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3-9】

一营撤走后,二营开始了行动,可是,日军已经发觉了他们的意图。当一营抱着破釜沉舟的信念冲向锦江岸边时,日军的哨兵已经发现了他们,然而,那些力量单薄的哨兵和小队日军不敢与这些死士交火的,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报信。而等到大队日军赶来的时候,一营已经迅速冲出了包围圈,而二营却被他们围住了。

通往锦江的道路被日军切断,二营只能且战且走,寻隙突围。整整两天来,二营一直与日军交战,直到午夜时分,二营才在高安方向度过了锦江。

邹继衍后来在《上高战役亲历记》中总结说,从虬岭到米山,再到米岭,70军107师320团打得相当顽强,迟滞了日军对上高的进攻速度,为上高保卫战的部署赢得了时间。

但是,战争才开始了两天,邹继衍的320团就损失了500多人,战士们作战不可谓不勇敢,然而,武器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制空权完全由日军掌握,国军的一举一动都被日军洞悉,国军坚守的山峰都为石山,炮弹和丨炸丨弹落下来,杀伤力巨大。所以,国军只能选择节节抵抗,渐次消耗日军的战斗力。

70军挡住了日军的第一波攻击,49军和74军全速向上高外围集结。

朱光第是49军26师78团一营二连六排排长,上高会战前夕,朱光第所在的部队还在浙江金华布防。

1941年的元宵节刚刚过完,朱光第就接到命令要紧急开往赣北,因为日军要进攻赣北。从金华到赣北,少说也有七八百公里,千里奔袭,必须轻装上阵,朱光第平时很喜欢读书,不得已就将那些视若至宝的书籍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只带着枪支和干粮袋,就随队开拔了。

当年,金华到鹰潭有一种小火车,而这一条线路正好在国军的控制区里。朱光第坐在阴暗潮湿的小火车里,一路叮叮当当地开往江西。车厢里塞满了士兵,人挨人,人挤人,彼此连一转身的空间也没有。空气污浊,让人欲呕。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的飞机在空中轰炸,刺耳的啸叫声掠过天空,即使在密封的车厢里也能够听到。火车一看到飞机,就全速行驶,与飞机赛跑,而一遇到飞机在前方投弹,火车又紧急刹车,坐在车厢里的那种痛苦,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火车速度很慢,有加之以松柴做燃料,动力严重不足,他们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折磨,才来到了鹰潭。

在鹰潭,他们听说日军已经开始进犯高安和上高,顾不上做顿饭,顾不上休息,又一路奔跑着向上高方向赶来。而从鹰潭到上高,还有500华里。

那时候的国军没有汽车,他们只能依靠一双脚板行走,淞沪会战的时候,川军出川抗日,他们一路走到了上海。徐州会战结束后,国军又依靠一双脚板走到了河南、湖北和安徽。

国军实在太苦了!

夜晚,朱光第带着尖刀排来到了一座村庄,村庄里杳无人迹,没有鬼子,也没有百姓,村庄里,凡是能够燃烧的东西都被烧光了,凡是能抢的东西都被抢走了,显然,这座村庄遭受了日军的血洗。

他们继续向前疾走,走到了天亮,突然闻到空气中飘荡着浓烈的臭味,接着看到远处有一股黑烟冉冉升起。他们跑到近处,才看到是日军焚烧尸体的火堆。几具日军的尸体已经被烧毁了,灰烬中有几粒闪闪发光的铜纽扣,是日军军服上面的,火堆旁还有一把日军的指挥刀,显然烧毁的尸体中,有一具是日军的指挥官。

日军无论是战败还是战胜,都有焚烧尸体的规定。有一部弱智电视剧叫《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说日军战斗后有运走尸体的习惯,这是不对的,想想看,拉运尸体,这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啊,在情势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怎么可能呢?那时候的日军都是在战斗后将尸体焚烧,装在盒子里,带回国内,以便在靖国神社供奉。

朱光第根据日军尸体的焚烧状况,判断出就在昨夜,这里发生了一场战斗,然后国军撤退了,一部分日军去追击,一部分日军在这里将尸体焚烧,而且,焚烧尸体的日军刚刚离去。

突然,朱光第看到视线里出现了人影。

朱光第果断命令全排仅有的两挺轻机枪飞速占领附近的高地,其余的战士全部散开,借助所有的隐蔽物藏身。

视线里的人影越来越清晰了,走在前面的日军举着膏药旗,晨风吹得旗帜和他们帽子后的屁帘布呼啦啦作响,是日本人。

日本人还没有走到近前,而头顶上掠过了两架飞机,飞机飞得很低,连机身上的膏药标志和飞行员戴着风镜的脸也能看到。日军飞行员欺负国军没有飞机和高射炮,在他们的头上肆无忌惮地盘旋,尖厉的啸音震耳欲聋。

一颗丨炸丨弹扔下来了,就扔在距离朱光第几米远的地方,丨炸丨弹爆炸后,激溅而起的尘土扑打在朱光第的身上,尘土中还协裹着浓浓的硫磺味。朱光第在地上滚了两滚,滚进了刚才丨炸丨弹爆炸的弹坑里。紧接着,又一颗丨炸丨弹落下来,落在十几米开外,朱光第又滚进了第二个弹坑里。从战场上走出来的老兵都知道,飞机不可能连续两次将两颗丨炸丨弹丢进同一个弹坑里。

飞机扔过六颗丨炸丨弹后,就飞走了。全排战士没有一个伤亡,大家拍打着身上的尘土,有一个战士笑着说:“日本的老母鸡跑到俺们中国下蛋来了,寻不着窝。”

飞机飞远了,步兵走近了,视线里密密麻麻都是日军,足有上百人,而朱光第这一排人只有30多个。

朱光第喊道:“不要怕,把狗日的放近了再打。”

有人责怪我为什么采访到的都是国军老兵,为什么不采访八路军新四军,

我原来非常想采访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我知道他们的经历也是财富,

可是我无法接近他们,

这些老八路军老新四军绝大多数都在各城市的干休所里,

我曾经想方设法走近好几家干休所,拿出证件,请求采访,

但是都被干休所的领导拒绝,

他们说:“我们这里的人不接受外界采访。”

尽管我苦口婆心,但是仍旧无济于事。

我尽力了,但是还是无法接近那些老八路军老新四军。

而国军老兵一般都散落乡野,

我找到他们后,他们都非常激动,

有的老兵握着我的手一直不放,有的泪流满面,

他们问我:“国家是不是现在承认我们打鬼子了?”

所以,很对不起,我这个帖子里所写到的老兵,绝大多数都是国军老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2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