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刘铁柱还看到日军骑着大洋马在河滩上追赶中国军人。六月份,天气已经很热了,日本骑兵担心太阳晒着大洋马,就找来两个草帽,中间挖个窟窿,套在大洋马的耳朵上,给马遮阴。但是,日本人爱惜他的马,却对中国人很残忍,他们一追上中国军人,就用马刀砍。
一直到了后半晌,日本人从黄河边离开了,刘铁柱的父亲才带着他回家。父亲拉着他的手,让他闭上眼睛不要看。他出于好奇,睁开眼睛,突然看到黄河河滩上到处都是死尸,有的肚子被日本人的刺刀挑开,肠子流了一地,有的浑身都是鲜血,缺胳膊少腿。那天看到的情景,让刘铁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一辈子都感到痛不可挡。
日军回到村庄后,把中国军人遗弃的步枪和衣服架起来焚烧,日本人看不上中国军队手中老掉牙的汉阳造,焚烧的时候,听不到爆炸声,说明这些步枪里已经没有了一颗子丨弹丨。然后,日本人又把他们的死尸集中在一起,从村民家中拆来门板和窗扇,架起来焚烧,村庄里飘散的都是臭味。
然后,日本人把所有的中国男人都赶在一起,逼迫他们跪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检查他们的手掌,看到手掌没有老茧的,就抓起来,用他们的绑腿绑起来。尽管很多中国军人穿着村民的衣服,但还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了。除了军人外,日本人还抓了一些年轻的村民,也把他们当成了军人,这些人被日本人赶到了黄河滩上,一起杀害了。其中被日本人杀害的村民就有明杰、小勇、银禄、梁权等,这些人都是刘铁柱的左邻右舍,他认识他们。
沙口村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刘铁柱忘记了他的名字。这名男子当时在村外,看到日本人追过来,抗日军人在前面跑,他赶紧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让抗日军人穿上,然后自己光着身子回到村庄。那时候,中国乡下人很穷,很少有人穿丨内丨裤。
这名男子来到村庄后,因为全身赤裸,就躲在了一棵树后,向一眼窑洞里的人喊话。窑洞里是一个老大娘,老大娘让他赶紧进窑洞躲日本人,他说他没有穿裤子,把裤子给了抗日军人。老大娘二话不说,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裤子脱下来,扔给他。就这样,他才走进窑洞躲避。
刘铁柱说,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在帮抗日军人,因为抗日军人都是自己人。刘铁柱的父亲,当时就把身上正穿的衣服,脱下来给了一名战士。
村庄里有一个人叫刘东芳,刘东芳的爷爷叫刘宗仁。刘宗仁在清理院子的时候,突然看到草丛里露出了一只脚,他惊呼道:“这里还有一个被日本人杀死的。”正要拽他的脚时,草丛里的人说:“我还活着呢,还没死。”全家人赶紧把他拽出来,一看,是一个抗日战士。
当天晚上,全家人给他做了饭,送他去北方寻找部队。
还有一名战士叫生贵,刘铁柱忘记了他的姓氏,也忘记了他是陕西哪里人。当时日本人来到村庄的时候,生贵负伤了,躲在地窖里,幸亏没有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走后,生贵就在和刘铁柱隔两家的刘子健家住着养伤,刘子健家土地比较多,生贵身体恢复后,就在刘子健家扛长工。那时候的长工,也不像书籍中所说的《收租院》那样的没有人身自由的长工,刘子健也不是刘文彩、周扒皮那样的东家。生贵和刘子健相处很好,他主要在地里干活。刘子健家虽然富裕点,但是也仅能维持温饱罢了,不像电视剧所演的恶霸地主,鱼肉百姓,敲骨吸髓。
生贵个子很高,力气很大,枪法很准,有一次和人打赌,打远处的一个小东西,一击就中。生贵和全村人都相处很好,村里人知道他是抗日军人,也都很尊敬他。他还曾经逗年幼的刘铁柱玩过。
后来,生贵打听到了自己部队的下落,就投奔部队去了。
刘铁柱还说起了刘克俭的事情,他说刘克俭是一名教书先生,他带着一些抗日军人趁着夜晚逃离虎口。那些军人有多少?刘铁柱说足有200人。
刘铁柱家前面不远有一处壕沟,那天日本人进村的时候,有十几个战士躲在了壕沟里,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后来,他们问村民:“日本人走了没有?”村里人说:“走了。”他们从壕沟里爬上来,去寻找自己的部队。
刘铁柱家门前的壕沟,现在还在。
在中条山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妇女为了救护抗日战士,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
这一切是过去的黑白抗日电影中才会有的情节,但是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在茅津,日军包围了村庄,将村庄所有的男子集合起来,检查抗日战士,将所有疑似抗日的战士都用机枪打死了,剩下的男人,让村中的人们认领,有一名妇女,领走了在自己家中驻扎过的一名抗日战士,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日本人带走了。
日本人带着这些无人认领的男子,让他们拉大炮,搬运物资。后来,这个男人再没有回来,不知道是被日本人打死了,还是失踪了。而那名女人,后来也变疯了。
这家人没有留下后代。
六六血战前,陕西军有一个营在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附近与日军打过一仗,牺牲28人。战士们和村民们将这些战士掩埋后,树立了一块碑。后来,六六血战的时候,这个营开往了西郑村东面的杜马村,与日军交战,形势不利,向南撤退,最后,日军将他们围在了沙口村,他们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跳河了。村民们说,这个营的营长叫张玉亭,这块碑叫后死碑。
我在《原17路军序列沿革》中查找到,这个营的番号是177师1059团第三营,师长是陈硕儒,团长是孙洁生,营长是张玉亭。
柴作宾是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人,当年张玉亭带着177师1059团第三营来到村庄的时候,他20岁。
当时,柴作宾家住着一个班,班长姓李,有20多岁。李班长很快就和柴作宾成为了朋友,两人无话不谈,李班长向柴作宾讲起了陕西的风土人情,陕西的粮食作物,他说他以前是学生,为了打日本鬼子才当兵来到山西。李班长经常向柴作宾讲起抗日救国的道理,有一次问他:“打日本需要全国人一起打,你打不打日本?”柴作宾说:“我打,你发给我枪我就打。”李班长笑着说:“我知道你爸你妈舍不得你。”
这一班战士住在柴作宾家,和他家公用一个灶膛和铁锅,他们每人有一个搪瓷缸子,吃饭的时候,他们蹲在地上,端着搪瓷缸子吃。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晨九点一次,下午四点一次。他们做完饭后,柴作宾家才开始做。
战士们做饭的时候,从来不用柴作宾家的柴禾,他们做饭用的柴禾都是自己去村外捡拾。下雨天,柴禾潮湿,他们就把湿柴禾放在做完后的灶膛里烘干,就是这样也不拿柴作宾家的一根柴禾。有时候,他们没面吃了,就用钱向村子里买,很公平,从来不会少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