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3-28】

上高会战能够取得胜利,和中共地下党员黄贤度组织的良好后勤供给是分不开的。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在总结这次战役的时候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上高会战的胜利,也与上高百姓的“小推车”有很大关系。

《第19集团军总司令部重新规定各部向各县购米数量表》中,写明每日要向驻地购买大米53304斤,每月1599120斤,这么多的大米,仅仅一个上高县是远远无法供应的,表中还列举了上高周边的奉新、靖安、宜丰、丰城、清江、新余等几个县。

上高县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一份《民国政府三十年代案卷一号》,上面有这样的文字:

陆军第七十四军司令部副官处义民字第85号函开:

……此兹指定代购乡镇分列于后:

一、禾草五万斤指由四乡代购每乡一万二千五百斤

二、黄豆二十五石指由两乡平均代购每乡一十二石五斗

这封信函是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写给74军副官处的回信。74军副官处请求黄贤度帮忙代购战马草料5万斤和黄豆25石,黄贤度回复说交代哪几个乡镇采购。

这份案卷还有一份会议纪要,是《上高县出钱劳军运动会议议程》,里面写到了“第一、二区各募足1750元,三区募足1500元,各机关团体募足1000元。”募足钱干什么?当然是交给军队打鬼子。

在整个上高会战中,上高百姓不但出钱,而且出人。上高县政府工作人员王道平的回忆文章说,上高县百姓组成的支前大队,冒着敌人飞机的扫射,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粮食和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还有小推车,而上高会战中,百姓全部是肩扛手提,因为道路已经全部被日军的飞机炸断了。

这些支前民工去前线的时候背的是弹药和粮食,回来的时候抬的是伤员,“部队打到哪里,运输队和担架队就跟到哪里,他们已经成为作战部队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一天,锦江上的石桥被日军飞机炸断,运输队与前线的联系中断了。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冒着危险,组织人员架起了一座简易的浮桥,然后组织运输队快速通过浮桥。敌机在空中扫射,炸弹在浮桥旁边爆炸,掀起冲天巨浪,但是没有人停下来,“人流滚滚,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流入前线阵地,一条钢铁运输线飞架锦江两岸。”

在后期对日军34师团的包围中,中国军队大迂回穿插,从修水调来了两个师,可是来到凌江口,面对浊浪翻天的江水,束手无策,上高县政府又紧急动员附近的民众,搜集所有材料,帮助军队过河,于是,木排、竹排、甚至门板、棺材板都送来了,一座浮桥很快就搭成了。经过一夜急渡,两个师的中国军队顺利切断了34师团的退路。

战后,罗卓英也盛赞上高百姓:“民众效力,尤其是彻底破坏交通,使敌解除装备优势,达成‘以破坏战保障歼灭战”的成功。”

70年后,我采访当年参加过上高会战的74军57师老兵尹同道,他流着眼泪说:“上高的百姓太好了,到哪里能够找到这么好的百姓?”

对上高会战很有研究的上高县前博物馆馆长方向老先生曾写有一篇《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的文章,文章中说:“上高会战大捷,是指挥人员运用战术的巧妙,是抗日将士血肉换来的硕果,是军民协作取得的成就,是国共双方共同抗日的杰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胜利。”

【中条山保卫战】

【4-1】

十多年前,在我还没有做流浪记者的时候,我是一名文学青年。那时候的文学青年都普遍有着浪漫情怀和报国之志,对文学和生活有着一种神圣的感情,总感觉自己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个文学青年都像教徒对宗教一样,为了文学会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时候,我骑着一辆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像一只笨拙的大鸟,摇摇晃晃地飞翔在关中平原尘土飞扬的乡间道路上,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或者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至今还能记得,在一次听陈忠实老师讲课的时候,他说到了他对各地县志的关注,他说《白鹿原》中的一个名叫小娥的人物,就是从县志中得到的灵感。每本县志中都有一章《烈女传》,专门记录那些为了贞洁而守身如玉的女子,还有为了丈夫甘愿殉葬的女子。但是这些女子都没有名字,他们在县志中的符号是“王氏、李氏、张氏、赵氏……”他们的面容在那些发黄的志书中模糊不清,并渐渐被人们遗忘。

那时候我觉得县志中一定有很多故事。所以我每到一地,就想方设法地寻找县志进行阅读。在县志中,我看到了很多烈女的事迹,这些事迹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瞠目结舌。我现在还记得一本县志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某氏,刚结婚第二天丈夫就离世,此后终身不嫁,曾有邻居一男子妄图轻薄,拉了她的手腕一把,他回家后用快刀砍断手腕,血流不止身亡。死后,县令命修建牌坊一座,彰显她的高风亮节。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没有受到感动,我只感到不寒而栗。

我到过关中平原的很多地方:黄陵、长安、三原、蓝田、临潼、华阴、华县、潼关、大荔、合阳、韩城、蒲城……也翻阅过这些地方的县志,我在县志最后的几页,总能看到一长串姓名,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死于中条山保卫战”几个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场战役。这场战役留给我的印象是异常惨烈悲壮,即使按照县志上的不完全统计,每个县城死于这次战役的都有几百人,而关中平原就有近万人。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伤亡?

有一年,我在渭南塬上寻访到一位参加过中条山会战的老兵,他姓关,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现在已经去世多年了。

渭南塬是秦岭的一条余脉。秦岭像一条蜈蚣一样,它西起甘肃,爬过陕西,来到河南,它伸出的无数爪脚就是它的余脉。渭南塬上有好几个乡镇的人居住。

当时我还没有把中条山保卫战写下来的想法,我只是出于好奇才向老人打听这场死伤惨重的战役。

老人说,陕西兵在中条山打了三年,日本人用了三年时间也没有攻下中条山。中条山是中国军队在黄河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中条山,中国黄河以北就全部沦陷。

老人所说基本正确,后来我查找资料得知,当年国军在中条山部署了20万军队,其中的主力就是陕西军。而这支陕西军,就是杨虎城留下的西北军。

“西安事变”后,那支镇守陕西的西北军去了哪里?他们去了中条山前线。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