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关家垴和柳树垴上的激战一直在进行着。因为地域狭窄,八路军只能一个营一个营地攻击,一个营打光了,再换一个营。
杨云溪说,阵地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声嘶力竭的喊叫声,站在几百米的山下也能听见。
彭德怀让杨云溪用迫击炮轰击日军,杨云溪观察后说,由于关家垴上是平台,无法看到日军的具体部署,而且,双方的士兵缠斗在一起,轰击日军,肯定会伤及自己人。
没有炮火支援,八路军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前进攻,每前进一寸都要付出伤亡代价。
更要命的是,日军2500名援兵已经赶到了关家垴附近,与外围的八路军交火。而在远处,数千名日军乘着汽车,骑着马匹也向关家垴涌来。
日军的目的是全歼129师和八路军总部。
1940年10月31日16时,战斗进行的第三天,彭德怀发出了最后的攻击令,冲锋号吹响了,郑国仲的769团一个营呐喊着,挺着刺刀,向关家垴上冲锋;另一个营则把坑道挖到了日军的后面,手榴弹天女散花一般地落在了日军阵地上,冈崎大队长被第一轮从天而降的手榴弹炸死了。
但是,日军的战斗力实在太顽强了,猝遭攻击而不乱,他们三人一组,就地反击。八路军一个营接着一个营旋风般地卷上关家垴顶部的平地,日军来不及装弹射击,就跳出战壕与八路军拼刺刀。八路军肃清了部分残敌,而有100多名日军则逃到了半山腰的窑洞里,继续与八路军对射。
北方的窑洞就是土窑洞,都是在山崖上挖凿而成的,如果八路军有重武器,只需一发炮弹轰在窑顶,土窑洞就会坍塌。可是,八路军只有迫击炮,而迫击炮轰击这种土窑洞,形同隔靴搔痒。
半山腰的激战,竟然从黄昏打到半夜,又从半夜打到天亮。冈崎大队最后的残兵,仍然没有被肃清。
杨云溪说,天亮后,日本人的飞机来了,足有十几架,对着进攻的八路军投弹扫射,有八路军被射中了,就沿着陡峭的山崖骨碌碌滚了下去。而日军躲在窑洞里,轰炸不到。而地面上,一股日军冲破了八路军的阻击,拼命要与冈崎大队的残敌汇合。在关家垴,没有重炮的八路军上万人啃不动日军半个大队,而拥有重炮的日军2500人却啃动了八路军万人的包围圈。
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尤为重要。
彭德怀和左权发布了撤退命令,八路军功亏一篑,眼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
这就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惨烈的攻坚战关家垴战斗。八路军一共进行了18次冲锋。
后世的人们一直对关家垴攻坚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此战锻炼了八路军的攻坚能力,可圈可点;有人认为牺牲了大量八路军的优秀士兵,得不偿失。
关家垴战斗结束后,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实际上也就画上了句号。而在对外宣传上,百团大战的结束时间向后顺延了一个月。
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两万余人,让日军和国军都第一次看到了八路军的实力,日军《华北治安战》中这一幕记载:“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日军从未想到中共势力竟能扩大到如此程度。”
百团大战也改变了所有人对八路军的看法。老八路说,百团大战前,很多人说八路军游而不击,连国民党杂牌军也看不起八路军,而百团大战后,再没有人对八路军微词了,连国民党高级将领都说,八路军是真心抗战。
百团大战长期以来被作为攻击彭德怀的利器,《彭德怀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对于这次战役的估价,不能离开当时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当时担负的任务。如果抛开这些,而重于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战略方针”,我认为这样来分析和推论一次战役行动,是有点过分,因为当时战役的胜利,实际上比损失要大得多。
“对百团大战的恶意攻击者,你们站到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队伍里去了。请你们看上面毛住席给我的电报吧!你们的看法为什么和毛住席的看法那样不一致呢?你们不是站在讲演台上,用劲地叫喊打倒彭德怀吗?还喊打倒这,打倒那。你们想一下吧!你们自己呢?不是三五人坐在房间里闲谈,而是多少次在多少万人的群众大会上的演讲,放出来的毒嘛!”
彭德怀将军真够冤枉的。抗日的被人批斗,不抗日的振振有词,什么世道!
百团大战后不久,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黯然落幕,几个月后就回家务农;冈村宁次走上前台。
冈村宁次是一个战术素养非常高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