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说到17路军,就一定要说到杨虎城;说到杨虎城,就一定要说到“西安事变”。

杨虎城是一个口风极严的人,他知道“西安事变”非同小可,在古代是要灭门九族的,所以,直到事变前一个夜晚,孙蔚如才知道了要发动事变。孙蔚如1921年就与杨虎城相识,当初两人彻夜长谈,相见甚欢,义结金兰,誓同患难,此后,孙蔚如一直是杨虎城的副手。如果“西安事变”事先连孙蔚如都不知道,那么17路军就再没有人知道。

那天晚上,孙蔚如得知了即将发生的事变后,张学良对孙蔚如说:“孙先生,如果你不同意,可以将我和我的11员大将一起绑起来,送给蒋介石,升官领赏。”孙蔚如说:“我们这些人是干不出出卖朋友的事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在唐明皇为杨贵妃所修建的骊山上,蒋介石被抓了。

“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张学良被判终身监禁,杨虎城出国考察。

《孔从洲回忆录》中记录了杨虎城和17路军在“西安事变”后的情况。杨虎城和周恩来相见,杨虎城说:“我今遭此大难,真是一言难尽啊。”周恩来说:“在国家民族遭受极大灾难的时刻,你和张学良将军为国家民族建树的丰功伟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共产党永远支持你们。”杨虎城又与蒋介石见面,蒋介石问杨虎城:你对17路军的安置有什么意见?杨虎城说没有意见。蒋介石又问:经过此次事变,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任职,感觉有什么不便的地方没有?杨虎城还没有回答,蒋介石又说:继续任职,他们在感情上有些转不过弯,你不如先去欧美考察一段时间,回来再任职。

蒋介石口中的“他们”,可能是指中央军各将领。当时,中国仅有的三个德械师之一的36师,已经被宋希濂带到了西安,各路中央军还在源源不断地进驻关中。如果“西安事变”后,发起人没有受到惩罚,中央军的将领可能会有意见。

西安事变后五个月,杨虎城请求辞职,愿意“出洋考察军事”。

17路军总指挥改为孙蔚如。

杨虎城在上海短暂逗留时,孔从洲曾去上海看望杨虎城,杨虎城激动不已,两人彻夜交谈,杨虎城说:最近我常想起陕西军队的浮沉变化,我们这支队伍的曲折经历,有很多的感触……这次事变,我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扣了蒋介石,使他没脸,不可能再打内战了,所谓“停止内战”这一点,基本上做到了。剩下的一半,“救亡抗战”,我能不能亲自参加还很难说,主要依靠你们了。我希望你们一定要搞好内部团结,‘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团结起来,才有力量。蔚如、寿山和你相处多年,你们互相都比较了解,一定要真诚合作,团结一致。舍此,就有被蒋介石肢解、消灭的危险。同时,要在抗日战场上积极作战,我们是国民党军队中首先提出抗日的军队,应该言行一致,积极同日寇作战,我们只要在战场上有好的成绩,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在国外也会得到安慰,蒋介石就不敢把我们怎么样。所以,你们一定要力争部队参加对日作战,共赴国难,多打胜仗,取得好的成绩。”

杨虎城的话字字肝胆,句句泣血,发自肺腑。17路军只有在抗日战场上连战连捷,才能不负众望,也才能实现当初的诺言。

这本书中没有写孔从洲回到西安后,是否把杨虎城的话传达给了17路军。但是,17路军能够坚守中条山长达三年之久,一定与杨虎城的嘱托有关系。

杨虎城离开了中国,17路军接受了改编。

1937年5月国民政府撤销西安绥靖公署和17路军总部,所属部队改编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下辖17师和177师、警备一旅、二旅、三旅,以及教导团、骑兵团,共约三万多人。赵寿山任17师师长,李兴中任177师师长,孔从洲任警备二旅旅长,17路军另一名战将李镇西任教导团团长。这四人,通常被称为孙蔚如手下的“四大金刚”。

此后,再无17路军的番号,但是在北方老百姓的口中,他们不知道38军和以后的第四集团军,只记得17路军。他们一说起这支军队,就说17路军。

17路军改编后,赵寿山和孔从洲来到庐山,在军官训练团学习,不久,就爆发了七七事变,日军铁蹄践踏华北,赵寿山被派遣带领38军17师开赴抗日最前线的河北战场,孔从洲一个人留在了庐山。

孔从洲心急如焚,他也想奔赴抗日战场,他曾请求冯玉祥转告蒋介石,让他能够上阵杀敌,但是,没有被允许。

1937年7月下旬,赵寿山在陕西省三原县城外,率领38军17师全体官兵召开誓师大会。

那天,赵寿山衣着笔挺,神情肃穆,他站在高高的土台上,举拳宣誓,17师全体陕西冷娃吼声如雷:

“我为中华生,我为中华死!坚信抗战必胜,誓死抗战到底!我不杀敌,敌必杀我!若要自救,必先杀敌!凡我官兵,共同勉之!”

在这场民族战争中,有我无敌,有敌无我,这场战争注定了是不能苟活的,注定了是异常惨烈的。中华男儿的躯体要么站起,要么倒下,绝不会屈膝投降。

三原县的老人回忆说,当时,赵寿山站在高台上问台下的娃娃:“我们就要上战场杀鬼子了,你们怕不怕?”

台下的娃娃齐声喊:“怕个球!”

誓师结束后,17师渡过黄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最前线,走上了河北战场和山西战场,走向了一块块淹没在民间的冰冷墓碑,走进了岁月的烟雾和尘埃中。

17师8000人开赴抗日战场,一年后仅剩1000人。

38军共有两个师:17师、177师。不久,38军177师529旅和教导团也渡过黄河开往山西战场。在忻口会战中,529旅坚守阵地14天,受到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的五次嘉奖,阵亡超过三分之二。在娘子关战役中,教导团坚守阵地九昼夜,撤下阵地时,2700人仅剩700人。

38军特务营排长胥继武说:“咱们的部队当年在西安要求抗日哩,人家不叫去,咱还不满意,到了抗日战场上,咱就得泼出命打,要是打得不好,咱就丢不起喔人。”

胥继武家有弟兄三个,弟兄三个都走上了中条山战场,大哥牺牲了,他和弟弟得以幸存。

如今,健在的17路军老兵仅有三个:胥继武、胥继昌、宁必成。胥继昌是胥继武的弟弟,三位老人都上了90岁,最大的宁必成已经97岁了。

胥继武毕业于陕西路军测绘学校,是孙蔚如和赵寿山的师弟。在17师尚未开拔师,他已经渡过了黄河。

1937年7月下旬,赵寿山带了17师毅然决然地开到了河北保定,这里,有一场大战正在等着他。

赵鸿勋当年也在庐山训练团学习,赵寿山前脚来到保定,他后脚就跟来了。中央军委会政训处派遣赵鸿勋担任17师政训处主任。国军的政训处主任,可能相当于共产党军队里的政治部主任。

赵鸿勋是云南人,此前不认识赵寿山,也没有在陕西人组成的17师呆过。他一来到17师,就感到所有人都对他很客气,但是又对他明显抱有戒心,他们商量什么事情的时候,也背着他。如果用古代的话来说,赵鸿勋就是皇上派来的监军,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