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坚守米山下的二连,在挖掘工事的时候,将工事边的石头全部捡起来,挖掘深坑进行掩埋。这样,如果日军的丨炸丨弹落在阵地上,就会减少威力。丨炸丨弹如果落在石头上,石屑纷飞,每一块石片都是刀片,造成的杀伤力是非常惊人的。
然而,米山上怪石嵯峨,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坚守的一连毫无办法。而且,在这样的石头阵地上,也无法挖掘战壕,所以,当日军的炮弹落在米山上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借助峭壁,蜷起身体,保护自己。这一天,日军的炮弹过后,一连就被飞溅而起的石块和石片砸伤了30多个人,还有一挺轻机枪被砸坏了。
炮弹过后,日军开始了冲锋。在武士道精神的蛊惑下,日军冲锋的时候都挺着刺刀,高喊着“呀,呀”。一名北方的战士对连长易孝生说:“这些个日本人咋还把咱叫爷爷呢?”在北方很多乡村,对爷爷的口头称呼不是ye,而是ya。易孝生笑着说:“叫爷爷也不顶用,爷爷照样揍他个龟孙子。”
日军冲到了距离阵地仅有几十米的距离,易孝生站起来喊:“揍龟孙子!”躲在石头后的战士一齐站起身来,所有的枪支一齐喷出火舌,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倒下了一片。然而,后面的日军依仗人多,照样鼓噪而上,一连仅有的一架重机枪欢叫着,日军像叠罗汉一样一层层倒了下去。
就这样,一连依仗着绝对有利的山势,坚持到了黄昏。
入夜,米山的前哨阵地上突然出现了十几名老百姓,他们满脸惊恐,对着前哨阵地坚守的一个班打着手势,让别开枪,还用含糊不清的话语喊着。战士们感到很蹊跷,阵地上怎么会出现老百姓?战前,老百姓已经被疏散到了遥远的山区,怎么又会出现在这里?
这十几个老百姓来到前哨阵地,突然从衣服下掏出短枪射击,原来这些人是日军的便衣。战士们奋起还击,子丨弹丨像蝗虫一样在夜空中飞窜。几分钟短兵相接后,双方展开了白刃战,这下日军吃了大亏,他们手中都是短枪,而战士们手中都是上了刺刀的步枪。一番激战,日军一个个倒了下去,最后只剩下了一名日本兵,他看着四面合围而来的滴着鲜血的刺刀,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作揖,口中喊着:“爸爸饶命,爸爸饶命。”
战士们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鬼子兵还会说中国话。他们将这名鬼子兵拎起来审问,鬼子兵说,他是台湾人,是被日本人抓了壮丁。
战士们留下了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午夜时分,更多的鬼子偷袭上来,包围了前哨阵地。坚守在前哨阵地的一班战士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无法抵挡日军的冲击。副班长负伤了,班长命令副班长带着全班仅有的一挺轻机枪撤出战斗,向后归队。副班长要求留下来作战,班长厉声喝道:“快走,不能把机枪留给日本人!”副班长只好含泪离开前哨阵地。
战斗过后,前哨班除负伤的副班长幸存外,其余11人壮烈牺牲,那名台湾兵也死在了前哨阵地。
班长名叫胡晃。
日军突破了前哨阵地后,继续向着米山蜂拥而来,易孝生带着全连血战,战至黎明,全连伤亡惨重,退到了米山主峰阵地。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来,随同太阳出现的,还有日军的飞机,飞机飞临米山主峰,狂轰滥炸,形势危如累卵。连长易孝生派来通讯兵,向营长邹继衍请求支援。营长邹继衍打电话给团长王陶,说明了米山阵地当前的战况,团长王陶表示,他会请示师长,看如何处置。几分钟后,团长王陶打来电话说,师长宋英仲已经知悉了目前的情况,鉴于米山前无据点,后失依托,防守困难,命令全团战士后撤五华里,围绕米岭为轴心,建立一个半圆形的防守工事,继续坚决地不顾伤亡地阻击敌人。
我们从这些通话中可以分析出来,罗卓英诱敌深入的磁铁战术,只通知到了师长一级,连团长也不知道。然而,诱敌深入绝不是不战就跑,让日军追在后面,被动挨打,而是节节防守,将外围的日军逐渐引入里圈,然后外线部队聚而歼之。
邹继衍命令易孝生的那一连战士后撤,当这连战士归还建制时,发现已经伤亡过半。
【3-7】
战后,19集团军《上高会战战斗详报》对开战第一天的战况是这样写的:“我逐次转入米岭、狮子棱等主阵阵地,与敌相持,黄昏后,敌千余由潦水南岸两师结合部钻入棺材山一带,我27团之一部,与敌激战彻夜。”
千名日军从国军70军预九师和107师的结合部突袭,而预九师27团的一部竟然能够和日军激战彻夜,不能不承认19集团军超强的战斗力。在当年中日士兵战斗力3:1的情况下,预九师的这一个团的一部,居然能够和数量相等,也许超过自身数量的日军,从黄昏打到天亮,着实让人振奋。而部队番号前面加上“预”,都是新编部队,装备不如正规师,战斗力也不如正规师。一个预备师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日军肯定没有想到;上高会战第一天就打得这样艰苦,日军肯定也没有想到。
而且,如同一只猛虎的19集团军王牌主力74军,现在还没有放出来。
此时,74军在干什么?74军57师的老兵尹同道说,山高会战开始的第一天,他们耳闻到远处的炮声,没有去增援,而是向上高城外急速前进。
尹同道是黄埔16期20纵队炮科毕业生,他是1938年秋考入了黄埔军校,在广州黄埔岛上上课没有多久,因为广州失陷,黄埔军校又搬迁到了湖南醴陵,不久,醴陵又失陷,黄埔军校又从醴陵搬迁到了贵州都匀。军事学校在一年内搬迁了两次,学生在三个地方上课,这在中外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黄埔军校的学制本来是三年,可是因为战事紧急,第16期学员只学习了两年,就匆匆毕业了。尹同道被分配在74军57师炮二团做排长。
尹同道说,在74军,从军长到排长,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74军的大炮是75毫米德国造山炮,威力惊人。尹同道所在的炮排有两门这样的山炮。但是这样的山炮也有缺点,就是适合阵地战而不适合运动战,因为炮身笨重,搬运非常困难。
山高会战开始前,尹同道所在的57师驻扎在江西省清江县泗溪镇,现在,清江县改名为樟树市,从地图上能够看出来,樟树市距离上高县直线距离也有近百公里。
1941年3月的赣北,阴雨连绵,道路崎岖,泥泞不堪。75毫米的德国造山炮因为缺少机车牵引,炮兵们只好将大炮拆成零部件,每个人扛着一部分在漫天大雨中向上高奔跑。为了减轻负担,他们丢弃了炮身前的挡板。尹同道说:“大炮没有了挡板,就等于赤膊上阵,日本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连藏身的地方都没有。”
炮筒很重,尹同道看到两个人抬着,在大雨中奔跑,他们的肩膀渗出了血迹,殷红一片。
19集团军《上高会战战斗详报》对开战第一天的部署是这样写的:“第74军51师在原位置,保持机动,准备策应各方作战;57、58两师,应适时占领第三阵地线。”
罗卓英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当日军精疲力尽攻到上高城外的第三阵地时,74军才猛虎出击。74军下辖51师、57师、58师,51师师长是李天霞,57师师长是余程万,58师师长是廖龄奇,但是因为廖龄奇有病,由副师长张灵甫代为指挥58师。
李天霞,在抗战时期威猛异常,完全不是我们的电视剧中出现的那个贼头贼脑、獐头鼠目的腌臜货色,上高会战后,蒋介石将第一号“陆海空军武功状”奖给了李天霞。李天霞是黄埔三期,和死守衡阳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是同班同学。李天霞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战果甚丰。西安事变后,又从汉中出兵西安,是对张学良构成威胁的第一支中央军军队。抗战开始后,李天霞奔赴淞沪战场,与日军大战数月,让中国军队得以从四面八方向上海集结;撤退的时候,又据守桥头,血战三日,让中国军队全身而退。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亲自挥舞大刀坚守城墙,将一个个爬上城墙的日军砍翻。德安大捷的时候,与张灵甫遥相呼应,让日军伏尸上万……这样的一个抗日名将,怎么会是电视剧中所出现的那个形象猥琐反复无常的小人?
余程万,就是那个震惊中外的常德保卫战的指挥者。
张灵甫,后来成为了最有名的抗日名将之一。
李天霞、余程万、张灵甫,个个都是狠角色。
从米山撤出后,邹继衍率领一营战士坚守米岭。
战斗刚刚开始了两个小时,邹继衍所在阵地的右翼就已经被日军突破,日军像蝗虫一样涌过来,一颗颗炮弹就在营部周围爆炸。邹继衍命全营仅有的两挺重机枪一左一右占领营部附近的制高点,向着蜂拥而来的日军没命地扫射;又命令二连长强国臣带着一个加强排,迂回到日军背后逆袭;然后,邹继衍带着防毒排,挺着刺刀迎着日军冲上去。防毒排,这是全营仅有的预备队,由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组成。不到万不得已,营长邹继衍是舍不得用他们的。
米岭上,到处都是喊杀声,到处都是爆炸声,到处都是死尸,到处都是被丨炸丨弹炸飞又落下的断臂残肢。不知道过了多久,夜幕降临了,日军退却了。战士们摇摇晃晃地靠在一起,清点人数,发现排长刘兴国和60多名战士牺牲了,三连连长何鑫左手和右肋受了重伤。
入夜,为了防止日军偷袭,战士们顾不得疲劳,就地挖掘壕沟。而日军也因为疲劳过度,没有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