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中日双方的军队都向忻口涌来,这场由板垣征四郎三万人发起的战争,违背了日本大本营意愿的战争,逐步升级,至此日军已经多达七万人,日军也将当时最重要的作战任务改为山西忻口,派遣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一线指挥。中国方面也在忻口放手一搏,阻止日军南下。中国的最高长官是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副司令官是卫立煌、朱德、黄绍竑。中国仅仅中央军和晋绥军就有10万人,此外还有穿山越岭奔袭而来的川军,还有东渡黄河奔赴前线的八路军三个师。
忻口会战打得非常壮烈,仅仅南怀化阵地,敌我双方就反复易手多达21次,第二战区的中国部队用异常简陋的武器,抗击日军最精锐的板垣第五师团和其他日军,抗战之初的日军非常强悍,那都是训练多年的老兵,而我们的士兵,都是像李长维、何宏钧这样还没有摸过枪就被派往战场的新兵。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初次见面,李云龙讽刺国军说:“忻口一战,阎锡山牛皮吹得震天响,结果一败再败。”楚云飞理屈词穷,只好说:“请嘴下积德,那是我的长官。”其实,李云龙这样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符合实情的;而楚云飞也完全可以据理力争。很多人将《亮剑》当成了历史来看,让人觉得悲哀,我们的抗战历史居然贫乏到了如斯地步,而编剧和导演也乐于进行愚昧教育。
李云龙可能不知道,还可能知道了装作不知道,忻口会战也是八路军参加的一场战役。一本由多名晋绥军老将军编写的叫做《晋绥抗战》的书籍介绍,忻口会战时,八路军深入敌后,破坏日军交通,截断日军后方补给线,使得敌军的弹药补给极度困难。日军在阳明堡的飞机场,被八路军赵崇德营夜袭奏功,烧毁敌机24架,并将机场设备彻底破坏。
赵崇德当时是129师769团三营营长,是他带着一营八路军战士夜袭阳明堡,为忻口会战前线的国军解除了空中之危。然而,在撤出阳明堡机场的时候,为了掩护战士,营长赵崇德壮烈殉国。
然而,在一部反映阳明堡战斗的叫做《夜袭》的电影中,带兵夜袭的人换成了陈锡联,而掩护战士撤退而牺牲的三营营长换成了赵大力。我真不明白这些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让赵崇德这样的英雄永远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样做,对得起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吗?
忻口会战中,中日双方对峙多日,谁也不能前进一步。
日军新增援的20师团和特种部队开始攻打娘子关,以此作为突破口,很快占领了一个叫做旧关的地方。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在《娘子关战役前后》中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悬赏五万元要孙连仲派一营人夺取敌占的旧关某要点,他指定第二十七师的某营担任这个任务,并宣布我的悬赏。那营长慷慨地说:“赏什么啰!军人以卫国为天职,即使牺牲了,只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在哪儿立一块碑来纪念我们这群为国牺牲的人就满足了。”后来那个要点仍未夺回来,那营长和大部分官兵都牺牲了,剩下的不到百人。可惜那营长的姓名,我现在记不起来。
国军作战尽管非常勇敢,然而步枪和手榴弹无法阻挡日军的坦克和大炮,不久,娘子关就丢失了,娘子关一失,日军就对忻口形成包围态势,第二战区长官部急令全线撤退。
黄绍竑在这本书中继续写道:“孙连仲在稍后的时候也退到寿阳城里来。有一晚上,我到他指挥部里问他的情形。他说他的三个师,只有冯安邦的第二十七师尚好一些,其他如池峰城的第三十一师和张金照的第三十师,都损失很大,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孙连仲,当时为第二集团军副司令兼第一军团司令。在娘子关战役中,孙连仲的部队损失惨重。然而不久,这支损失惨重的部队开赴山东临沂,那里,有一场同样惨烈的战役在等着他们,那场战役的名字叫做台儿庄战役。
忻口会战后,李长维所在的川军部队被彻底打残,丧失了战斗力,仅余的士兵被编入了张自忠将军的59军。
娘子关战役后,何宏钧同样九死一生,他所在的41军也开往台儿庄附近,驻守藤县,41军军长是王铭章,川军名将。台儿庄一战,张自忠和王铭章都誉满天下。
阮明刚也加入了59军,训练了两个月后,随同张自忠一起开往台儿庄。
全面抗战开始前,日军叫嚣仅仅用三个月就能够灭亡中国,而在山西战场,日军苦战两个月,还没有完全占领山西。李云龙在《亮剑》中不应该说阎锡山牛皮吹得震天响,应该说日本人牛皮吹得震天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