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卢庆贻,是给方先觉发出最后一封电报的人。

老人向我说起第十军的往事和方先觉的时候,流泪了。

卢老伯12岁小学毕业,在长沙玩时,看到第十军在大街上招兵,当时第三次长沙会战刚刚结束,第十军伤亡过半,他去应征,第十军要了。连12岁的孩子也应征入伍,就能知道当时的国军抗战伤亡有多惨重。

卢老伯有亲戚在长沙防空指挥部,所以粗通无线电,被分配在第十军做报务员。培训几个月后,就跟随第十军驻守衡阳。

他见证了第十军坚守衡阳的全过程,方先觉与外界每一封电报都经过了他的手。最后一封电报是发给重庆的,最后一句话是:“来生再见。”

卢老伯说,方先觉和第十军绝没有投降,而是停战,因为有7000伤兵,如果继续作战,7000伤兵就会遭受杀戮,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与日军商议停战。而日军也精疲力竭,答应停战。

停战后,方先觉被关在天主教堂的一间房屋,他被关在教堂的另一间房屋。他们始终被日军限制自由。所谓的“先和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一个月后,日军转移战俘,卢老伯和十几个国军士兵被两个日军押解,走到山中,他们打死了日军,投奔了国军游击队,后,从衡阳被救出的方先觉重建第十军,他们又辗转投奔到方先觉麾下。

抗战胜利后,卢老伯就回家。

卢老伯一生清贫,手有残疾。目前依靠儿子生活。

黎宁,今年91岁,腰身佝偻,腿脚不便,腰弯得非常厉害。看到我拍照的时候,马上挺直了腰身。我看得很难受。

黎老伯参加过高黎贡山战役和腾冲战役,是198师594团重机枪连中尉排长,军长是方天,师长是郑挺锋,团长是覃子斌。

腾冲战役结束后,重机枪连仅仅剩下十几个人,而他担任排长的那个排,仅剩下他一个人。重机枪连是在全团的后面,压制敌人的火力,伤亡尚且这样,而冲在前面的战士几乎伤亡殆尽。

这个排仅剩下的一个人,也带着伤,炮弹的弹片刺进了黎老伯的身体,他昏迷不醒,被人救醒时,已经到了后方医院。后来他在医院疗伤长达一年时间,直到抗战胜利。

黎老伯说,日本人当时把腾冲城的地下已经挖空了,每一座建筑都是日军的阵地,国军占据了地面阵地,日军又从地下阵地开始反击。

团长覃子斌牺牲在攻打高黎贡山的战役中,他被日军的炮弹炸断了一条腿,仍然让士兵背着他指挥战斗。他牺牲后,军政部任命他为副师长和少将的任命书才来到。

黎老伯说,他的那个排都是学生兵。那些学生还没有中学毕业,就上了战场,因为当时已经无兵可征,只能征用学生兵。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攻打腾冲时,国军的武器还是很落后,一个重机枪排仅有两挺机枪,还是笨重的马克沁机枪。腾冲战役结束后,武器才得到更新。

黎老伯孤身一身,无儿无女,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好心人士捐助生活。

【1-22】

全面抗战开始后,享誉全国的29军被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为宋哲元,下辖三个军,均为原29军各师扩编,番号分别为77军、59军、68军,77军军长为冯治安,68军军长为刘汝明,59军军长一直空缺,由宋哲元暂为兼任,果然是给张自忠留着的。

有人认为,这三个军的番号,都是为了纪念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七七事变,77军,明示“七七事变”;59军和68军,每个军番号数字相加,都是14,两个7相加也是14,暗示“七七事变”。

后来,59军被调到第五战区,隶属李宗仁指挥,而李宗仁一直很看重张自忠,认为他是当世虎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

1937年12月27日,济南失陷。

为了将南京战场与济南战场连贯起来,尽快灭亡中国,日军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这场战役叫做徐州会战,人们通常所说的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部分。这场会战中,日军投入了24万兵力,中国兵力60万,日军指挥官为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中国指挥官是第六战区司令李宗仁。

畑俊六以后当上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负责对中国的作战;寺内寿一以后成为南方军总司令,负责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对美军和中国新一军作战。此二人以后都晋升为日军元帅。

第五战区战事一开,张自忠有了用武之地。

李长维曾在59军跟随张自忠将军抗日,在来到59军之前,他在川军当兵。

全面抗战一开始,川军就出川抗战,当时,李长维刚刚被拉了壮丁,连拿枪投弹都没有学会,就被匆匆派往战场。

李长维所在的那个排都是新兵,而排长是一名老兵,他们就一边行军,一边训练。那时候山西的忻口会战已经打响了,他们就根本没有训练的时间。

从四川到山西,翻越无数座高山,跨越无数条河流,而这些四川兵只能依靠一双穿着草鞋的脚板奔赴战场。每天都是急行军,早晨天还没有亮就出发,夜晚月亮升上来才能休息,每天只能休息两次,每次20分钟,匆匆扒两口饭,又要赶紧赶路。即使遇到雨天,也要赶路,前方战事紧急,容不得休息。

而同时期的日军,从日本坐着军舰来到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然后坐着卡车开往前线。

李长维说,刚开始的时候,战士们还能吃到小米和玉米,等到到了湖北境内,就只能吃喂牲口的黑豆了。吃了黑豆容易拉肚子,可是拉肚子也不能掉队。

新兵们每天的训练就是中途休息的这短短的20分钟,排长给战士们示范怎么持枪,怎么瞄准,怎么射击,怎么投弹,怎么匍匐前进,怎么躲藏炮弹……等到他们进入山西境内的时候,新兵们才学会了打枪和投弹。

李长维说,他们这一路走了两个多月。

来到山西后,李长维才发现这里奇寒无比,和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完全不一样。他们从四川出发的时候,还是酷暑季节的8月,而来到山西,已经是漫天飞雪的11月。四川兵都穿着单衣草鞋,然而,想补充一身棉衣,没有。夜晚,因为太过寒冷,战士们只能抱在一起取暖。

然而,一上战场,四川兵都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那时候真是同仇敌忾啊,日本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再苦也要打鬼子。”何宏钧当年是川军41军的士兵。

李长维所在的部队沿着湖北这条线路从四川开往山西,何宏钧所在的部队沿着陕西这条路开往山西。那时候,日本人已经进入了山西。

全面抗战开始前,何宏钧在川军的干部训练班学习。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们这批学员尚有一年才能毕业,而现在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川军各个部队里。何宏钧离开四川的时候,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个人,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而现在要开往山西作战,他都来不及给老母亲说一声,就背着步枪步行赶往山西前线。

这一路上,何宏钧依然是走了两个月,翻山越岭,每天行军120公里,赶到了天寒地冻的山西。

当时,川军是中国所有军队中装备最差的,人们叫他们“叫花子部队”,装备不足,弹药缺乏,出川的时候,有的士兵连一杆枪都没有,扛着大刀长矛就出川了。每人仅有一身衣服,衣服破破烂烂,来不及缝补,又加上连续行军,顾不得洗刷,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浓浓的汗臭味。所以,当川军来到山西后,阎锡山大为不满,他看着这些“叫花子部队”,轻蔑地问:“这样的部队还能打仗?”

民国时期的山西可是富甲一方,晋商曾经称霸中国经济几百年。阎锡山的晋绥军每人冬装夏装各两身,弹药充足,装备精良,所以,他看不起远道而来衣着破烂的川军。

川军怎么能够和晋绥军相比?

何宏钧说,出川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北方会那么寒冷,四川兵都是草鞋单衣,双手双脚冻得红肿,每天晚上,都有人被冻死。当时的川军里连医院都没有,受冻生病了,也只能硬撑着,撑不过的,就死了。每天都能看到平板车拉着尸体倒进壕沟里,然后填埋。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