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1-24】

原平保卫战的这一年,姜玉贞44岁。他出身于贫寒之家,为了能够吃饱饭而当兵,每战必冲在最前面,晋绥军称他“猛张飞”,曾因负伤而割去一叶肺,累功升至旅长。

原平历史资料记载,七七事变爆发时,姜玉贞旅驻扎在山西阳泉,他率部昼夜兼程赶到娘子关,娘子关是山西的东大门,刚刚修好工事,日军却没有从东面进攻,改从山西北面犯境,大同危急。姜玉贞旅又从娘子关开往大同,一路徒步行走,昼夜兼程,翻越巍峨高耸的太行山脉,崎岖难行的吕梁山脉,走了20多天,才风尘仆仆地赶到大同,而大同已经失守了。

很多抗战老兵说,那时候,中国所有的军队都是依靠两只脚奔走在抗日前线,奔走在丛山峻岭,我们没有汽车,火车更少,战士们依靠双脚奔走,从南方走到北方,从东部走到西部,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前方战事紧急,战士们就一路奔跑,连埋锅造饭的时间都没有,北方兵啃着冷馒头,南方兵吃炒熟的大米,边跑边吃。实在跑不动了,就走,走一段路,又赶紧跑。很多人的双脚起了血泡,血泡磨破了,还得一瘸一拐地跑,跑一步脚指缝里就冒出血水,但是不能停下来,前方的将士正在和日本人拼命,时间来不及啊,早到一分钟我们中国人的力量就能增加一分。赶到了前线,气力已经严重透支,但是日本人冲上来了,顾不得喘口气,马上又拿起枪参战,和日本人肉搏。

大同失守后,姜玉贞只得带着部队南撤,这一走又是20多天,撤退途中,接到阎锡山的命令,要他带兵死守原平,阻挡日军追击,为忻口会战赢得布防时间。战略要地忻口说是太原的北大门,也是唯一能够阻挡日军的战略要冲。

姜玉贞旅进入原平县紧急布防,连续几十天的行走,战士们极度困乏,脚上的鞋子早就磨穿了,一名士兵进入老乡家中,私拿了一双布鞋,被姜玉贞看到了,就下令枪毙这名士兵。姜玉贞和那时候的很多将军一样,爱民如子,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余程万是这样,方先觉是这样,阚维雍是这样,孙立人是这样,张自忠是这样,姜玉贞还是这样……

我很小的时候,听村里人将,那年有一支国军部队进驻我们村,两个士兵爬上一户人家的枣树偷吃枣子,我们那里的枣树都长在荒郊野外的悬崖边。这个人看到了,就直接找到当官的,说:“你的兵偷我的枣。”当官的说:“我的兵不会干这种事。”这个人说:“不信?就去看看,现在还在枣树上。”当官的就跟着这个人去看,远远看到有两个穿着黄色军装的人在枣树上,当官的二话不说,拿过警卫手中的步枪,一枪一个,把两个偷枣的打死了。这个人吓坏了,说:“我只是给你说说,你咋就能把人给打死了?”当官的说:“我的手下不能出现侵扰老百姓的。”

那时候我在学校里,老师总是说:“国民党军队作风坏透了,残害老百姓。”所以我对这件事情一直心怀疑惑,但是村里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他们说,找当官的那个人,就是明来的爷爷。明来是我的同班同学。

亲历过那场战争的老人说,原平保卫战的时候,姜玉贞奔走在县城的各处,哪里危急,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手提着驳壳枪,一手提着大刀,脖子上挂着两枚手榴弹,双眼血红,脸色黧黑,“那个样子凶得很。”

日军集中重炮轰炸城墙,城墙被轰开了一角,日军蜂拥而入。姜玉贞带着敢死队前去围堵缺口,老百姓搬来成箱成箱的手榴弹,晋绥军的战士们把手榴弹噼里啪啦扔下去,日军被炸死一片。姜玉贞带着敢死队一个反冲锋,将冲进城里的日军击退了。此战,还活捉了一名日军中队长。

姜玉贞命人搜查,在这名中队长身上搜出了手枪、军刀、指南针、温度计、手表,还有一张地图和作战计划。姜玉贞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忻口布防的阎锡山,阎锡山异常高兴,让姜玉贞赶快把这名日军中队长押解过来。几名士兵押着日军中队长上路了,中队长一路牛皮哄哄,大骂八格牙路,押解的士兵生气了,你一拳我一脚,把这名中队长给打死了。

【1-25】

10天过后,姜玉贞旅完成了阻击任务,准备撤退,突然又接到阎锡山的命令,要他们再坚守3天。当时,全旅已经伤亡过半,弹药所剩无几,但是姜玉贞二话没说,又答应了。

第二天,日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城墙东北角被攻破,因为缺少手榴弹,晋绥军无法抵挡日军潮水一样的进攻,日军攻进城来,双方展开白刃战。县城里到处都是喊杀声,晋绥军手执大刀,一排一排地冲向日军,即使被优势兵力的日军团团包围,也死战不退。阎锡山又发电询问原平县的战况,姜玉贞回复道:“我旅正与敌逐院逐巷死拼,请长官放心。我已告忻口前线指挥郝梦龄将军,在援军未到忻口,新阵地未布置好以前,姜某绝对死守原平,望长官绝不因原平危机而生顾虑。”

据说,当时阎锡山手捧这份电文,泪水盈眶。

原平,就是死地。谁都知道,坚守原平,就意味着死亡。当初,在外无援兵,内无弹药的危境中,姜玉贞旅又坚守了三天。

老人们说,最后一天下午,全旅6000人,只剩下了几百人,退到了西南角的一片院落里。姜玉贞让把仅剩的几挺机枪架在房顶上,居高临下向日军射击。北方过去的房屋都是砖瓦结构,屋顶呈人字形,日军密集的枪弹射来,机枪手从屋顶滚落下来,马上又有人攀着梯子上到房顶,继续阻击。日军冲到了大门口,木制的大门被大火烧塌了,战士们把死尸摞在门口,爬在死尸上阻击,“那种惨啊,想都想不来。”

黄昏时分,姜玉贞身边仅剩下一百多人,仍然坚守最后一个院落。过去,北方大户人家的院落几进几出,可以容纳数百人。

至此,再无弹药,姜玉贞命令战士们:上刺刀。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