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抗日战场上,枪口在后背会被所有中国军人认为是耻辱。
滇军一直被认为是战斗力很差的军队,和桂军比起来,滇军几乎没有留下可以称道的记载。我想,这可能与滇军没有人在国民政府担任高官有关,桂军有白崇禧李宗仁,而滇军有谁?滇军中的云南王龙云的影响力,是远远不能与白崇禧李宗仁相比的。
然而,滇军在抗战中一直打得有声有色,只是没有为后世的我们所知罢了。。
抗战一开始,滇军组成的60军4万官兵就徒步一千多里,穿越莽莽苍苍的横断山脉,跨越浊浪冲天的怒江澜沧江,来到了长沙,在这里,他们才能乘上火车,开赴徐州,又从徐州一路奔往台儿庄战场。
60军刚刚到台儿庄战场,就遇到日军进攻,国军将士们来不及喘口气,来不及吃口饭,就投入了战斗。尖刀营与日军奋勇厮杀,营长尹国华和500多名战士阵亡,仅生还一个名叫陈明亮的战士。团长莫肇衡身负重伤后,以手指蘸血在路边石头上书写:“壮志未酬身先死”,含恨殉国。旅长王秉障手持三八大盖,亲自与日军拼刺刀。滇军中的将领都有武术基础,龙云就是一名武术高手,他年轻时候曾经打败过在昆明摆擂台羞辱中国人的法国大力士,所以,滇军中习武成风。
旅长王秉障手持三八大盖,接连挑死十几名日军后,自己的胸脯上也被日军射了一枪。战斗结束后,旅长王秉障摇摇晃晃走到了师长张冲面前,笑着说:“师长看看,枪口是不是在胸前?”
张冲是60军184师师长,184师坚守禹王山长达22昼夜,当年,此战例被蒋介石编为军事教材,提供所有国军学习。
很多经历了关家垴战斗的八路军老兵,在以后的回忆录中都说,这场战斗打得实在艰苦。
之所以会打得艰苦,是因为八路军没有重武器。
八路军来到陕北之前,经历了漫长而艰险的长征,一路把雪山过草地,仅有的大炮要么被追缴,要么被丢弃,所以来到陕北的时候,只剩下轻武器。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仍没有重武器。龙云在他的《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中说,七七事变后,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上,他与朱德交谈,问朱德:“这次抗战,政府给了你们些什么武器?”朱德说:“我们只要轻武器。”朱德是龙云的师兄,两人都毕业于云南讲武堂。
为什么朱德只要轻武器?可能那时候红军已经做好了打游击的准备,而重武器不利于运动战,只会带来麻烦。重武器运输难、补给难。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八路军用骡马拉着大炮,如何能够躲过日军炮楼的视线?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重达千斤的重炮,又如何能够转移?而且,就算有了大炮,炮弹呢?八路军在敌后作战,远离西南地区的兵工厂,而自己又不会生产炮弹,大炮只能称为聋子耳朵。
八路军不是会缴获吗?为什么不缴获日军的呢?
日军每个大队有两门步兵炮,牵引步兵炮的是汽车,日军把他们的大炮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又那么容易缴获?
百团大战后的1942年4月16日,日军100多名军官来到晋中地区视察,第63师团高木联三大队一部武装护送。八路军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代司令刘昌毅侦察到这个情况后,率部设伏袭击,日军逃走。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报告说缴获了一门山炮,刘昌毅喜出望外,奔跑过去查看,却发现只有炮架,没有炮筒。日本人不可能出征的时候只带着一尊炮架,刘昌毅让分头去找,果然在小河中找到了日军掩藏的炮筒,炮筒上还有一行日文。日军也知道大炮携带困难,逃跑的时候,就把大炮分解掩藏。
半个月后,刘昌毅收到一封日本人写来的信,信中写道:
将军阁下勋鉴:
4月16日,皇军在榆武公路丢失山炮一门,闻悉现存于贵部。此炮乃天皇赐给吉田旅团长的。吉田先生视此炮为最高荣誉,如其命也。将军如能奉还,皇军将满足阁下提出的一切条件。
此奉,大安!
日本人居然写信向八路军索要山炮,也亏他们想得出。这门山炮,八路军当然不会给的。八路军穷得叮当响,能有一门山炮,就像乞丐捡到了金元宝,怎么会再送回去呢?
然而,此刻,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关家垴,一个几百米高的土坡,500名日军把守的阵地,让没有重武器的万名八路军难于攻破。
【2-37】
关家垴战斗一直打了两天两夜,日军伤亡过半,而仰攻的八路军伤亡更为惨重,几乎每死一个日军,都要牺牲好几名八路军战士。
山下的八路军攻打艰苦,山上的日军日子也不好过,两天两夜,又饥又渴,没有补给,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据后来的记载,在一线指挥的陈赓给彭德怀打电话,请求把这股日军放在山下再打,只要八路军撤开包围圈,这股饥渴交迫的日军肯定忙不迭地下山逃命,到时候,日军不再占有地理之利。然而,彭德怀拒绝了陈赓的请求,认为如果放下山来,就很难全歼,目前已经将日军逼上了绝路。陈赓说,这样攻击,代价太惨重了。彭德怀说,打光了,我再给你补充。而且,彭德怀不许陈赓再发表意见。陈赓无奈,只好再次组织部队反击。
陈赓的电话刚刚放下,担任另一路攻击的刘伯承也打来电话,请求停止攻击。刘伯承说,这样的打法,八路军赔不起。彭德怀对刘伯承一口一个老兄,要他一鼓作气,把冈崎大队的残兵全部消灭。刘伯承生气了,他说彭德怀这是蛮干。彭德怀也生气了,他要撤销129师的番号,还说“杀头不论大小”,威胁刘伯承。
彭德怀说的是气话,他是没有权利撤销129师的番号的,也不敢杀刘伯承的。刘伯承何等样的人,资历比彭德怀还老,彭德怀怎么会向他动刀呢?
当时,彭德怀所在的战壕,距离一线攻击部队只有两三里,前线的一举一动他全都看在眼里,八路军战士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一茬茬倒下去,他也心急如焚,悲痛难耐,可是,如果不赶紧攻下关家垴,日军从武乡和辽县增援的2500名援兵即将来临,129师将要面临灭顶之灾。
而且,仅有500人的冈崎大队,就敢在八路军的根据地横冲直撞,就敢老鼠舔猫屁股,而八路军却不能将他们全部消灭,这如何能够让人受得了?彭老总以后在江湖如何立足?
还有,这些年来八路军一直在打游击,很少有过攻坚战,如果此次攻坚战失败,八路军以后对攻坚将会心存恐惧。
所以,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股孤立之敌全部歼灭,然后转移,让武乡和辽县的2500名日军扑空。
要将这股占据了地理优势的日军全部消灭,太难了。
八路军中足智多谋的老师长刘伯承举着望远镜观察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战士们运用土工作业,挖暗堡逼近日军,然后突然攻击,展开白刃战,这样可以减少牺牲。《亮剑》中写到这个计策是李云龙想出来的。李云龙夺人之美,实在不应该。
八路军中,在运用计谋方面,排第一的不是林彪,不是粟裕,不是彭德怀,也不是毛泽东,而是刘伯承。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所经历的大大小小战斗,只要是老师长刘伯承指挥的,无一不是妙计迭出。
刘伯承有“军神”之称,又有“常胜将军”之称,他一生还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在大别山,尽管被桂军追得到处突围,但还是成建制地退出。同一期的共产党将领,还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比上他。先看看林彪,血战四平,激战青树坪,无一不是败笔;再看看粟裕,孟良崮战役后,在山东与范汉杰交手,连战连败;接着看看彭德怀,红军时期的赣州战役,八路军时期的关家垴战斗,解放战争的西府战役,都失败了;至于毛泽东,也并不是歌曲中唱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遵义会议结束,刚刚回到指挥岗位的他就在土城打了败仗……
刘伯承的土攻,让所有八路军将士茅塞顿开,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郑国仲亲自带人挖地道。郑国仲,以后成为东海舰队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