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的游击战全盛期出现在1940年前后,大的抗日根据地很多,华北就有就有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衡山根据地,华东有沂照根据地、浙西根据地、皖东皖北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等,华南有海南根据地等等。国军开展游击战的兵力多达100万人。这些根据地和八路军的晋察冀根据地、山东根据地一样,在敌后给了日军大量杀伤。
比如,刨了溥仪祖坟的孙殿英就曾在河北邯郸一带抗日,占领了日军飞机场。国军的河北游击队,曾经击败过日军一个联队3800人。当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没有攻克一座日军县城的时候,第三战区的国军游击队竟然连克富阳、海宁、海盐、安吉、当涂、宣城等县城,让日军胆寒。第五战区的区寿年竟然攻进了日军重兵把守的安庆,焚烧了日军的弹药库后,全身而退。桂军48军的游击队更进一步,把日军11军司令官冢田攻的座机打了下来,冢田攻和十余名日军高官全部丧命。冢田攻是接任冈村宁次的司令官,冈村宁次此时正在绞尽脑汁想着对付敌后游击队的办法。被陈毅和粟裕后来打败的韩德勤,也是一个游击战的好手,在武汉会战期间,他曾经攻占了被日军防守的高邮、宝应、盱眙等地。
国军的游击队尽管也给予了日军大量杀伤,但是国军的游击战和八路军的游击战有着本质的不同。应该说,八路军的游击战比国军的游击战更进一步,也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八路军的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民间自卫武装,灵活机动,作风飘忽,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都是国军的游击队没有做到的。
八路军的游击战,更符合游击战的特点,而国军的游击战,还是敌后阵地战。
1935年,一个名叫卡尔逊的美国人来到中国观摩战法,他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派来的。
卡尔逊在台儿庄战役中看到了中国军队如何奋勇杀敌,深为感动。后来,他遇到了另外一个名叫斯诺的美国人,两人相谈甚欢。斯诺,就是写出了《西行漫记》,向西方介绍红军的那个美国人。在斯诺的介绍下,卡尔逊来到了八路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卡尔逊眼中的八路军是信心满怀的,他们尽管生活艰苦,但是没有抱怨,卡尔逊说,这些八路军能够熟练运用游击战的战术,他们的枪法很准,奔跑起来像一阵风,而且飞檐走壁。
外公说过,抗战的时候,八路军的脚后跟绑着两双火筷子,火筷子现在几乎消失了,就是用来夹煤块的筷子样的铁条,八路军脚后跟绑上火筷子后,退后几步,然后一跃而起,踩着土墙就攀上了墙头。北方的土墙高一丈左右,我每次看到土墙就想起了外公的话,现在即使给我十双火筷子,我也攀不上墙头。
卡尔逊在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翻译是周立波,这是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作家,写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翻译有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丨女丨地》,精通俄语和英语。几乎所有老外来到解放区,都是周立波担任翻译,除了卡尔逊,他还担任史沫特莱和苏联塔斯社驻华军事记者瓦西里耶夫的翻译。这个周立波是一代文学大家,现在知道他名字的人已经很少,而那个在电视上经常说笑话的周立波,却红透了半边天,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周立波陪着卡尔逊在晋察冀根据地考察了50天,依靠步行和骑马行走了2500里,卡尔逊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极为感兴趣,他对晋察冀根据地司令聂荣臻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我们这些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很有战争艺术,一面打仗,一面考虑许多问题,不单着眼于军事,还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这是我从来没见过,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卡尔逊还说,他回到美国的时候,如果有战争,也要这样打游击。
周立波则把这次考察写成了一本书,叫做《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在1938年的汉口出版了,很快就成为畅销书。那时候汉口还没有沦陷。
现在,抗战已经过去了70年,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几乎不会相信当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很多哈日族更在质疑:日本不是说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吗?怎么可能杀害中国人?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劫后的东冶头》,文章写道:“我们走进镇里,不见一个人影;原有好几百家烟火的市镇,凄凉像坟墓;许多房子虽然没有经过火烧和炮轰,但是门窗和一切木器,都被敌人用做柴薪烧掉了。睡觉的炕,都被捣毁,烧饭的锅炉上,撒上了许多大便。”“我们走到另外一间房子里去看,那里有一小仓小米,被敌人烧掉,细粒的小米,变成了整块的焦炭。”日本人不但烧光,而且还杀光,这篇文章继续写道:“多看他们一眼,他们杀,不懂他们的话,他们也杀。”。东冶头并不是个例,还有比这个村庄更为凄惨的,“像崔家庄,简直烧成了一片焦土;被**致死的女人,裸露的横尸在路上。有许多女人,裤子被扯得稀烂,可以想见当时挣扎的情形。在长岭,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遭受了青年妇女同样的悲运。”
周立波的这本书籍也写到了八路军的战法:“我们的步兵在山路上移动很迅速,惯于奇袭、突击、夜战和埋伏。”“我们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掩蔽,可以迅速获得敌人行动的情报,又可以机密地封锁自己的军情。”“我们的将领和士兵,对于各处的地理和地形都十分熟悉。……我们的战士,有时太勇敢;他们总是这样,在一个战斗的任务达到之后,还不想退。”
因为八路军实施的是游击战术,打完就走,不能和敌人拼消耗,而很多英勇的战士刚打了几枪就要退,意犹未尽,贺龙不得不表示:在应该退后的时候一定要后退,战斗员不肯退的话,要给以严格的军法制裁。
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手持梭镖的儿童,这不是艺术加工,而是实有其事。《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中有一篇文章《小哨兵》,这样写道:“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他们拿着刀矛,固执地检查路人,一定要看到你的路条毫无问题的时候,才放你走。”“北方的小溪流,冬天都给了冰。手持刀矛的小哨兵,没有行人的时候,他们在溪流里滑冰,有了行人来,他们马上走上来。”抗战时期,中国已经无兵可战,连正在贪玩年龄的儿童,也不得不卷入战争。
卡尔逊回国后也写了一本书,记录他在晋察冀根据地的观感,但是远远不如周立波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