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三章:上高奏凯歌】

【3-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出一方人的性格。

我从出生到离开,在陕西生活了30年,前20年,我在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中,饿着肚子完成学业;后10年,我骑着一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关中和陕北,还有陕南的部分地区。我对陕西的地理和人文了如指掌,只要随便说出陕西一个地名,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

陕西历史悠久,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最繁盛的两个朝代汉代和唐代都建都西安,岐山是中国第一个文明朝代周朝的发祥地,咸阳是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秦国的首都,陕西的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所以陕西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霸气和大气,又有一种没落贵族的傲气;陕西土壤贫瘠,地广人稀,生活苦寒,人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所以陕西人的性格又有倔强凶悍,死不服输,绝不屈服的特点,有一副愈挫愈坚的铮铮铁骨。

在当代,陕西的作家风格迥然不同于别的省份的作家,无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的作品,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和包罗万象的大气。在民国,陕西走出去的将军都是不要命的雄霸一方的悍将。

国军五大主力中,74军军长张灵甫、18军军长胡琏、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五位军长中,有三位是陕西人:张灵甫、胡琏、杜聿明,孙立人是安徽人,廖耀湘是湖南人。

陕西人的性格在这三个抗日名将中表现特别突出。张灵甫杀妻后徒步从西安去南京伏法,没有了盘缠,边走边卖字;被粟裕20万大军围困在孟良崮,宁死不降。胡琏在孟良崮的枪林弹雨中,坐着飞机俯瞰战况,心中牵挂着他这位乡党;60万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把国军围得铁桶一样,一般人都会想着怎么突围逃命,而刚刚安葬了父亲的胡琏要求把自己空投在淮海战场,他要和自己的部队在一起,最后驾驶一辆战车突围而出。没有工科基础的杜聿明担任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师长,亲自学习驾驶和修理,终于掌握了过硬的操作技术;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带病指挥,蒋介石让杜聿明回南京养病,而杜聿明坚决要求和部队在一起,最后被俘。

抗战时期,只要这三个陕西人参加的战役,必是一场血战。他们的性格决定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上高战役就是这样。

【3-2】

上高战役是一场国军完胜日军的战役,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上高战役的主力部队。

翻开中国抗战史,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够像74军这样频频跃入人们的视线。而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也没有哪一支军队会像74军这样留下深刻的印象。74军走进了中学历史课本,它的名字是和一个叫做孟良崮的地名联系在一起。

国军五大主力,74军作战最多,名声最响,而装备又是最不好的,它是依靠浴血奋战一步步登上了五大主力之首的位置。18军是陈诚一手创建栽培的部队,陈诚把最好的装备都给了18军;第五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武器是当年国军最好的;新一军新六军成名于缅甸,全部的美式装备。

74军被称为抗日救火队,哪里需要,它就奔赴哪里,自成立之日起,它就参加了抗日战场上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而每战,必重创日军。

74军于1937年9月在浙江成立,俞济时任军长,下设51师和58师,51师师长是王耀武,58师师长由俞济时兼任。

俞济时是浙江奉化人,传说和蒋介石有亲戚关系。黄埔一期毕业,曾经担任过中国最好的德械师之一的88师师长,参加过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并身负重伤。以师长之职而负伤,可见当年的战斗有多惨烈。王耀武出身于山东一贫寒农家,与老母相依为命,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的学费还是借人的。黄埔三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很快就脱颖而出,所部划归俞济时指挥,两人关系密切。后,俞济时和王耀武围剿苏区,红军名将方志敏和寻淮洲都毙命于其手,可见此二人作战何其凶悍。

方志敏寻淮洲如果能够活到1955年,评不上元帅至少也能评上大将。

74军一成立,就开赴抗日前线。在上海淞沪会战中,74军51师刚刚下车,来不及休息,就投入战斗,一举将日军已经占领了的罗店夺取,国人极为振奋。陈诚亲自来到51师,给每个士兵发了一盒美国的牛肉罐头,作为犒劳。

因为74军在淞沪会战中战绩突出,施中诚的57师也被划归74军。

淞沪会战刚刚结束,74军又投入了南京保卫战。51师接到的命令是坚守南京外围淳化的工事,赶到淳化后才发现,所谓的工事都是一些小土堆,根本不能起到阻击日军的目的。工事尚未修好,日军就发动攻击,51师就地抵抗,激战竟日,团长张灵甫手臂负伤,坚决不下火线。日军始终无法突破淳化阵地。

后,日军合围南京,抵抗已无意义,74军才撤离南京。而营长徐景明拒绝接受撤退命令,率领全营士兵在南京城与日军巷战,最后全体殉国。

至此可以看出,74军能够成为五大主力之首,绝不是浪得虚名。全军从上到下,都充满了勇于牺牲的精神。日军碰到这样一支不要命的军队,占不到任何便宜。

接着,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74师无战不与,无战不胜。在万家岭,几乎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团长张灵甫拖着瘸腿爬上张古山,坚守数昼夜,居功甚伟。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认为:万家岭大捷,与台儿庄、平型关鼎足三立,永垂不朽。

后,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任军长。

1941年3月,74军迎来上高战役。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