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1-12】

1938年8月的一天,徐志学和沈志珍报告杨二说,马兰峪据点只有30多个日军,伪军都愿意投降,如果杨二率人攻打马兰峪据点,伪军愿意做内应。

两名汉奸外甥离开后,杨二就和康永贵带人前去攻打马兰峪,没想到走进了日军的包围圈。日军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埋伏了2000多重兵。战斗一开始,杨二和康永贵就义军就伤亡惨重,日军占据了两面的山岭,架起机枪,泼水一样地向山谷中的狭窄小路上扫射,义军完全暴露在日军的视野之内,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

康永贵挥舞着手枪,喊道:“狭路相逢勇者胜,跟我冲。”他冲在最前列,日军机枪扫射过来,康永贵的胸脯被打穿了。

杨二命令战士们集中了所有的柳木炮,向日军包围圈中的一点轰击。那时候的中国还不能制造钢炮,因为炼钢的技术无法达到要求。而民间抗日武装都是土炮。这种炮的制作方法是,把粗壮的柳木一锯为二,中间掏空,做成炮膛的样子,再合为一处,用铁丝箍紧,内装铁砂铁钉,甚至耙齿,用火药点燃,轰击对方。电影《红高粱》中就有这样的土炮,一发炮弹没有打出去,炸膛了,伤了自己人。这种土炮的威力很难掌握,火药装少了,铁砂打不出多远;火药装多了,就会炸膛。然而,当时的抗日民间武装最尖端的武器,就是这种柳木炮。

柳木炮一齐轰击北面包围圈的日军,铁砂铁钉像雨点一样落在了日军的阵地上,日军在震天动地的轰击声中纷纷躲藏,杨二带着队伍趁机杀出去。

队伍冲上山顶时,清点人数,仅有200余人。此时,日军四面合围。一名警卫背着杨二年幼的儿子,儿子的屁股已经被日军的枪弹打烂。杨二拔出手枪,对准儿子说:“你能不能走?我不能给鬼子留下一个杨家的活人。”儿子看着黑洞洞的枪口,挣脱了警卫员,咬着牙说:“我能走。”杨二收起枪说:“那好,跟上部队。”警卫扑通一声跪下来,哭着说:“司令,有我在,就有孩子在,也有咱的大旗在。”杨二转身带着部队向前冲,警卫又悄悄地背上了儿子,扛着“抗日救国军”的大旗跟在后面。

杨二率领部队冲出包围圈时,仅剩下了几十个人。他们来到一个只有12户人家的山村里,养精蓄锐,积蓄力量,准备来年复仇。

两个月后,600名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摸到了杨二隐藏的山村里,双方再次激战。杨二势单力薄,且战且走,来到一个叫老君台的地方时,再无退路。杨二清点人数,仅剩41人,他命18名年轻的战士突围,而剩下的23名战士掩护。18名战士沿着悬崖溜到了安全地带,而23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杨二在敌人冲上来的时候,用最后一颗子丨弹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时候,在广大的敌占区,民间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杨二的抗日武装击毙的日军最高官衔是大佐,而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击毙了多名日军少将和中将。

长城抗战一年前,锦西民间抗日武装攻占了日军一座炮楼,日军骑兵27联队联队长古贺传太郎不惜屈尊前往,只带着几十名骑兵,就想要从民间武装手中夺回炮楼。可能在这名日军少将眼中,拿着鸟枪土炮的中国民间抗日武装根本就不具战斗力,不堪一击。穿着将军制服的古贺传太郎一到炮楼下,就耀武扬威地举起指挥刀喊叫,刚喊出了一声,就被两枪击中,一枪中面部,一枪中腰部。中国民间的鸟枪装的是铁砂,打出去后就像霰弹一样,打在脸上,满脸开花;打在腰上,腰就变成了蜂巢。这时候别说是日本军医,就是华佗来了,也不能从身体里挑出那么多的铁砂,不能止住那么多的伤口鲜血奔涌。古贺传太郎很快就一命呜呼了。而当时坚守炮楼的,只有九名东北农民。

半年后,又一名叫森秀树的日军少将被抗日民间武装大刀会击毙。比起骄傲自满的骑兵联队长古贺传太郎来,步兵联队长森秀树的死亡更有喜剧色彩。大刀会是抗战时期活跃在东北庄河一带的民间抗日武装组织。1932年12月,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派第5靖安游击队联队长森秀树率部前去围剿大刀会。武藤信义,就是与中国军队进行长城对决的日军最高司令。12月15日晚上,同样骄傲轻敌的森秀树带领150人住在一个叫做土城子的村庄。夜晚,大刀会偷偷摸来了,见到日军就砍杀。从一间房子里冲出了五名日军,其中有一位身穿铁甲,头戴钢盔,手持日本刀,呀呀叫喊,摆着poss,就像老戏曲里的人物一样,这就是少将森秀树。大刀会战士围着森秀树一通砍杀,但是由于他身披铠甲,丝毫没有损伤。正在大家焦急时,一名战士看到森秀树优雅地一转身时,两片铠甲中间露出了屁股,就挺起长矛戳向森秀树的屁股。森秀树惨叫一声,倒下去了,他不再摆poss了。

抗战14年中,中国民间抗日武装一直在敌后与日军浴血奋战,这些被日军瞧不上眼的农民军一次次创造奇迹,击毙了多名日本将军。除了以上两位外,黑龙江依兰县的抗日民间自卫军在武装暴动中,击毙了日军步兵第63联队联队长饭冢朝吉少将,还有人说,这名日军少将是被“座山雕”谢文东击毙的。辽宁清原民众抗日武装击毙了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涉谷伊之彦中将,塘沽工人抗日武装击毙浅野嘉一少将,锦州民众抗日武装击毙副岛太郎少将……

这些日本将军当初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成了他们自己的事业,要建立什么大东亚共荣圈,他们肯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死在手持鸟枪的中国农民手中吧。真够窝囊的!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听到的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最近十年来,人们知道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抗日;然而,时至今日,还很少有人知道民间抗日。

民间抗日,是当时抗日武装的一支重要力量。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