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4-4】

李虎臣是陕西临潼人,杨虎城是陕西蒲城人,都属于陕西的关中地区,两人当年当刀客的时候,就一见如故。而且,更奇特的是,杨虎城,号虎臣。所以,李虎臣称呼杨虎城的时候,不叫名字,而叫“对点”,杨虎城也以“对点”称呼李虎臣。对点,是陕西关中方言,意思是“想到一搭了”。

和杨虎城一样,李虎臣也没有多少文化,但是非常喜欢听《三国》《水浒》,自小血管里就流淌着忠义和倔强的血液。关中人都特别讲义气,关中人对《三国》《水浒》的喜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是陕西以外的人难以想象的。即使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谈论的都是怎么赚钱,而走进关中农村,老老少少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的话题还是《三国》《水浒》,这几百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在关中农村,即使没上过学的文盲,也能把关羽武松鲁智深这样的人说得头头是道。在别的地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关中百姓还是将“义”看得高于一切,从古到今一脉相承,他们日子过得再恓惶,也很少有人去行骗。

我觉得,关中人从《三国》《水浒》中学会了报国,但是没有学会忠君。杨虎城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西安事变”的时候,就敢把蒋介石给抓起来;抗战开始的时候,已经成为平民的李虎臣从西安跑到了重庆,要蒋介石给他一支军队去打鬼子。这样的事情,别的地方的人是干不出来的。

关中人,甚至整个陕西人的性格都有一个特点:生倔冷憎。一条路走到黑,撞倒南墙不回头,总是能够干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外界人把这种性格叫“冷”,把陕西小伙叫“陕西冷娃”。理解了陕西冷娃,就能够理解张学良被抓了,东北军解散了,而杨虎城被抓了,讲义气的陕西军没有解散;就能够理解陕西上千娃娃兵手无寸铁,被日本人逼到了黄河岸边,宁肯跳进黄河也不投降;就能够理解以陕西军为主的中国军队为什么能够孤悬敌后三年之久,日本人难以越过中条山。

“二虎守长安”的事情发生在1926年4月初,刘镇华带着十万军队来到关中的时候,李虎臣的守军只有5000人,而且四分五裂,人心惶惶。是战是和,部下各执一词。李虎臣派人向杨虎城求援,并说:“‘对点’来,就守;‘对点’不来,就走。”对点,就是李虎臣对杨虎城的称呼。

杨虎城当然守,关中刀客出身的他从来就不怵硬仗恶仗。杨虎城先派孙蔚如占据了渭北通往长安的所有交通要塞和桥梁,然后5000大军开往长安城。

就在杨虎城星夜兼程赶往长安的时候,刘镇华已经将长安城围住了。可是,愚蠢的刘镇华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西门外没有派一兵一卒,幻想着大兵压境,李虎臣会望风而逃,他没有想到杨虎城的5000人马趁着夜色从西门鱼贯而入。等到刘镇华发现援兵到来,派兵围攻西门的时候,杨虎城已经站在了城墙上,西门大门关闭了。

长安城里,现在有了一万人。然而,十万人攻,一万人守,仍旧实力悬殊很大。

长安围城,长达八月。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详细写到了当年城内的情景。因为战事延长,城内粮食已经严重告罄,《陕西文史资料》记载:“11月8日,一场雨雪使气温大幅下降,难民们饥寒交迫,无以为继,每天死亡多达数百人,惨不忍睹。到西安解围时,城内死亡人数高达五万人。”

这样的惨烈战事,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宁肯饿死,也不投降,反映了陕西冷娃的性格。

1926年11月26日,守军已经弹尽粮绝,无法再坚守。杨虎城和李虎臣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李问:“没有了弹药,咋办?”杨答:“用城墙上的砖打。”李问:“城墙上的砖用完了咋办?”杨答:“我两个就登上钟楼战死。”西安钟楼,是长安城的中心。

两天后,冯玉祥的援兵来到,刘镇华逃走。

当时,长安城里仅有20万人,而饿死的就有5万人。杨虎城命人挖掘两个大坑,一个掩埋男尸,一个掩埋女尸,掩埋尸体的地方,就是今天西安的革命公园。

二虎守长安的时候,国民革命军正在中原战场上与直系军阀的吴佩孚杀得难解难分,铁四军和钢七军经过长期厮杀,终于打败了直系军阀。而二虎在陕西牵制了直系军阀的十万大军,策应了北伐战争。可惜以后人们只知道铁四军和钢七军,甚至只知道一个独立团团长叶挺,而不知道更为艰苦卓绝的长安围城。

“二虎守长安”后。杨虎城归属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4-5】

陕西军人心齐,泰山移。冯玉祥来到西安后,杨虎城躲而不见,先观察情势再说。当时,冯玉祥完全可以找个借口——比如饿死民众等等——而杀了杨虎城。

这种事情冯玉祥不是没有干过,当年陕西省蒲城县还出了一个人物郭坚,比杨虎城名气大得多,就是被冯玉祥诱杀了。冯玉祥也不像我们历史书中所说的那样温良敦厚,如果他温良敦厚,他就做不了西北军的首领。政治和军事一样,没有不流血的。

杨虎城不在了,但是陕西军没有散,他们还是抱成一个团,没有人能够指挥动这支杨虎城一手带大的部队,而杨虎城的手下也没有人愿意篡位。冯玉祥一看不行,就把杨虎城请了回来。

杨虎城请回来了,但冯玉祥没有把他当成嫡系,当成了杂牌。每逢作战,杨虎城的陕西军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伤亡巨大。

陕西人是二杆子,但不是二球。二杆子是不要命,不怕死;二球是傻子,蠢货。陕西人不怕死,但是要死得有价值。给人挡枪子,给人当垫脚石的事情,二杆子不会干。

杨虎城带着陕西军在中原战场跟各路军阀打了几仗后,陕西军武器低劣,伤亡惨重,这样打下去不是回事,迟早会被打光,打光了冯玉祥也不会补充。万般无奈,杨虎城带着残兵来到了安徽太和,陕西回不去了,因为黄河渡口被封锁了。

当年退到安徽太和的还有一个陕西人,他叫高桂滋,是国民革命军暂编17军军长。高桂滋的故事我以后会详细写到,他也参加了长达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

不同的是,高桂滋一直不属于杨虎城的这支陕西军。他早年拉起了另一支陕北人组成的武装,杀富济贫,呼啸甘陕。而杨虎城的人马主要来自关中。陕西地分三块,陕北、关中、陕南。当初杨虎城蛰伏陕北的时候,他和高桂滋有过来往。

杨虎城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到高桂滋,大喜过望,他们合兵一处,接连攻占了颍州、亳州,打垮了当地民团,这样,他们有了三个县的地盘,暂保无虞。

高桂滋也是一个传奇。

我在西安工作的时候,曾经去过高桂滋公馆,就在西安市建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院内。西安事变的时候,蒋介石曾经在这座房间里住过11天,后来陈忠实也在这座房间里写过小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是否还在,是否躲过了举国拆迁?

高桂滋是陕西定边人。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合称“三边”,自古都是最贫穷的地方。高桂滋从下级军官开始干起,曾经干到了旅长。在早期的军阀混战中,有一次他的手下只剩下了七个人,但是高桂滋带着这七个人艰苦奋斗,终于把事情给弄成了。当“二虎守长安”的时候,高桂滋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八师师长了,后来又升为了暂编第19军军长。

然而,国民革命军也不是铁板一块,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还有很多人一直在打来打去,中国乱得不能再乱了。在河南,杨虎城被张宗昌的鲁军打败,高桂滋被李宗仁的桂军打败,他们就一起退往了皖北。

那时候的中国就是这样混乱,各路军阀打个不停,整天窝里斗,谁也不服谁。难怪日本人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敢于侵略中国。

高桂滋是中国现代史上被误解最多的一个人。他对日作战百余次,无数次死里逃生,然而这些事例很少有人知道。高桂滋是对日作战最早的中国将领,早在1933年长城抗战的时候,他就带着一个杂牌师参加了,全师牺牲了1800人。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他又留下遗嘱,请缨杀敌。遗嘱上说:如果我牺牲了,将家产变卖,给定边县建造一座中学。而那时候,国民政府还没有下定全面抗战的决心。

杨虎城和高桂滋在皖北养精蓄锐的时候,局势又发生变化,张学良的东北军归顺了蒋介石的中央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只图自保,冯玉祥的西北军孤掌难鸣,杨虎城抓住这个时机,率队取道河南,直插陕西。后,蒋介石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主席兼17路军司令,而17路军就是由杨虎城当初带往陕北的1000人发展而成的五万人。这时候,杜聿明仅是蒋介石中央军中的一个师长,这属于陕西人在中央军中职位最高的。

不久,杨虎城又任命孙蔚如进军甘肃,控住了甘肃大半部分。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情,杨虎城的陕西省主席会一直做下去。

1936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来到了陕北,然后,全国各地的红军都来到了陕北,总数达到5万人。红军来了,围剿的东北军也来了,这时候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十余万人。不但东北军来了,中央军也来了,陕西境内大军云集,每支力量都强过杨虎城的陕西军,每支力量都想趁机取代杨虎城,收编17路军。

杨虎城怎么办?他选择投向红军,和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