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那晚,婚礼在辛庄举行,便衣队队长魏鸿纪没有参加,他带着30多个便衣队员,悄悄地坐上了几条羊皮筏子,划向黄河西岸。

就在黄昏时分,魏鸿纪听韩阳镇一位老汉说,日本鬼子从永济运来了几卡车弹药,堆放在一个叫做马庄的村子里,准备用来进攻辛庄的教导团。便衣队长魏鸿纪和教导团团长李镇西一合计,就准备摧毁这批弹药。

羊皮筏子在浓浓的黑暗和绵绵的涛声中划到了黄河西岸,魏鸿纪带着便衣队员来到了一座村庄里,这座村庄叫做富民村,属于朝邑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

教导团在东渡黄河前,在富民团驻扎过,所以对村民都很熟悉,而村民对教导团便衣队也很熟悉。村民王有善带着便衣队员沿着黄河西岸一直向北走了十多里,然后指着黄河东岸一个灯火稀疏的村庄说:“那就是马庄。”

王有善,是那时候的保长,相当于今天的村长,抗战时候叫堡垒户,就是坚决抗日的农民。

魏鸿纪、王有善和便衣队员们又划着羊皮筏子驶向黄河东岸。星光如烛,涛声如雷,没有人知道,在这个漆黑的夜晚,会有一支中国小分队,像一支利箭,穿过浓浓的夜色,射向日军。

他们来到马庄村外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哨兵握着三八大盖在游荡,而马庄村一堵高墙上,点着几盏灯火。王有善摸进了马庄村,找到了一户熟悉的人家,那家男人跟着王有善摸出了村庄,告诉魏鸿纪弹药堆放的具体位置。他叫赵瑞祥,是陕西省永济县马庄村的堡垒户。

魏鸿纪让便衣队员两个一组,解决日军的岗哨,其余的人埋伏在村外的城壕里。

岗哨解决得很顺利,日军没有发出一声,就被从身后扑上来的便衣队员抹了脖子。魏鸿纪一招手,其余的便衣队员就跟着赵瑞祥摸向了打麦场。走了不远,赵瑞祥指着黑暗中一个垒得像谷堆的地方说:“弹药都在这里。”

便衣队员们从腰间抽出手榴弹,扔向谷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突然响起,连地面都在抖动;突然而起的火光,照得村庄一片煞白,又一片黑暗。魏鸿纪带着队员们兴高采烈地坐上羊皮筏子,轻快地划向黄河西岸。

他们登上西岸后,还能够听见马庄的爆炸声接踵响起,还能够看到爆炸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火光中,是鬼子忙碌而气急败坏的身影。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严密把守着向南的路口,而中国的特种兵没有从南面经过,他们居然两渡黄河,迂回包抄,一刀捅在了他们的屁眼上。

8月22日,日军又向辛庄防线进犯。

当时,日军的炮兵阵地设在祁家村,团长李镇西命令魏鸿纪带着便衣队夜袭祁家村,端掉日军的炮兵指挥部。

黄昏时分,魏鸿纪出发了,他们悄悄摸到了祁家村附近,通过竹影摇曳的暮色,他们看到果然有几十门大炮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祁家村的村道上,一队日军端着三八大盖来回穿梭巡逻。魏鸿纪命令机枪手瞄准那队鬼子,然后一阵扫射,鬼子全部倒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候,架在一座高高的房屋上的日军机枪突然伸出来,子丨弹丨落在魏鸿纪的身边,打得地面噗噗直响。魏鸿纪喊:“手榴弹。”然后将一颗手榴弹扔在了大炮边,便衣队员们手中的手榴弹都甩了出去,有几尊大炮在硝烟中委屈地歪斜着身子。

然而,房屋上的日军机枪压制着他们,他们抬不起头来,就在魏鸿纪指挥队员撤退的时候,一颗子丨弹丨击中了他,他倒了下去。

便衣队员拼死抢回魏鸿纪,背起他向后撤退。到了村外后,魏鸿纪苏醒过来,他对队员们说:“你们快走,不要管我。”然后又昏死过去,此后,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此役,便衣队牺牲20多人,为成立以来牺牲最大的一次。

这一年,魏鸿纪只有26岁。

魏鸿纪牺牲后,他的妻子渡过黄河,将他的遗体运回到家乡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安葬在祖坟里。魏鸿纪出生在大户人家,家境殷实,文武双全,他是那个时代的“富二代”。

魏鸿纪的事迹登载在1938年8月27日的《西京日报》上,后来,李镇西团长等人的回忆录中,均写到了他的事迹。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