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彭家集至今还能记得,1942年夏天,因为空气污染,环境恶劣,大同煤矿开始蔓延传染病,矿工身上长满黑黄色的脓包,正在干活的时候,就突然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日本人挖掘了一个大坑,就那些他们认为有病的,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统统推进了大坑里,然后浇上汽油烧死,哀嚎声通宵达旦。当年的报纸登载,仅一次烧死的劳工就有2400人。

20年后,大同农村战天斗地改造梯田,翻出了一具具白骨,这就是以后资料中所说的“万人坑”。日军在抗战时期,仅仅在大同煤矿,被残害致死的中国劳工就达到15万人。

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命不是生命,中国人是给他们创造财富的工具。日本人的眼中只有能够带来巨额财富的,能够让战争机器运转的煤炭。普通的日本士兵是这样,日本的将领也是这样。

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据说在此地西面,隔着中条山脉的山西省东南部潞安高原一带有大煤田,储藏量在2000亿吨以上。山西省大同煤矿的缺点是离海远,但其储藏量极为丰富,而且和日本煤矿比,第一,绝对不进水,不需要排水设备,坑口是个简单的斜坡;第二,绝对不会发生瓦斯爆炸等事故;第三,煤层坚实,不需要坑木。

冈村宁次说大同煤矿的煤炭距离大海远,这是为了将煤炭走海路运往日本的。

日本人在山西各处疯狂挖掘,为了防止八路军偷袭,日军进行了防范措施。冈村宁次写道:在场地周围圈上大围墙、铁丝网等,并设置枪眼;在外围冲要设置据点,昼夜警卫;警卫队员一般数百人,其中大部分仍用华人,以当地退伍的日本兵为骨干。

这里所说的场地,就是煤矿。

日军占领下的煤矿惨无人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国劳工残害致死。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最初叫做破袭战,战役的重点是破坏日军的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和同蒲铁路(大同—蒲州),本来,主战场在山西境内,然而百团大战的第一声枪响,却在井陉煤矿响起,井陉煤矿在河北。

【2-9】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抗战八年来对日军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击作战。关于百团大战,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他的直接指挥者彭德怀将军也遭受了一些指责,在几十年后,这种指责一直在蔓延,而且成为了主流的声音。

其实,并不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要打这一仗,而是种种因素促使八路军不得不打这一仗。无端地指责彭德怀将军,是不道德的,也是不正确的。

翻开八路军战史,就能够看到,八路军与日军在百团大战前的主要作战有1937年的平型关战斗、奇袭阳明堡机场战斗、广阳伏击战、神头岭战斗、响堂铺伏击战、长乐村战斗、雁门关伏击战、黄土岭战斗。前七次战斗都发生在1937年和1938年的一年半里,1939年的战斗仅有黄土岭战斗。当时的民众舆论对八路军非常不好,国军也很有意见,说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军”。广大的老百姓也对八路军产生了怀疑。老百姓是八路军的衣食父母,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八路军靠什么打胜仗?

南岳会议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日军的纲领是不再进行新的战略进攻,全力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冈村宁次也在回忆录中说,此时日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在后方发展壮大的八路军和国军的游击队。日军不断给后方增兵,建立碉堡,扩大占领区,《彭德怀自述》中说:日军采用多面政策,除军事进攻,还有政治诱降、经济封锁、文化欺骗。日军推行所谓“治安强化”政策后,伪军、伪组织扩大,敌占区扩大,我抗日根据地愈见缩小,部队给养供应困难。日军又封锁与隔绝我各抗日根据地之联系,特别对晋东南实行其“囚笼政策”,使形势日趋严重。敌伪依靠据点到处抢掠,实行“三光”政策,人民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由于日军的力量增强,八路军的生活越来越困难,1939年八路军全盛期,建立了20个抗日根据地,仅仅山东根据地一处,就下辖96个县,人口1350万人。而在百团大战前夕,华北大片根据地被日军割裂蚕食,八路军手中的县城只剩下了太行山的平顺和晋西北的偏关。那时候,日伪军广泛渗入了八路军的根据地里,有时候一天都能遇到好几拨日伪军,八路军的生存随时遇到威胁和挑战。

人家把大炮架在了你家门前,把刺刀顶在了你的胸口,你该怎么办?古人尚且认为:卧榻之处,岂容别人酣睡。而现在不是别人要在你的身边睡觉,而是要杀了你,他再睡觉。

这种情况打不打?是个男人,都要打!

当时的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自从我们在华北各地建立根据地以后,日军就以我敌后根据地为“皇军之大敌”,认为“若不剿灭共产党则华北明朗无望”,因此不断地对各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为了割裂和缩小抗日根据地,他们竭力强化交通,所谓“东亚新秩序由交通出”。除了严密控制原有的铁道线外,在各根据地周围增修铁路、公路,并不断向根据地内延伸,在路侧还挖掘交通沟,修筑碉堡,宣称“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企图把各根据地装在他们的“囚笼” 中。这就是所谓“囚笼政策”。在反“扫荡”的斗争中,交通问题一直是斗争的焦点。

日军的“囚笼政策”给八路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战斗一开始,日军沿着铁路和公路快速增兵,武器占有绝对劣势的八路军不得不退出战斗,看着到嘴边的肥肉让狗吃了,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徒唤奈何。

外公曾经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一次,他们侦察到山西繁峙县的一座日军碉堡里只有二十个鬼子和伪军,就决定端掉这座碉堡。夜晚,一连八路军悄悄潜行到了碉堡外,准备攻击。碉堡里有一个给日伪军做饭的厨师,是繁峙当地人,这个厨师每隔几天就要出来买菜买肉,八路军的交通员做好了这名厨师的工作,让他做内应。外公说,如果没有内应,一连八路军手持手枪和步枪是绝对打不下日军的碉堡的,即使碉堡里只有一名日军。

碉堡到底是什么样子?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军步兵分队在最边缘地区布防时,驻守一般是在村庄或要冲等地修筑碉堡,外面围绕一条深水沟,沟上设置吊桥以便出入,平时将吊桥收起,士兵生活在水沟围绕的范围内,并派有岗哨警戒。

现在看看,没有重武器和内应,别说八路军攻下碉堡,就连水沟都过不去。

那天晚上漆黑一团,八路军来到了碉堡外面埋伏,静候内应出现。半夜的时候,内应悄悄打开了碉堡门,放下了吊桥,八路军一拥而上,冲向碉堡。

然而,就一部分八路军冲进碉堡的时候,碉堡顶上的日军哨兵发现了,鸣枪报警。一百多名八路军不得不分成两拨,一拨对着碉堡顶上的日军哨兵射击,一拨清理碉堡里的日军。

院子里的日军很快就清理干净了,然而,碉堡顶上的日军哨兵架起机枪,对着八路军疯狂扫射。碉堡外的八路军无法通过吊桥进入碉堡,碉堡里的八路军也无法通过吊桥走出碉堡。一挺机枪让八路军束手无策,一挺机枪打得八路军抬不起头来。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6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6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