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战争中的细节更耐人寻味。
9000名新四军都是打过多年游击的,有着丰富的山地丛林战经验,他们进入森林山峰间,就像鱼游大海,鸟入蓝天,泥鳅钻进沼泽一样,怎么说也不会全军覆没,可是,以项英为首的党委领导层犹豫不决,贻误战机,最终走向了毁灭。
新四军南下,突遭国军防线,叶挺极力主张猛打猛冲,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项英主张召开领导层的会议,共同研讨新四军下一步的去向。这个漫长的毫无必要的会议,居然从下午三点一直开到了夜晚十点,仍然没有讨论出一个具体方案,而在这宝贵的七小时里,国军的包围圈更严实了,更紧密了。现在,新四军就是网中的大鱼,瓮中的王八,只需伸手捉拿就行。
七小时后,副军长兼政委项英仍然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军长叶挺异常悲愤地说:“开会前犹豫,开会后还犹豫,你的意见到底是什么,快点说,错误的我也执行,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军长说话不顶用,而副军长一言九鼎,军长要听从副军长的指挥,即使错误了,也要按照错误执行,可能只有在新四军的队伍里才会有这种怪现象。
然而,项英还在犹豫。
后来,我在正式出版物中,看到介绍项英的文字,说他是“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我真的不知道项英在抗日战争的战绩,也看不出他的军事才能。相反,倒是他葬送了7000名身经百战的新四军的性命。
军长叶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叶挺在新四军说话没有人听,没有项英的允许,他调不动一兵一卒。项英没有军事指挥才能,但是他是政委,代表着一种非常坚硬而可怕的力量,树大根深,所有人都要听他的。而广大的从艰苦卓绝中走出来的新四军战士,哪里能够知道高层复杂的政治斗争?他们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项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多次向延安发报,想请延安方面与蒋介石交涉,停止对新四军的围攻,令人不解的是,延安方面一直没有回音。
很多年前,我采访过一名西路军战士,他现在已经去世了。这名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说,当时,延安方面命令很矛盾,一会叫坚守,一会叫转移,简直就是瞎指挥。就这样,几万精锐的红四方面军战士葬送在了河西走廊广漠的黄沙中,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张国焘南下逃跑。而现在,延安方面干脆缄默不语,项英更加惶恐不安。
有资料显示,两天后,刘少奇发报问毛泽东关于项英的情况,毛泽东说他什么都不知道。
项英经过了痛苦的思索后,决定原路返回。这一错上加错的决定,让新四军撞上了后面包围圈中国军的枪口。当初叶挺建议猛打猛冲,新四军冲出包围圈,就会将国军甩在后面。而愚蠢的项英前面挨打了,缩回头去,后面又会挨打。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
处于包围圈中的新四军成批成批地倒下。
交战过了四天,即1941年1月10日,新四军频临绝境,所有人都无生还希望。新四军总部向毛泽东发报:“请以党中央及周恩来名义,速向蒋、顾交涉,以不惜全面破裂威胁,要顾撤围,或可挽救。”
救兵如救火,这是自古以来战场上的公理。
两天后的1月12日,毛泽东让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严重交涉,即日撤围”。
又过了一天,即1月13日,周恩来提出强烈抗议,但已于事无补,因为此时新四军死亡大半,余部被围困在荒山中。
1月14日,叶挺下山谈判,被扣押,后死于一次飞机失事中。北伐名将想要驰骋抗日沙场,然而夙愿难偿,遗恨终生。项英带着几个副官卫士在丛山峻岭中逃窜了两个月,被副官刘厚总杀死。刘厚总于1952年被革命群众认出,执行枪决。
项英死后的第四天,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新四军军长叶挺交给军事法庭审判。中共中央毫不退让,宣布重组新四军,陈毅为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双方剑拔弩张,日本人乐于做壁上观。后来,在各界人士的极力斡旋下,战争没有进一步扩大。
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政权完全脱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也断绝与中共军队的一切联系。
皖南事变,最可惜的是叶挺。
全面抗战一开始,叶挺立即从澳门到上海,准备再去南京,踌躇满志,向蒋介石请缨抗战。周恩来从中共特科处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在上海宴请叶挺,请他出任新四军军长。此前,蒋介石拟任命陈诚担任新四军军长,中共极力反对,因为陈诚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而脱党十年的叶挺出任这一重要职务,国共两党都能够接受。新四军下设四个游击支队,陈毅是其中一支的负责人。
叶挺很能打,但是政治斗争害了叶挺,叶挺在位三年,四度辞职,在军部的时间总计一年半,而这一年半里,主要工作还是接待各方视察,向国民政府要装备。他空怀报国之心,没有用武之地。
再说说韩德勤。南京失守后,韩德勤率领89军和57军留在江苏开展游击战争,有声有色,曾经一度占领盐城和东台,阻断日军水陆交通。
据说,黄桥战役开始的时候,驻守泰兴的日军,听到黄桥方向激战正酣,以为国军又在进攻,立即扛枪拉炮,倾巢出动,准备大打一场。行到距离黄桥五公里处的一个镇上,看到是两支中国军队在打,乐不可支,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皖南事变,可惜的还有新四军7000将士和国军将士,没有牺牲在抗日前线,却丧命在同室操戈的枪口中。
皖南事变时期,日本人没有发动进攻,他们对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袖手旁观。一直到1941年5月,日军才对国军发动了新的进攻。
这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所说的“第二次反共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