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日军一步步地向望原靠近,他们不知道,第四集团军已经张开口袋,就等着他们钻进来。

望原其实是两个山头,中间是一道深沟,深沟里有一条道理,可行车辆,还有一条名叫洗耳河的河流,宽约30米,可浮舟楫。

在望原山头上等候的,是第四集团军的教导团,团长李镇西。在永济保卫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团强悍的战斗力。

教导团严阵以待,等着冤家上门报到。

4月19日凌晨,中条山下突然涌来了一股巨大的寒流,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倒春寒,一时间狂风呼啸,雨雪交加,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在这样的天气里,日军固守不出,依靠空中的飞机投送给养,坐在火堆边取暖,而中国军队却冒着严寒,踏着满地泥泞,向望原集结。

就是错过了这一天时间,日军遭受了覆灭;而中国军队利用了这一天时间,对日军的包围形成了。

美国将军史迪威说:中国军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军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也许只有世界上最为吃苦耐劳的中国军人才会在大风雪中艰苦爬涉,完成战术行动。

4月21日,在激战了多天后,日军鼻青脸肿,跌跌撞撞地来到了望原,他们自以为胜利在望,自以为多日的激战终于看到了曙光,没想到,他们跌入了万劫不复的黑暗中。

在望原,李镇西将炮兵营部署在半山腰,每门大炮上都掩埋着树枝和荒草,日军的飞机即使低空飞行,也难以发现。炮兵营的两边,是五个步兵营,五个步兵营都藏在窑洞一样的掩体里,日军的飞机飞到上空,还是不会发现。

望原就是日军的坟墓,而日军就是这样洋洋得意地走进了坟墓。

日军一进入火力圈,大炮上的伪装才被搬走了,战士们才从窑洞样的掩体里冲出来。日军指挥官从望远镜里看到眼前的景象时,彻底惊呆了。这支中国军队装备异常精良,大炮也有10门。炮口像嗜血的嘴巴一样,对准了他们,大炮的两边,每隔几米远就有一架重机枪,密密麻麻的重机枪,一眼望不到边。机枪手托着枪把和子丨弹丨袋,路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日军没有想到阻击他们的这支中国军队,装备会这么好。

事实上,教导团是第四集团军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也是装备最好的部队。日军碰上教导队这样的硬茬子,不被打死也要被打残。

日军指挥官脸上的惊愕表情还没有消褪,10门大炮就一齐吼响,炮弹带着尖厉的啸声,炸得日军的残肢断体和湿润的泥土一齐飞溅。

教导团在望原与日军血战三日,日军虽然全线压上,并派飞机轰炸,但是无法突破教导团防线。

据老兵胥继武说,这三天教导团击退了日军几十次进攻。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日军像疯狗一样蜂拥而上,李镇西对一营营长、***员殷义盛说:“日本人来势汹汹,你马上给我抽出100名不怕死的精干小伙子,每人发一箱手榴弹,冲下山去,炸了狗日的。我这边用炮火掩护。”

殷义盛对着好多天没有洗脸的战士问:“我要下山打狗日的,谁愿去?”

战士们扬起一张黝黑的脸,争着要去。殷义盛挑选了最前面的100个人,每人扛上一箱手榴弹,准备出击。

半山腰的炮火响了,激起漫天的烟雾和尘灰,殷义盛一摆手,就带着100名敢死队员出发了。陕西和山西一样,都属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这些敢死队员从小就在这样的山沟里割草、放牛、玩耍,所以,每人扛着一样沉重的手榴弹,仍然健步如飞,行动敏捷。

硝烟散后,敢死队员就来到了山脚下的埝畔上。日军刚刚发现近在咫尺的敢死队员,还没有反应过来,埝畔上的手榴弹就铺天盖地砸下来,砸在他们戴着帽子的脑壳上和同样几天没洗脸的臭气熏天的脸上,手榴弹的爆炸声炸成了一片,爆炸声中还夹杂着敢死队员陕西味十足的骂声:“狗日的……驴日的……”

一箱手榴弹30枚,100名敢死队员每人一箱,100箱手榴弹就是3000枚。啊呀,3000枚手榴弹,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爆炸,那会有多壮观,日本人怎么能受得了?就算10颗手榴弹炸死一个日军,日军也要付出300条命。望原山下,道路狭窄,300条命报销了,等于日军的先锋敢死队全死了。

手榴弹投掷完后,殷义盛就带着敢死队员涉过齐腰深的冰冷的洗耳河,向日军发起反冲锋。一番激烈的白刃战后,日军溃退了,清点人数,100名敢死队员伤亡大半。

中国的敢死队打败了日本的敢死队。

4月25日,第四集团军各路部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全面包围,并发起了攻击,日军无法招架,仓皇逃遁。日军企图越过中条山渡过黄河的阴谋,又一次破碎了。

根据张玉亭的回忆,望原战役中,第四集团军打死打伤日军1500多人,击落飞机一架,缴获轻重机枪、掷弹筒、枪榴弹20个,我军伤亡421人。敌我伤亡比接近4:1,这样的伤亡比例,在抗战中是很少见的。

在我军伤亡的421人中,有一名战士叫马勤动,他的父亲叫马吉甫,陕西省朝邑县人,今天叫大荔县。

1939年中秋节前,马勤动从中条山中回到家乡朝邑县,拜见父亲,娶妻结婚。中秋节刚过,马吉甫就教育儿子马勤动:大丈夫应立志报国,不能留恋儿女情长。马勤动又匆匆返回中条山前线。

在望原血战中,马勤动所在部队奉命在平陆县窑斗村堵击日军,阻止日军逃跑。当时,日军被李镇西的教导团阻击后,前进不得,只能狼狈返回,没想到又掉入了包围圈。日军为了逃命,拼死向北进攻,企图打通回到运城的通道。在窑斗村,马勤动率领全排战士英勇拼杀,竭力阻击,激战昼夜,全排全部壮烈牺牲。

时隔不久,远在陕西朝邑的马吉甫听到了儿子阵亡的消息,家人悲痛欲绝,而马吉甫饮酒大笑,然后,他给38军军长赵寿山写了这样一封信:

将军率三秦健儿在晋屡挫敌锋,使倭寇不敢越雷池一步,捷报传来,不胜钦佩。小儿勤动,自追随将军帐下,常以效命疆场,为国牺牲等语,时加谆告。六月初旬,传言小儿已于四月十四日阵亡, 最后从章庄马宝嘉家中见将军复该马连附一函,始知勤动于四月二十五日窑头之役为国捐躯。当时人皆以为忧,我独以为喜,我喜其死得其所。现在该地点是否属我方占据,我意欲前来搬骨,以安伊母之愿,乞掷一音,鹄候不等,肃此辞退,顺颂勋安!

这封书信极为感人,儿子战死疆场,父亲不忧反喜,认为儿子死得其所。而父亲唯一的愿望是,想来战场搬走儿子的尸骨,让儿子的母亲感到慰藉。

赵寿山军长给马吉甫回复了一封信,信中说:要来搬尸,已不可能,因为交战惨烈,尸体已无法辨认,当日只能分别予以掩埋,不能一一标志。赵寿山让马吉甫达观处之。

从赵寿山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当年的战斗情形,全排战士不但全部壮烈殉国,而且死无全尸,面容已无法辨认。

马吉甫的来信当年刊登在38军半月刊《新军人》杂志上,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马吉甫为了寄托对儿子的思念,写过很多诗歌,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伊母焦思梦不成,镇日占卜问神明;

我来且向西窗下,无聊写诗泪已盈。

整装两次已登程,烽火连天未到平;

待看贼平胜利日,好收尔骨付先茔。

抗战本身最光荣,为报国仇不苟生;

人生自故谁无死,你今死比泰山重。

1982年11月7日,距离马勤动牺牲已经42年了,年已八旬的马吉甫为了了解儿子马勤动当年牺牲的情景,从陕西省大荔县来到了陕西省军区干休所,见到了儿子生前的战友姚杰。老人对姚杰说:“请你告诉我,勤动牺牲在什么地方?哪个山梁上?我要到那里去,在他牺牲的地方抓一把土回来也甘心。”一句话说得姚杰泪流满面,他不由自主地讲起了马勤动牺牲的情景,不料,老人听着听着,激动不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1988年8月30日,姚杰带着从马勤动牺牲的地方——窑斗村抓来的一包土,来到陕西省大荔县步昌乡伏坡村马家庄,那这包土撒在了马吉甫老人的坟头。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