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4-11】

《孔从洲回忆录》中写到:“1938年6月,由于晋南日军不断袭扰河防,威胁黄河沿线的安全,我旅奉命东渡黄河,坚守永济,阻敌西渡。部队出发前在朝邑县城隆重举行东渡誓师大会,我还在大会上率领全旅官兵,一句一句地宣读了渡河抗日的誓词。其内容为‘我为中华生,我为中华死,坚信抗日必胜,誓死抗战到底,我不杀敌,敌必杀我,若要自救,必先杀敌,凡我官兵,共同勉之。’”

时隔几十年后,我采访过的一些17路军老兵,还能一字一句地背诵出这段誓词,“我为中华生,我为中华死”、“我不杀敌,敌必杀我”,这段誓词至今读起来还让人热血沸腾。陕西军的每支部队,每个将士,都是抱着必死的信心开往黄河对岸。黄河东岸的山西,不是他们祖辈父辈生活的土地,但是黄河东岸如果丢失,日军就会跨过黄河,铁蹄践踏他们祖辈父辈生活的陕西。守山西就是守陕西,保中条山就是保家乡。中条山是黄河东岸通往陕西的唯一屏障。日军若占有中条山,向南可以直取洛阳,向西直接攻取潼关。自古以来,要守西安,先守潼关;潼关一失,西安危矣。因为潼关以西,直达西安,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百里秦川,这片平原一直延伸到了陕西西部的宝鸡地区。

《孔从洲回忆录》中所说的朝邑,是我的祖辈和父辈生活过的地方,那里土壤肥沃,民风淳朴,是陕西最富裕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因为苏联人要在河南的三门峡修建水库,我的祖父和父亲,还有50万人沦为了难民,被迫离开世代繁衍生息的富饶的关中平原,迁徙到了宁夏甘肃和秦岭山区、陕北高原,在墙壁上凿窑洞居住,在最偏远的山沟中广种薄收,在当地人的排挤中惴惴度日。一部黄河移民史,就是一部苦难史。

三门峡水库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在河南三门峡市修建拦洪大坝势必会淹没陕西最富裕的关中平原,让几十万人颠沛流离。然而,在大干快上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三门峡水库还是在锣鼓喧天中上马了,但是很快就发现问题多多,苏联专家撤走,泥沙层层累积,黄河水位抬高四五米,一旦发生垮坝,河南中原大地上的几千万人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此时,三门峡水库被迫叫停,但是,我们祖辈父辈生活过的关中平原的万顷良田,已经被漫溢的黄河泥沙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

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三门峡水利工程而从陕西朝邑、平民、华阴、华县、大荔移往穷山僻壤的移民们,一次次向中央陈情,要求回到祖居地。后来,绝大多数的移民又返回来了,但是,曾经肥沃的土地不再是绿草如茵,而是漫天黄沙。他们像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动物一样,在沙漠里刨食吃。

至今,这里还是沙漠。

移民们当初从关中平原离开后,朝邑县和平民县的名称也消失了,至今都没有恢复。

这就是黄河移民的斑斑血泪史。

这段历史,陕西作家冷梦和四川作家谢朝平曾经写过。

当年随同孔从洲的警二旅出征的,还有一支民间武装,这就是世代生活在黄河西岸的“平民县渡河杀敌游击队”。

日军开始进入山西后,身兼陕西省主席和38军军长的孙蔚如就制定了黄河沿岸游击战计划,委派了一批坚决抗日的爱国志士担任黄河沿岸各县县长,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力主抗战的续范亭将军的族弟续俭任平民县县长。平民县与山西永济县隔河相望,最窄处仅有2.5公里,日军的汽艇只需十分钟就能够开过来。

1938年2月27日,日军占领了中条山中的山西省永济县,然后在永济县城西面的城墙上架设了五门大炮,轰击平安民县城,世代安居乐业、风平浪静的平安县城变成了人家地狱,房屋全部倒塌,百姓死伤惨重。平民县城后来被黄河水淹没了,我无法看到日军炮击留下的痕迹,但是,我看到了从平民县城向南一百里处的古潼关城墙上的斑斑弹痕,当地人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风陵渡后,架着大炮向黄河西岸的潼关轰击,这些城墙上的弹痕,都是日本人留下的。

日军占领了风陵渡后,还架起大炮轰击陇海铁路。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当时在胡宗南手下当营长,曾经有一天坐着火车去西安,差点被日军的炮火击中。潼关县城的老人说,那些年,陇海线上白天不敢过火车,火车都是夜晚开行,而且开行的时候熄灭了灯光,在黑暗中前行;除此而外,火车还需要忽停忽开,虚虚实实,斗智斗勇,让日军的炮手无法判断火车的方位。

当年,中国军队有一种从德国购买的超级大炮,叫做“三十二倍十五榴”,因为这种威力巨大的大炮是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所以有这样一个拗口的名字。它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0里,弹头重100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1934年,中国从德国购买了24门这样的大炮。这样的大炮让蒋介石都珍爱有加,冯玉祥、白崇禧等民国高级将领也专程来参观,喜不自禁。为了这24们超级大炮,专门成立了一个炮团。

淞沪战争开始后,16门“三十二倍十五榴”被运往上海,首击日本海军司令部,次击日军飞机场,再击日军军舰,皆取得不错战绩。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装备有“三十二倍十五榴”的中国炮团被迫撤退。

可是,麻烦来了,他们在经过一座公路桥时,前面通过的部队为了阻击日军,在桥上桥下埋设了很多地雷,超级大炮无法通过。团长彭孟缉急得大哭,他说:“中国只有这样一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后来,万般无奈,他们只能把这些超级大炮推入河中。没有了超级大炮,这些炮兵骄子变成了步兵。

1938年3月,日军攻占了山西中条山,占领了风陵渡,国军的情报反映,日军将大量的橡皮艇和架桥器材运抵风陵渡。站在风陵渡,就能够望到潼关,日军此行的目的,就是准备进入陕西。

危急时刻,国民政府军参谋总长白崇禧想起了那些被推入河中的超级大炮,立即向蒋介石申请,命人在河中打捞,沿着陇海线将这些超级大炮运往潼关,陕西民众看到超级大炮,兴奋不已,乡绅们和坚守潼关的国军部队请求“三十二倍十五榴”轰击日军,可是,这种超级大炮的调动需要蒋介石同意,而发炮需要战区司令长官的批准。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人对这些超级大炮的倚重。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