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在忻口会战中,李长维所在的川军是和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作战;而在临沂大捷中,李长维所在的59军还是和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作战。在忻口会战后,李长维所在的川军彻底被打残,所剩无几的弟兄们划归了张自忠的59军。
板垣征四郎,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鬼子的名字。中国人,可能不知道当时日本天皇的名字,不知道中国派遣军司令的名字,不知道松井石根、白川义则、寺内寿一、西尾寿造这些比板垣征四郎官职更高的老鬼子的名字,但是没有人不知道板垣征四郎。
板垣征四郎,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一名中国通;第五师团,日军甲级师团中最有战斗力的师团,它是一块试金石。它们先后成就了三支中国军队中的威武之师。在平型关,他让林彪和115师誉满天下;在临沂,他让张自忠和59军尽人皆知;在昆仑关,他成就了戴安澜将军和200师的一世英名。
板垣之胆,石原之智——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都是日军中标志性的人物,而板垣征四郎,更是常常在战争中突发奇想,脱离了大本营的指挥,另避蹊径,他认为他比大本营更了解中国,更了解中国的山川地貌,河流关隘,更了解中国依靠地理进行的战略部署。
板垣征四郎有他骄傲的资本。他对中国的地理了如指掌。
这正是板垣征四郎的可怕之处。
板垣征四郎自幼学习中国文化,深谙中国民情风俗,而且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很小的时候,他就抱着建功立业的梦想来到了中国,参加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身负重伤,差点死亡。如果真的那时候死了,中国军队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日俄战争让板垣征四郎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东北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回国后,人微言轻的板垣征四郎就建议日本先占领东北,稳固基础,然后占领中国。这和石原莞尔的想法如出一辙。很快地,和石原莞尔一样,板垣征四郎就将占领中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先后来到了中国的云南和汉口,那时候的汉口是中国直辖市,不属于湖北,更不属于武汉。每到一地,板垣征四郎都会考察地理,绘制地图。在汉口,他与同样来到中国绘制地图为侵略战争做准备的石原莞尔一见如故,一拍即和,从此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九一八事变前夕,板垣征四郎先后在中国生活了20年,他像一名孜孜不倦的驴友一样,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他对中国的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了如指掌,他比中国的驴友还了解中国地理。
展开中国地形图,就可以看到,中国地形呈十字架结构,秦岭淮河为东西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南北线。中国南北一线,仅有秦岭淮河一道防线,而中国的东西防线,则是呈阶梯式防御。按照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观点,中国地形分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黄土高原和太行山脉一线为第二阶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第三阶梯。全面抗战开始前,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如果呈高屋建瓴之势,向南进攻,则可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一举攻下华南各城市,因为这一路上无险可守。而中国军队退无可退,华南之南,就是辽阔的大海,而中国连运载军队的船只都已丧失殆尽,而日军的舰艇则会很快控制南中国海。所以,军事家蒋百里建议,一定要改日军的南北攻势为东西攻势,让日军从北向南的俯冲改为从东向西的仰攻,中国大本营迁往西南,渐次消耗日军力量,等待时机,大举反攻,收复失地。
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板垣征四郎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从板垣征四郎的行动中能够证明,他也许看到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鬼子。
七七事变后,日军计划在河北保定涿州一带举行大会战,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第九旅团也被调离参战。而不满足于袖手旁观的板垣征四郎带领半个师团,和东条英机遥相呼应,沿着平绥线两侧,向南进攻。阎锡山的晋绥军紧急北上救援,当晋绥军主力进驻大同一线,缠住了东条英机时,板垣征四郎又带领半个师团,像一条滑润的泥鳅一样,沿着太行八陉,飞兵直下,直取平型关,打开山西门户。
太行八陉指军都陉、薄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古称太行八陉。这是今天的中国人几乎忘记了的军事险境,也是当时的人们很少走通的天堑雄关,而板垣征四郎不止一次在这里走过,绘制了详细的军事地图。当日军进入山西时,他们参考的就是板垣征四郎当初绘制的地形图,这份地形图比阎锡山手中的军事地图更详细。日本人的残忍和嗜血让人鄙夷,但是日本人的精细和执著确实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板垣征四郎能够带领半个师团的兵力,穿越太行山脉,兵临城下,这可能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当时,附近的晋绥军和八路军、远处的中央军和川军,人数是这半个师团的数十倍,而板垣征四郎居然敢仿效三国时期的邓艾攻打蜀国的方法,孤军深入,不能不说是一种疯狂,“板垣之胆”名不虚传。
中国地形复杂,民间方言中,有很多对独特地形的称谓,比如峁、崮、陉等等。峁只出现在西北地区,指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崮只出现在沂蒙山区,指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而陉只出现在太行山区,它指的是造成山脉中断的地形。太行山脉,它的绝对高度远远不及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这些中国人都知道的山脉,甚至也不及附近的秦岭,但是太行山异常陡峭,很多地方都是直上直下,壁立千仞,根本就无法攀登。如果不沿着陉行走,只会困死山中。至今,太行山中还有与世隔绝的山村人家。
板垣征四郎攻打山西,真是神来之笔,它几乎可以打乱中国的战略部署。
再翻开中国地形图,就可以看到,如果在1937年,如果日军沿着太行山向南,直取巫山、横断山脉、雪峰山,就可以将中国一分为二,东面,是中国最主要的军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西面,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将中国一分为二后,日军出动舰艇,从太平洋登陆,占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然后出动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歼灭中国军队;或者从东北直下,将中国军队赶往武夷山区,在狭小的武夷山区,中国军队是无法辗转腾挪的。这样,中国真的很可能就会亡国。
可是,日本人没有这样做,板垣征四郎的半个师团在占领了山西后,没有继续南下,而是掉头东向,又去临沂和张自忠和庞炳勋死拼。
因为日军都被吸引到了长江以北的广大战场,国民政府得以从容从东南南京搬迁到了西南重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人才也从容经过巫山、横断山脉和雪峰山,撤退到了西南三省和四川盆地。
日军为自己1937年的战略失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抗战结束,日军都没有西渡黄河,进入陕西。黄河西岸的潼关,我小时候多次看到了老城墙上日军炮弹留下的弹孔,但日军就是无力渡河作战;雪峰山战役,直到抗战的最后一年才打响,而距离1937年板垣征四郎占领太行山已经过去了8年,在这场抗战的最后一次大会战中,日军被打得大败。
这一点,也许石原莞尔想到了,但是他那时候已经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