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194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宴请74军驻扎在上高县的营以上军官。
黄贤度是一个传奇人物,很多年后,在上高县城还有人提起这个抗日县长。上高会战中,因为后勤工作做得好,前线作战的国军能够吃上饭,而弹药也比较充足。后勤的有力保障是国军取胜的根本。而做后勤工作的,就是黄贤度。黄贤度的身份是国民党县长,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共产党员。
黄贤度是江西上饶人,29岁的时候在湖南加入了国民党,两年后的1938年,在他的老师黄道介绍下又加入了共产党。他加入共产党的时候,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颁发什么党章党徽之类的东西,黄道说同意他加入共产党了,他就是共产党员。在共产党组织中,也只有黄道一个人知道他是共产党员。那时候入党很容易,但是那时候的党员都有坚定的信念和蔑视死亡的精神。
黄道是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生于1900年,比黄贤度大7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邵式平是同学,并一起在江西开展工作。南昌起义时,和刘伯承秘密联络,并参加了起义。后,与中共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方志敏一起在江西策划指挥暴动。红军开始长征后,黄道在闽北从事了三年游击战争。后,抗战开始,国共合作,黄道任闽赣省委书记,和陈毅、张云逸来往甚密。1939年,黄道在江西樟树市送别了赴桂林的周恩来后,突然发病,住进旅社,求药问医。党史记载,国民党特务派凶手把毒针打入黄道体内,致其死亡。
黄道死后,黄贤度改由当时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郭潜单线联系。郭潜密令黄贤度发动社会关系,出任上高县县长,中共江西省委还将一批中共党员秘密派到上高,担任各部门重要职务,那时候的上高县,政府秘书、各乡区长、学校校长、警察局长、所有的政府部门官员,全是中共党员。这种情况,国民党一点也不知晓。
上高会战开始后,黄贤度积极号召民众,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前线将士服务。1987年7月7日的《赣中报》曾经登载过对黄贤度的访谈,在这篇文章中,黄贤度说:“当时,我的公开身份是县长,为了配合这次会战,我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了大批民众支援参战部队,并担负了维持战地治安、疏散战略物质、抢运弹药粮草、接送伤员的任务……民众的抗日激情很高。战斗之中,上高县共组织了四分之一的民众支前。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破路,保障我方军用通讯线路的活动。县自卫队也在各方路口查缉甄别,维持秩序,并协助疏散妇孺,使得我方作战部队减少了后方顾虑。”同一日期的《江西日报》也刊登了黄贤度的回忆录,他写到了上高百姓参战的动人场面:“部队打到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为了部队能打败日军,上高一些青年自发组织起来,设立接待站,成立向导队。峨坑村民王会元为我军带路,包抄围歼日军一个中队,自己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蒲城青年熊先移为我军刺探日军情报遭敌追捕,不屈不挠,以身殉国。在墓田、泗溪、杨公圩等战场上,当地人民群众自发拿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配合军队作战,通歼倭寇。”
我在上高采访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上高战役很特殊,特殊在于前线作战的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后勤供应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众。上高会战是一场国共携手取胜的漂亮战役。
人们还说,当年,当罗卓英告知黄贤度国军要在上高大打一场时,黄贤度马上说,上高人们绝对能够做到“三保”——保证运输畅通,把军粮弹药及时运到前线,把伤员及时转运后方;保证破坏彻底,在交通要道上挖掘堑坑壕沟,让日军的机械化优势丧失殆尽;保证后方没有汉奸特务,上高县12万人不会有一个人当汉奸。
12万人没有一个当汉奸;12万人中,有3万人从事后勤运输;日军所要行走的所有道路都被挖断;前线作战的国军都能吃上饭;每一个日本特务进入上高,都会被绑起来交给国军……我们不能不承认黄贤度卓越的领导能力,也不能不承认共产党发动群众的能力。
当年,人们公认日军与国军的作战能力是1:3,也就是说,100名日军能够和300名国军打成平手,这是武器装备、战术素养、身体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但是上高会战中,日军6万人,国军10万人,日军惨败。所以,不能不说上高会战是国共两党密切配合创造的战争奇迹。
那天晚上,74军58师172团三营副营长魏杰正在吃饭,突然电话响了,是军部打来的,军部要求所有将士立即归队。魏杰说:“我们饭还没有吃完,就散了,情况这么紧急,肯定是要打大仗了。”
将士们归队后,副师长张灵甫站在队前宣布命令。魏杰说,张灵甫是一个大个子,人长得很帅。58师师长是廖龄奇,但是此时染病,没有归队。58师师长就由张灵甫代任。
廖龄奇和张灵甫是一对老搭档。在74军,廖龄奇任副师长时,张灵甫任旅长;廖龄奇任师长时,张灵甫任副师长;廖龄奇蒙冤被杀后,张灵甫继任师长。
廖龄奇是一个悲情英雄。
廖龄奇早先在叶挺手下任职,在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汀泗桥战役中,因作战勇猛,被打残右臂,后只能用左手写字,左手打枪。淞沪会战时,德械师88师奋力鏖战,战况紧急,廖龄奇火线升任旅长,坚守上海两月余。南京保卫战中,廖龄奇率领全旅坚守城墙,手下两个团长相继阵亡,他全身浴血,仍死战不退。撤退命令下达,才率领仅剩的数百人撤到江北。后,被调到74军58师。
74军51师师长是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来不睦,原因在于两人都是悍将,谁也不服谁。张灵甫在51师当旅长,不愿意受李天霞压制,就调到了廖龄奇的58师任旅长,不久就升为副师长。58师师长副师长,一个伤了手臂,不能弯曲;一个伤了腿脚,要靠拐杖。所以手下将士对这两个人都极为敬佩,而这两个伤兵也惺惺相惜,配合得非常好。
很多书籍在写到上高会战时都说,是廖龄奇指挥74军58师。这是不对的。其实,指挥58师作战的是副师长张灵甫。魏杰说:“在整个上高会战中,他接到的都是张灵甫的命令,从来没有见到廖龄奇。”我在上高战役结束后的“忠勇官兵表彰表”中,也没有见到廖龄奇的名字。
上高会战证明了张灵甫卓越的指挥能力,他完全能够指挥一个师上万人参加作战。
上高会战结束后,廖龄奇病愈归队,74军马不停蹄,参加了第二次湘北战役。战役前夕,廖龄奇回老家河南祁阳结婚,没有参战。此战国军伤亡惨重,追究责任,有人诬陷说廖龄奇临阵脱逃,蒋介石盛怒之下,枪毙了廖龄奇。旋即,蒋介石经过调查,方知廖龄奇蒙冤身亡,痛心不已,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