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3月23日黎明,日军开始渡河进攻潼关,四五十艘橡皮艇满载日军,向潼关方向划来,风陵渡上,日军的炮兵还在掩护,黄河西岸的中国守军在日军密集的炮火中无法迎战,日军的橡皮艇距离岸边仅有几十米了,后来还有日军的船只源源不断地划来。在此危急时刻,“三十二倍十五榴”终于发话了,几发炮弹过后,日军的炮兵阵地就腾起阵阵烟雾,然后,黄河东岸再无炮声。接着,“三十二倍十五榴”抵近发射,黄河河面上腾起冲天巨浪,日军的橡皮艇倾翻了,中国守军欢声雷动,士气大振,纷纷从掩体中冲出,用轻重机枪向河中的日军发射,浑浊的河面上漂满了日军空荡荡的橡皮艇和尸体。

后,“三十二倍十五榴”就留在了潼关。

日军为了对付“三十二倍十五榴”,专门制造了一批280毫米的巨炮,运往风陵渡,这种巨炮的炮弹重量是“三十二倍十五榴”的4倍,他们满以为这种巨无霸的大炮可以摧毁中国的“三十二倍十五榴”,没想到,日本的巨炮有致命的缺陷,尽管它的摧毁力很强,但是炮弹因为太重而射程受到限制,没有中国超级大炮的射程远,而且,日本巨炮因为炮弹过于沉重,每次发射时都要燃起很大的火光和硝烟,每发一枚炮弹,就会暴露目标。

所以,日军不远万里不辞劳苦从东瀛列岛运到山西风陵渡的巨炮,每次刚一发射,就受到中国超级大炮从更远处的反击,死伤惨重。

后来,日军不愿意炮击了,他们找了几个大嗓门的会说中国话的日本人,手持喇叭站在黄河东岸向西岸喊话,他们说:“大家都不要再打了,避免伤了和气,你们要打的话,我们也打,你们的炮位我们全都清楚。”话音刚刚传到黄河东岸,国军一发普通炮弹过去了,喊话的日军全部成了哑巴。

“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每发炮弹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当时,德国已经与日本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停止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所以,超级大炮的炮弹越打越少,无法补充,后来,只是作为一种威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东向西流,流到了内蒙古后,又转而从北向南流,流到陕西的潼关后,又改为从西向东流,而潼关,则就是这个大拐角,这个大拐角的另一面,被黄河揽在怀中的,则是中条山。中条山东西走向,长约300里,山脉两侧有山西省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绛县等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则就轻易度过了黄河,占领潼关;占领了潼关,则西安指日可下。

江河的大拐角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从东往西流到了宜昌,从宜昌又改为从北向南流,宜昌处于长江的大拐角。而宜昌市夷陵区石牌村又处于拐角的角尖,于是这里在1943年爆发了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石牌保卫战”,陕西华县出生的胡琏率领18军11师生生斩断了日军伸入重庆的一只脚爪,日军退回了长江下游。

胡琏也是个陕西冷娃。

当年,日军架着大炮轰击平民县城后,平民县县长续俭来往于各乡各村,号召民众起来抗日,很快地,就组织起了一支“平民县渡河杀敌游击队”,队长名叫王子敬。

我在中条山各县采访并搜集资料的时候,从那些残破不堪的纸张中,多次看到了王子敬的名字,可见这支游击队活动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孔从洲渡过黄河后,在永济蒲州旧城安营扎寨,营寨外面挖掘了一丈多深的壕沟,用来对付日军的坦克。

与此同时,38军的另一支部队177师展开了陕西军渡过黄河在中条山的第一战,取得大捷。

38师共有两个师,一个是赵寿山的17师,一个是李兴中的177师,另外有三个警备旅、教导团、骑兵团、教导大队等部队。现在,17师和177师开往了山西战场,三个教导旅中战斗力最强的孔从洲的警二旅也开往抗日前线,留在38军大本营孙蔚如身边的仅有6000人。

《河东文史》中记载,177师渡过黄河的时间是在1938年四月底;《爱国将领李兴中》中记载,177师渡过黄河的时间是在1938年5月3日,不论是哪个时间,都说明了这支部队打响了陕西军在中条山的第一战。

这一战是在山西省永济县的张营镇打的。

177师的先头部队刚刚渡过黄河,就与一支500人的日军遭遇,狭路相逢勇者胜,177师的先锋部队蛰伏西安的时候,早就听说17师建功、教导团建功、529旅建功,他们早就按捺不住,杀敌心切,可惜身边没有日军。现在突遇日军,先锋部队精神大振,一阵排枪过后,就抽出大刀嗷嗷叫着冲上去,日军看到要开始肉搏战,他们兴高采烈,排成方阵,自以为胜券在握,然而,短暂的交锋后,日军很快就被打垮了。他们没有想到,这群衣着简陋的中国军人个个都是耍大刀的好手。

17路军老兵宁必成曾向我比较过日军和陕西军的武器,他说,日军的装备很好,三八大盖、迫击炮、轻重机枪、大炮、坦克、飞机应有尽有,西北军的装备和日军是没法比的,即使汉阳造,也不能达到一人一支,没有枪的人还握着大刀扛着苗子上战场。苗子,就是长矛。

日本步兵人手一支三八大盖,但是三八大盖有长处也有短处。长处是射程远,短处是穿透力强,在肉搏战的时候,三八大盖的子丨弹丨不能造成死亡。宁必成的身上有三道三八大盖的子丨弹丨留下的伤口,都是穿身而过,第一次在大腿上;第二次在左胯骨上;第三次三八大盖的子丨弹丨从腹部进去,从后背穿出来。

陕西军因为装备简陋,所以苦练肉搏战术,当初上前线的时候,人手一把大刀,每个人都精通刀术,日本人在这样一群刀术名家的面前,占不到任何便宜。

短兵相接后,日军仓皇逃遁,逃进了寨墙高耸的张营。张营本来也驻有一队日军,他们听说了这支渡过黄河的队伍如何如何厉害,互相商量后,决定闭门不出,在寨墙上架起轻重机枪,任凭177师先锋部队怎么骂阵,就不出来。大日本皇军训练有素,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177师的先锋部队组织敢死队,准备偷袭。《河东文史》中记载这一天是1938年5月6日。

夜晚,天黑如墨,敢死队提着大刀摸向日军岗哨,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敢死队暴露在了明亮的电光中,城墙上日军的重机枪响了,敢死队无奈,只好退回掩体。

第二天夜晚,再次发动袭击,日军机枪扫射,敢死队裹足不前。而此时,从日军大本营运城开往张营的援兵正在路上,如果不能尽快攻下张营,先锋部队就会遭到日军前后夹击。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本地的百姓赶来了,他是永济县窑头村人,被日本人抓进了张营做苦力,这晚激战的时候,他偷偷循着暗道跑出来。

张长命说,他能够带着敢死队进入张营。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