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然而,此时日军34师团尽管进入了包围圈,但是依靠精良的整备,依靠坦克开道,直趋第19集团军司令部所在的上高。大贺茂也明白,即使被国军包了饺子,但是只要攻取了上高,摧毁了第19集团军指挥部,就是胜利,外围的国军就会不战而退。国军尽管将34师团包了饺子,但是没有一副好牙口,仍然难以啃动。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因为武器落后,在战友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消灭日军的例子很多。最近的就是八路军的关家垴战斗,八路军上万人在彭德怀、刘伯承、陈赓三位名将的指挥下,楞是啃不动山崎大队500人把守的山峁,最后衔恨离去。
如困兽一般的34师团不顾一切地冲向上高,像一条撞进房屋里的疯狗一样,国军提着枪支从三面痛击日军,像手提木棍痛击疯狗一样。
上高会战从现在开始,才真正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蓝介愚当时在第19集团军司令部任少校参谋,他亲眼见证了上高会战的始末。全面抗战前,蓝介愚是广州一所中学的校长;抗战爆发后,蓝介愚毅然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第12期,毕业后就一直跟随在罗卓英将军身边,先后参加了上高会战、缅甸战役等重大战事。抗战结束后,蓝介愚升任青年军上校团长,那时候,方先觉这样的抗日名将也才是青年师师长,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是青年军营长。1949年2月,蓝介愚跟随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后,蓝介愚在高校担任教官,而刘伯承元帅任该校校长。
上高会战前夕,蓝介愚曾经做过一首《赣北战歌》:
天苍苍,水茫茫。
鄱阳湖畔好战场,
赣江两岸阵堂堂。
短兵时相接,长刀映日光。
战时归来饮百盅,
醉将敌血写诗章。
上!上!
南昌还有巍巍的古庐山,
滔滔扬子江。
天苍苍,
野茫茫。
上高东北好战场,
锦江夹岸阵堂堂。
挥戈除小丑,弹落阵云黄。
歼灭倭奴三百万,
黄龙痛饮返家乡。
上!上!
紫金山在望。
前头更有巍巍的长白山,
滔滔黑龙江。
时隔70年后,这首歌曲的曲谱已经失传了,但是仅仅看看这些歌词,就让人血脉卉张,豪气干云,我们仿佛看到了烽烟滚滚的战场,看到了勇士们持枪跃进的雄姿,听到了先辈们奋勇杀敌的呼喊声,嗅到了风中吹送的硝烟气味。
蓝介愚曾写有一篇《上高会战始末》的文章,这篇文章登载在《江西文史资料》第21辑中。
在上高会战前夕,司令部参谋蓝介愚得到了很多情报,这些情报今天看起来特别有意思:南昌的日军调动极为频繁,北上的火车上,每一个窗口上都露出人头和枪支;然而在南下的火车上,看不到人头和枪支。按照这种表面情况判断,日军是北上增兵,要在北面作战。可是,国军的坐探得到的情报是,他们夜间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北上的火车车身漂浮,声音轻脆;而南下的火车车身沉重,声音沉闷。
国军九江的坐探传来情报说:日军要求百姓夜晚关闭门窗,不得向外窥视,但百姓从脚步声中判断出,日军有大部队经过九江;国军南昌的坐探传来的情报是:日军大部队乘军舰从鄱阳湖登陆。
这些看似无关的互不相连的情报,综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一条情报链:日军北上运兵是虚,南昌屯兵是实;九江在南昌之北,鄱阳湖在南昌之东,大批日军在这两地出现,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南昌。各路日军正在向南昌集结,准备发动战争。
1941年3月15日,日军果然兵分三路,从南昌方向出发,向19集团军进攻。
参加过上高会战的邹继衍和尹同道提到了日军的炮兵,而同样参加这场会战的朱光第和魏杰都没有提到日军的炮兵,按照日军的作战惯例,先是飞机轰炸,然后是大炮轰击,最后是步兵冲锋。可是在上高县城附近的战斗中,日军飞机轰炸过后,步兵就直接冲锋,日军的炮兵部队在哪里?
蓝介愚给出了答案。
上高会战前的一个月,19集团军根据情报分析出日军会进犯上高后,就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带领3万民众拿着䦆头和铁锨,将所有的道路都破坏殆尽。日军要修复这样的道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漫长的时间,这对于战机稍纵即逝和形势瞬息万变的战场显然是不适应的。日军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乡间小路,翻越丛山峻岭,排成一路纵队向上高前进。而遇到陡峭的山崖,日军的马匹都不能通过,更何况大炮。
所以,日军的炮兵部队只在开战之初,对付国军外围部队的时候,才发挥了作用,而对付第三线阵地的74军时,炮兵鞭长莫及,汉口日军总部便派出了远藤少将的第三飞行团和一支海空飞行队,前者有飞机120架,后者有飞机50架。这170架飞机充当的是炮兵的角色。
上高会战开始后,各支部队遵照上级指示,渐次抵抗,梯次防守,节节退后,目的在于诱敌深入。然而,由于日军异常凶悍,国军的第一道防线是第70军,扼守锦江南岸的第70军107师——也就是惨烈与日军厮杀的邹继衍那个师一败涂地,第70军的另一个是预9师在经过了一天激战后,收容到的部队仅有六个营。在第二道防线上,国军的第49军26师与日军的第20独立混成旅团缠斗,国军的这支部队,就是抗战老兵朱光第所在的那支部队。在第三道防线上,尹同道所在的74军57师和魏杰所在的74军58师与日军厮杀。《上高会战战斗详报》中说,会战之初,日军每天行进60华里。
日军开始进攻的时候,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在江西吉安,吉安距离上高有将近400里,罗卓英闻听战事已开,昼夜兼程从吉安赶往上高;副司令刘膺古和74师58师师长廖龄奇都在南岳衡山接受培训。上高会战初期的指挥官其实是第19集团军参谋长罗为雄。蓝介愚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罗为雄一向未经战阵,前线败退后,脸色苍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常以电话壮他的胆,‘不要害怕,敌人是扫荡战,打了还会回去的。’”
罗卓英一回到上高,两小时后就召开会议,研究战局动向,又说坚守上高的,又说撤离上高的,各抒己见,各不相让,而罗卓英则说:“上高以西无险可守!”当时是夜晚八时。
南昌位于上高东面,国军要撤退,只能向西撤退。如果向西,则会被日军一直赶到长沙,对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部构成威胁。
夜晚十时,会议还在继续,但已决定了坚守上高,让各参谋电话通知各部队。第74军参谋长陈瑜在电话里反对固守上高,罗卓英快去上前夺过电话训斥道:“你是谁?是陈参谋长?作战期间,讲话不准牢牢骚骚。”
第二天,朱光第所在的第49军26师得到了李天霞带领的第74军51师的支援,迎头痛击第20独立混成旅团,斩获甚众。邹继衍所在的第70军107师冒着倾盆大雨向上高方向疾进。尹同道和魏杰所在的第74军57师和58师互成犄角之势,形同铁叉,要将34师团叉一个透心凉。
3月20日和21日是战斗最激烈的两天。
22日晨,第20独立混成旅团分出了一个联队,突然回窜锦江南岸,袭击上高侧背,司令部特务营拼死抵抗。
在上高会战极为激烈的时候,74军参谋长陈瑜劝集团军司令罗卓英赶快撤出上高县城,罗卓英大声呵斥陈瑜,并且派中将总参议陈襄前往74军督战。王耀武看到陈襄,明白罗卓英的用意,他打电话大声对罗卓英保证说:“请总司令相信我,我是能够贯彻您的命令的。”罗卓英一面激励王耀武,一面从特务营抽出第二连去增援74军。
一个军,居然需要一个连去增援,说明当时的战斗有多艰苦。
特务营去了一个连,仅剩下两个连,两个连要与一个联队的日军交战,兵力明显不够,罗卓英又打电话让李天霞从51师抽出一个团,15分钟内跑到锦江南岸击退第20独立混成旅团这个联队。国军一个团就能击退日军一个联队,一方面说明了74军的战斗力之强,一方面说明了独立混成旅团的战斗力之差。
锦江南岸暂保无虞。
然而,57师和58师却激战正酣。
双方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互相胶着。57师师长余程万打电话向军长王耀武请求援兵,王耀武手中已无援兵可派,他知道向罗卓英也要不到援兵,罗卓英在司令部最危急的关头,把一个特务连都划拨给他了。王耀武在电话里对余程万说:“必须固守上高,失了阵地,提头来见。”
这天黄昏,57师的阵地被日军攻破,师预备队也被日军击退,日军沿着阵地缺口,蜂拥进入上高城,上高城眼看就要失守,在此危急关头,余程万甩掉棉衣,手舞大刀冲了上去。战士们看到师长拼命了,也齐声呐喊着,冲向日军。双方在城墙下激战一个时辰,余程万率领子弟兵终于击退敌人。
是夜,月色朗润,照着城墙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死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