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余程万的57师在激战,张灵甫的58师也在激战。
张灵甫的师部驻扎在官桥街,官桥街距离上高仅有15公里。
和那个时候国军将领惯用的挖掘壕沟誓死坚守不一样,张灵甫打仗非常有头脑,他运用游击防御战。如果将58师有限的兵力放在正面阵地上,与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日军硬碰硬,张灵甫知道国军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而且,漫长的长达10公里的战线,58师需要在每一个点上都要设防,而日军只会攻击一点,在这一个点上,集中兵力的日军像锥子一样轻易就刺穿了58师的防线,而58师其他地方的兵力想要回援这一个点,哪里还来得及?
张灵甫不愿意这样被动坚守,他要化被动为主动。在战场上,如果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对方的鼻子走,那么就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可是,日军在进攻,58师在防守,又如何能够牵着日军的鼻子?
张灵甫有的是办法。
张灵甫打仗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计谋,一个是胆子大。要不,仅仅凭借勇敢,在战将如云的整编74师,是不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也不会在这支貔貅之师中取得威望的。
58师下辖172团、173团、174团。
大敌当前,张灵甫只派出了174团一个营去迎击。日军在前进,国军这个营也在前进,双方相向而行。
一个营如何能够抵挡如狼似虎的日军?这明显是以身饲虎。任何人都能看出这是一招“臭棋”。
然而,张灵甫还嫌不够,又将这一个营分成了9个排,让国军的先锋部队以排为单位迎向日军。日军是飞机大炮和坦克,轰隆隆挟风卷地而来,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坦克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上万步兵,刺刀如林,脚步如雷;而国军是四十多人的小分队,除了手中的步枪,连一门大炮都没有。
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任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可是张灵甫这样做了。
任何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预测结局,可是却没有预测到张灵甫这样做的结局。
张灵甫不愿意在10公里宽的阵地上平均投放兵力,把阵地当成一把破扇子,日军的刺刀一捅就会捅穿;张灵甫只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作为尖刀,寻找日军的刺刀,另外的部队在干什么?在阵地后面睡觉。
这一个营,这九个排,像章鱼的九根触须,伸出了很长很长,寻找着日军的进攻方向,他们不是去与日军决战,而是侦察日军的动向。一旦有一根触须碰到了日军,其余的触须马上缩回来,与后方的大部队做好准备,迎击日军。
日军把自己当成了锥子,58师也把自己当成了锥子,这是一场锥子与锥子的决战,不是锥子与扇子的决战。
官桥一战,显示了张灵甫杰出的作战指挥才能。
【3-19】
与张灵甫的58师作战的日军是34师团216联队。
抗战时期,日军的一个师团编制相当于国军一个军,国军一个军下辖三个师,日军一个师团下辖三个联队,那么日军一个联队的编制也大约相当于国军一个师;一个师下辖三个团,一个联队下辖三个大队,那么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国军一个团。
日军34师团216联队的先锋是第二大队,大队长名叫木下重四郎。
5月20日凌晨,木下重四郎率领着第二大队浩浩荡荡地向官桥镇杀奔而来,在一个名叫交椅山的地方与58师一个游动侦察排相遇,侦察排依靠有利地形与日军一个联队发生激战,并派人飞速向后方传递情报。然而,在强大的日军攻击下,侦察排再骁勇善战,也不是对手,侦察排如果拼死抵抗,于事无补,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他们不会做这样折本的生意,他们节节抵抗,退守到了玛瑙山。
坚守玛瑙山的,是58师172团二营第六连和三营第八连。
两个连,要对抗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战况注定是惨烈的。
木下重四郎很快就发现面前的国军数量稀少,他命令日军步兵在当面攻击,骑兵从后路包抄。玛瑙山很矮小,南方的很多山都很矮小,号称“天南第一柱”的广州白云山,也仅仅300多米高。玛瑙山更为矮小,日军的骑兵可以骑着马一直冲到山顶上。两个连的国军在玛瑙山上殊死抵抗,以便给后方的张灵甫调兵遣将赢得时间。
就在这两连国军与日军一个大队激战的时候,58师派出的另外8个侦察排,飞速向玛瑙山后的防御阵地集结,而早已经养精蓄锐的58师其余部队,像渔夫一样张开罗网,等着鱼儿游进来。张灵甫判断出,日军是向官桥方向进攻,妄图打开从官桥通往上高的通道。
张灵甫的判断是准确的。
国军两个连从早晨一直坚守到了中午,日军一个大队没有前进一步。午后,日军的九架飞机飞临了玛瑙山上空,对着矮小的玛瑙山倾泻了上百颗炮弹,接着,木下重四郎命令日军再次发起攻击,可是,仍然遭到了国军的迎头痛击。
战斗一直进行到黄昏。
黄昏来临了,两个连的国军已经抵挡了日军12个小时的进攻,而就在这宝贵的12个小时里,58师完成了集结。两个连开始撤退玛瑙山。
玛瑙山战斗,第八连连长雍徵先壮烈殉国,第六连连长张才根身受重伤。两个连阵亡80多人。而日军死亡的更多。
木下重四郎在58师主阵地上,最先遇到的是172团,团长名叫王伯雄。
王伯雄是一员虎将,他面对冲来的日军,集中了全团所有的轻重机枪,对着敌群疯狂扫射。木下重四郎在王伯雄面前没有找到丝毫便宜,便想绕开王伯雄的172团,在距离官桥1.7公里的万子桥上过河,迂回进攻官桥。
木下重四郎在迂回,张灵甫也在迂回,木下重四郎想迂回进攻官桥,张灵甫派出174团想迂回包围木下重四郎,就这样,174团与木下重四郎的216联队第二大队像一对恋人一样在万子桥上意外邂逅,不期而遇。狭路相逢勇者胜,174团猛打猛冲,和日军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714团战士专打带指挥刀的,216联队第二大队很快就被击溃,而木下重四郎在国军第一波攻击中就被无数枪弹打成了筛子。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作战史室编写的《锦江作战》这样描述当日的战事:“步兵216联队第二大队木下少佐指挥部队开始准备渡泗水时,在官桥东面一点七公里的万子桥遭到阻击,木下第一个战死,该大队的指挥力量立即下降。接着,在渡河开始全部山炮不停地射击,在炮火的旁边与成群的敌人应战。”
日军这本书中的“山炮”,应该是74军的山炮,因为江南梅雨天气,道路泥泞,而且所有大路小径都被共产党员上高县县长黄贤度率领的三万民众挖断,日军的大炮无法运至前方,日军只能用飞机代替大炮进行攻击。
《上高会战战斗详报》对这一天的战斗是这样写的:“激战至14时许,(日军)陆续增达2000余,并以一部迂回黄蜂岭侧背,晨战迄晚,敌未得逞,敌主力万余今晨集结龙潭圩附近后,以一部千余,于12时许,在飞机九架掩护下,经石坑、墓田圩向我58师172团官桥街附近阵地猛扑,该师即以174团由左翼向敌迂回,进占交椅山、上斜岭向南侧进,威胁敌后,激战至黄昏,双方伤亡惨重,旋敌主力赶至增援,向我左翼实施反包围,我以态势不利,趁夜撤职泗水西岸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