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挺机枪倒也罢了,等你打完子丨弹丨,八路军就会要了你的小命。然而,更危险的事情发生了,远处响起了日军汽车的引擎声,雪亮的灯光照着碉堡,日军的援兵开着汽车顺着公路赶来了。八路军危在旦夕。

后来,八路军搜集了所有的手榴弹,堆放在一起,才将日军的哨兵炸死了,也将碉堡顶掀翻了,而八路军也有多人被炸伤。

八路军冲出碉堡后,日军的援兵已经赶到了,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八路军且战且走,外公突然感到手指火辣辣地疼痛,一看,一颗三八大盖子丨弹丨击穿了他的手掌。

国军的营连一级没有医务兵,八路军的营连一级更没有。外公按照农村的土方子,抓把黄土按在枪眼上,止住了血,跟着战友撤退了。

这场不成功的战斗,坏就坏在日军的援兵,坏在鬼子畅达的交通线。

***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很需要破袭他们的交通线,主要是破袭铁路。破袭铁路还有个附带的目的,就是想搞一些铁轨。当时华北好几个根据地都有了自己的小型兵工厂。晋西北贺总对这个抓得很紧,晋察冀和别的根据地也都有小型兵工厂,搞了铁轨来造枪、造迫击炮。铁轨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军事资源。实际上,从山西、河北一直到山东,对平汉路。正太路等铁路,能够挖的地方都在挖铁轨,还有很多民兵参加。所以,交通破袭战在百团大战以前一直在进行着,不过规模都比较小,影响也不大。

贺总就是贺龙,八路军120师师长。

八路军的兵工厂那时候资源奇缺,而技术人才都是大学里的爱国流亡学生和南洋归来的华侨,工人则是乡间的铁匠,地址就在人烟稀少的山洞里。兵工厂当初不会造枪,只能对损坏的枪支修一修,后来,随着八路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武器严重不够用,一个班上战场,只有三四杆步枪,其余的十几个人拿着大刀长矛,依靠缴获日军的武器是完全不现实的,歌曲里所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是为了表达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八路军每夺取日军一杆步枪,都要搭上好几条人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兵工厂只能开始制造武器。1939年冬季,当德国的兵工厂里生产出了飞机和潜艇的时候,当日军的兵工厂里坦克源源不断地开往中国战场,当美国一艘艘航空母舰从兵工厂里下水的时候,而中国的八路军兵工厂里才生产出了第一杆步枪。当年,朱德刚好55岁,这杆步枪就被命名为五五式步枪。

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设在黄崖洞,黄崖洞在山西黎城县,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进去,在悬崖峭壁的背后就是八路军总部的兵工厂。八路军的第一杆步枪就是这里生产的,等到抗战后期,这个兵工厂已经能够生产迫击炮了。

外公说,八路军当年打扫战场的时候,不放过任何有用的东西,甚至连弹壳也捡拾,把弹壳送给兵工厂,装上丨炸丨药,下次还能用。

【2-10】

外公负伤的那一次战役,应该在他的记忆中占据中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给我讲述的时候,连细节都能描述清楚。

但是,很长时间里,我对外公的讲述表示怀疑。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学生,决心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我接受的抗战知识来自于《平原游击队》和《地雷战》、《小兵张嘎》这些红色电影,在这些电影中,鬼子只要一听到李向阳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一看到地雷,就吓得魂飞魄散;一见到儿童团,就抱头鼠窜。在这些电影中,几名游击队员就能够占领一座县城;一名儿童团员,就能攻占一座炮楼。而外公的讲述明显和那些红色电影不一样,怎么可能一连八路军,连一座碉堡也攻不下来,一个鬼子就压得上百名八路军战士抬不起头来?

后来,我慢慢长大,阅读到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很多抗战老兵,才相信外公的讲述是正确的。

日军的战斗力,毫无疑问是很强悍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每个士兵都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兼之有武士道的洗脑,把一个个士兵锻造成了战争机器。中国的士兵中,95%以上都是文盲,我在采访抗战老兵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上过学,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长期的艰辛生活,让他们头脑挫伤,思维混乱。而日本的士兵中,可能没有文盲,因为当年每个日本士兵都有一本《步兵操典》,每个华北日军都有一本冈村宁次编写的《剿共指南》,战后每个日本士兵都能写出回忆录,他们的回忆录中逻辑清晰。有文化和没文化,在战场上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有文化的人能够进行归纳总结,情报搜集,信息传递,而没文化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

日军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抬枪就打,不用瞄准,就能击中目标,这是用子丨弹丨喂出来的。中国士兵当兵前很多人连枪都没有摸过,当兵后有限地供应子丨弹丨,尤其是八路军,一杆步枪只能发到几粒子丨弹丨,没有子丨弹丨,又怎么能训练出神枪手?

李宗仁就曾经说过:“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以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这些都是日本军人的长处。”

抗日名将宋希濂将军也说过,一个日军士兵的作战能力,相当于七八个国军士兵;一个日军士兵凭借一杆步枪,就能够阻击国军一个连的行动。

作家韩少功也说过,他听湖南的老人介绍,一个鬼子伤兵来了,全村人都要跑;十几个鬼子,就能占领一座县城。

日军的作战素质非常高,突遭袭击,临危不乱,就地还击。凭借强大的火力,压制国军或者八路军,反败为胜。有时候,国军和八路军想要伏击日军,结果被日军打败了,不得不撤出战场。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不足一个大队的500名日军闯入了八路军根据地,129师几个团轮番攻击,居然吃不动日军500人,最后伤亡太大,不得不退出战场。平型关战斗中,林彪带着115师这支八路军最精锐的部队,以10:1的比例伏击日军,伤亡比例居然是1:1,而且连一个俘虏也没有抓到,这支日军是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的辎重队,战斗力在日军中排三流。

一直到抗战末期,日军的战斗力依然令人畏惧。松山战役、腾冲战役,国军都是以集团军几万人的兵力进攻日军大队千人的编制,国军伤亡近万人,日军伤亡千人,伤亡比高达10:1。而且,此时国军的武器比起抗战之初已经大大提高。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极为简陋的武器,要与日军厮杀,其惨烈和悲壮是可想而知的。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6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6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