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与日军在山西作战了三年的彭德怀,当然知道日军是训练有素的,以八路军当时的装备和日军作战,会付出一定的牺牲。但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文革时期流行一时的毛泽东的话。打仗,当然是要死人的,如果害怕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奴才。
1940年的春天和夏天,日军在华北步步逼近,八路军在平原上步步后退。日军像奔跑过快的马车,成为了强弩之末;八路军像压缩的弹簧,蓄满了力量。日军正在得意忘形连战连捷的时候,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罩了下来。
《孙子兵法》有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又云: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可是,日本人不懂兵法,日本人不但缺少战略家,仅有的一个战略家石原莞尔还被边缘化,而且日本人的战术也不怎么样,炮兵轰后步兵冲,步兵冲后炮兵轰,《步兵操典》对各种战术动作都做了详细的规范,呆板至极。比如说,日本人作战时一定要戴上帽子的,不戴帽子上战场被视违规,要遭受严惩,天气再热也要戴帽子。反观八路军的战术战法,则灵活机动得多,只要能够打死敌人,戴个瓦罐也可以。
彭德怀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敌人跑得太快了,进入我们根据地太深了。拳头伸直后,就再也没有了攻击的力量,而要攻击,就必须缩回拳头。然而日本人贪婪他们已经占有的土地,他们不愿意缩回拳头,他们就一直挺着一个伸直的拳头,气势汹汹地向八路军撞来。
当时,日军在占领区广筑碉堡,每个碉堡安插着几十个人,坚硬的碉堡对于八路军手中的枪支来说,看起来好像坚不可破,实际上,碉堡让日军兵力分散,狭窄逼仄的碉堡里是日军的天下,而广阔的碉堡之外,是八路军的天下。
日军修建碉堡,等于作茧自缚。
彭德怀看出来,这是一个反击的好时机。
《彭德怀自述》中这样写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大破袭战役。八路军总部决定7月上旬开始准备,8月上旬乘青纱帐旺盛时进行大破袭战。原定兵力是22个团(晋察冀10个团,129师8个团,120师4个团),重点破袭正太路;其次破袭平汉路、同蒲路北段和白晋路(注:白晋路是白圭至晋城的铁路,现已拆除);并拟于“八一三”前后开始向敌各交通线进攻。
总部决定后,7月22日发出电报给各区,也报军委。估计到破袭战开始时,日伪军会有相当部分,必从我根据地内向外撤退,故部署我各军区和军分区应预有准备,乘敌退出碉堡工事时,尽量消灭敌人,平毁碉堡及封锁沟、墙。各区接到此部署后,积极行动,提早准备和进入预定地域。当时是青纱帐旺盛时期,虽敌伪碉堡密布,还是未被敌人发觉。为防止敌人发觉,保障各地同时突然袭击,以便给敌伪更大震动……
百团大战是8月20日打响的。从彭德怀7月22日给延安发电报,到8月20日打响,中间相隔几乎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延安对彭德怀的请示是什么态度,有没有给彭德怀回电,不得而知。
《杨尚昆回忆录》中说:百团大战原来叫交通破袭战,不过这次是有统一组织的、规模较大的交通破袭战。这个问题在八路军高层领导中酝酿了很久,大家意见都是一致的,而且在战役发起前也报告了中央,中央是知道的。
而且,从后来中央的种种表现来看,也是赞同百团大战的。1940年9月10日,发布《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要求华北“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山东和华中地区“应仿照华北百团大战先例”,“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还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隆重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毛泽东也出息了第二次庆祝活动。
所以,以后问责百团大战和彭德怀,都是不应该的。
后来的彭德怀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会越打越大,他本来只想动员22个团,没有想到参加的部队越来越多。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抗战激情极为高涨,大家受够了日本人的欺压和封锁,只要听说哪里打仗,没有接到命令的部队也去参与,最后变成了105个团和日军作战。
105个团,有多少人?按照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八路军》一书介绍,当时的参战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有27万人。这些团有大有小,大的五六千人,小的只有几百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首流传全国的歌曲,叫做《交城的山》: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大山里住着咱游击队,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华政委就是华国锋,百团大战的时候,这支号称一个团的游击队也参战了,实际人数只有几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