱住,夺下枪支,嚎啕大哭。
日军越逼越近,刘茂恩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强敌环伺,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突围无望,众人环绕在刘茂恩身边,拟作最后一拼,共同殉国。
就在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夜色渐浓,山洪暴发,日军急忙撤走。刘茂恩抓住时机,来到了黄河岸边,只看到浊浪排空,洪水滔天,一行人冒险渡河,劈波斩浪,终于绝处逢生,来到了黄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