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4-2】

“西安事变”的时候,孔从洲任西安绥靖公署警备第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西安事变”后,他担任第38军警备2旅旅长,参加了中条山保卫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到了南京,杨虎城留在了西安,被解职,陕西军由孙蔚如将军统领。孙蔚如是一员抗日虎将,他身高一米九以上,膀大腰圆,孔武有力,是一名典型的关西大汉。接下来我会重点写到孙蔚如将军和孔从洲将军。

杨虎城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孙镇,我曾经去过那里,那里是远近闻名的鞭炮之乡,那里人的性格也像丨炸丨药一样一点就着,爱憎分明,快意恩仇。就是这样一块土壤培育了杨虎城这样的人。

陕西人把侠客不叫侠客,而叫刀客;陕西人把土匪也不叫土匪,还叫刀客。而杨虎城就是一个刀客。关中这块地方不但盛产小麦,还盛产刀客,关中刀客是和油糕、棍棍面一样成为关中平原的名牌产品。

蒲城的人都说,杨虎城胆子大得很,又有计谋,从小就看出了和旁人不一样。

杨虎城出生在穷人家庭,从小饱受磨难。他和后来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不一样,张家公子尽管出生在东北一辆马车上,但是随着父亲张作霖职务的不断升迁,他的荣华富贵也就接踵而来,养尊处优的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艰苦卓绝。当张学良把心思都用在怎么泡妞的时候,杨虎城的心思全用在怎么填饱肚子。

杨虎城12岁的那一年,父亲去蒲城县城赶庙会,母亲在家患急病,杨虎城一路奔跑去找父亲。到了集市上,看到人山人海,哪里能够找到父亲,怎么办?小小的孩子看到路边有一个旗杆,就像猴子一样哧溜哧溜地爬上去,爬到高处后还手搭凉棚四处观望。庙会上的人都围聚过来,纷纷打听:这谁家的孩子怎么爬这么高,多危险啊!杨虎城的父亲也来到旗杆下,看到了他。就这样,杨虎城找到了父亲。

杨虎城15岁的那一年,父亲因为参加“哥老会”被抓。“哥老会”是一个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从长江沿岸波及黄河两岸。父亲被押解到了省城西安后,杨虎城一路乞讨,来到西安一家饭店打杂,每天都把节省下的一碗饭端进监狱,送给父亲。两个月后,父亲被执行绞刑身亡,杨虎城又用自己打工两个月的钱,买了一辆独轮车,载着父亲推回家乡。从省城西安到渭北高原的蒲城,路程长达二三百里,杨虎城硬是推着独轮车一路吱扭扭地回到家乡。

杨虎城16岁的那一年,蒲城县孙镇成立了“孝义会”,这是由七户农民组成的民间集会,宗旨在于互相帮助,扶贫济困,敢作敢当智勇双全的16岁的杨虎城成为了“孝义会”的首领。几个月后,这个组织很快就发展到了上百人。但是这时候,杨虎城还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少年。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推翻清朝的浪潮也席卷了西北,当时陕西有一支秦陇复汉军,杨虎城带着100人的队伍加入了这支武装,与清兵作战。

接下来的一年里,中国乱得不能再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台,争权夺利名利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战场变成了官场,中国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了,秦陇复汉军被解散,杨虎城带着子弟兵又回到了渭北,面朝黄土背朝天,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这一起凶杀案,杨虎城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农民。

杨虎城21岁的那一年,渭北出了一个名叫李桢的人。李桢是前清武秀才,会两手拳脚功夫,纵横乡里,无恶不作。李家在渭北势力很大,有一支私人武装,又与官府往来密切。用今天的话来说,李桢就是一个黑社会老大。李桢当年渭北的老虎,李桢一出门,人们就纷纷躲避。

当年的黑社会就是这样的,都是一方恶霸,走路都像螃蟹一样横着行。现在的黑社会老大都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把自己装扮得像个官员;而官员则吃喝嫖赌,一脸恶相,随意抓人打人,又像是黑社会。现在这个社会全乱套了。

那时候,李桢经常带着一帮子打手下乡,看到不顺眼的人就打,看到交不起租的人就打。很多人都挨过李桢的拳脚,他们没办法,就找到杨虎城。杨虎城曾经看到过李桢把一个农民吊在树上打死了,他早就看不惯李桢这一套,决心为民除害。

这时候的杨虎城就和《水浒》中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一样,匡扶正义,除暴安良,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石秀一刀砍翻淫和尚。《水浒》之所以能够流传几百年,而且还将流传下去,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一直盼望的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当张学良和那些情妇门纵情声色的时候,杨虎城要为民除害,干掉李秀才。

杨虎城干掉李桢的故事在很多书籍中都有记载。杨虎城没有枪,就向别人借了一把“马拐子”,这是陕西人口中的短把步枪,是骑兵用的,可以一只手使用。杨虎城把枪揣在怀里,去找李桢。有人说李桢在一家粮店里催债,杨虎城就找到了这家粮店。李桢手下的打手在粮店门口拦住了杨虎城,问他干什么,杨虎城不动声色地说:“给李秀才送信。”打手就放杨虎城进去。杨虎城走进粮店后院后,看到有两个人躺在炕上吸大烟,他就问:“哪一位是李秀才?我送信给他。”李桢毫无防备,站了起来说:“我就是。”杨虎城从衣服里摸着摸着,没有摸出信件,却摸出一杆枪,一枪就把李秀才撂倒了。然后,杨虎城在人们惊恐的目光中扬长而去,这就像武侠小说中常常写到的剑客一样,收剑入鞘,飘然远去。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